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餛飩(中國民間傳統麵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餛飩(中國民間傳統麵食)

來自網絡的圖片

餛飩(漢語拼音:hún tun [6] ;粵語:wɐn3 tɐn1,音同「雲吞」;山東話:hún dùn;英文:Wonton、Huntun),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民間傳統面歷==史沿革== 西漢揚雄所作《方言》中提到「餅謂之飩」,餛飩是餅的一種,差別為其中夾肉餡,經蒸煮後食用;若以湯水煮熟,則稱「湯餅」。 古代中國人認為這是一種密封的包子,沒有七竅,所以稱為「渾沌」,依據中國造字的規則,後來才稱為「餛飩」。在這時候,餛飩與水餃並無區別。至唐朝起,正式區分了餛飩與水餃的稱呼。

2017年12月1日,《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範》正式實施,規定在公共服務領域中,餛飩的標準英文名為Wonton或Huntun。

道教起源

另有一種說法:冬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餛飩的習俗。《燕京歲時記》云:「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實際上「餛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申為,打破混沌,開闢天地。後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 中國許多地方冬至有吃餛飩的風俗。南宋時,當時臨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這一天吃餛飩的風俗。宋朝人周密說,臨安人在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南宋,中國才開始盛行冬至食餛飩祭祖的風俗。

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各地有不少特色的,深受食客好評的餛飩,著名的有成都市龍抄手飲食店的抄手,其品種多種,皮薄餡嫩,味美湯鮮;重慶市的過橋抄手,包捏講究,調料多種,蘸調料食;上海市老城隍廟松運樓三鮮餛飩,餡料講究,薄皮包餡,味色鮮美;新疆烏魯木齊市的曲曲,羊肉為餡,皮薄餡嫩,湯清味鮮等等。

西施起源

相傳吳越春秋一宴上,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畚箕式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為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食物特點

餛飩以餛飩和水餃來比較的話,餛飩皮為邊長約6厘米的正方形,或頂邊長約5厘米,底邊長約7厘米的等腰梯形;水餃皮為直徑約7厘米的圓形。 餛飩皮較薄,煮熟後有透明感。亦因此薄厚之別,等量的餛飩與水餃入沸水中煮,煮熟餛飩費時較短;煮水餃過程中另需加入3次涼水,經歷所謂『三沉三浮』,方可保證煮熟。 餛飩重湯料,而水餃重蘸料。

各地名稱

【北京】中國北方等地通常稱為餛飩。 【四川】俗稱抄手,川人嗜辣,有道名菜叫做「紅油抄手」。(「抄手」有「牽起你的手」之意) 【重慶】重慶稱抄手,重慶東北部的開州區、萬州、雲陽等地稱包面。 【湖北】有人也稱為水餃(武漢地區稱呼)、包面(湖北其他地區稱呼)。 【安徽】皖南稱為「包袱」。

【江南】上海、蘇南、浙江等地的吳方言「餛飩」,與粵語發音頗為近似。上海餛飩一般用白開水煮熟,隨後放入雞湯、肉湯或者骨頭湯做成的湯料中,食用時還會根據個人喜好滴入香油或者醬油。在上海餛飩中有時還會裹入香菜或者芹菜。 【江西】俗稱清湯,也有地方稱為包面和雲吞。

【廣東】因「餛飩」二字較為少見,從前的人知識水平又有限,故俗寫作同音的「雲吞」(粵語),英語「wonton」即源自廣東話。 以餛飩皮包裹著剁碎的餡料。廣東餛飩的皮以雞蛋及麵粉製成,切成約8cm乘8cm的正方形。餡料則以肥、瘦豬肉、鮮蝦仁,加入大地魚碎及蛋黃、調味混成。廣東餛飩的包法一般講求快速,不一定要逐步整齊折合起來。大小則以能一口吞下一顆為標準。 【福建】俗稱扁食、扁肉,肉餡一般是用槌敲打而成,皮是麵皮。

建郡扁肉味脆、嫩、香、甜,入口爽脆,與北方餛沌和其它地方的扁肉口味大不相同,其原因就在餡上。「建郡扁肉」製作過程主要特點是「打肉」,與其他地方的「切肉」不同。肉質純淨,新鮮脆嫩。一般取凌晨宰的生豬新鮮腿純瘦肉,不得下水,製作不過午,將腿肉去除筋膜,順肉纖維橫切成較大塊狀或條狀,放在木墩上用木錘敲打,敲打時要掌握關鍵技巧,即將瘦肉豎打,這樣可保留肉纖維中水份,直至爛如綿、粘如糊,然後加適量的小蘇打水、鹽、味精,用筷子攪成糊狀。包扁食的皮用麵粉和少許鹼水,打成薄皮,每張切成邊長7公分左右方塊,每個扁肉僅桂圓大小,包成精巧的蝴蝶狀。扁肉湯以豬骨頭在溫火中熬出清湯,將扁肉放入清水鍋中煮開,待扁肉浮起,用小笊籬撈起,放入有醬油、新鮮豬油、味精和其它佐料的碗中,沖入沸清湯,撒上香蔥即可食用。其味脆、嫩、香、甜,入口爽脆。

【貴州】俗稱「餛飩」讀KúEN TUEN,白開水煮熟之後,沾辣椒水(辣椒,醬油,蒜,醋,香油,黃豆等) 【台灣】閩南語稱扁食。1949年前後,來自中國各地的移民把家鄉的叫法帶到台灣,因此在台灣餛飩、雲吞、扁食、或是抄手的說法都很常見。台灣餛飩有三大著名地區:台北市溫州大餛飩、東部花蓮玉里餛飩(蔣經國常光顧),及南部屏東里港餛飩;內餡飽滿,清香可口,現已有真空包裝,行銷各地市場或是宅配送到家;煮湯、油炸、糖醋皆宜。里港餛飩據說由趙文富在里港最先販售,口碑載道。民國30年,趙文富從同鄉人學到餛飩做法。 【日本】此稱呼傳自中國廣東,沿用廣州話發音稱「ワンタン(wantan)」,寫作「雲呑」。

食物種類

【鮮肉餛飩】:將豬肉和蔥剁碎並攪拌後,以餛飩皮包裹後煮食,是最基本的作法。 【鮮蝦餛飩】:廣東盛產海鮮,常以蝦肉及豬肉為料。在香港的店子常以「大粒雲吞」(大顆餛鈍)作賣點,餛飩內有大隻鮮蝦肉。 【蝦肉餛飩】:以剁碎蝦肉及豬肉製成。 【菜肉餛飩】:以豬肉搭配切絲的青江菜,通常體積較大,亦稱「菜肉大餛飩」。 【紅油抄手】:通常將鮮肉餛飩搭配以辣油為主的醬料食用,是四川特有的料理。 【炸餛飩】:以油炸的方式烹調。 【點心類】:將小塊的年糕、蜂蜜蛋糕、起司或水果,以餛飩皮包裹後油炸。[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