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香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香妃
Xiang1.jpg
出生 雍正十二年九月十五日
國籍 清朝
別名 容妃、香妃
職業 乾隆帝妃子
知名於 冊為皇妃
知名作品



香妃 (清朝乾隆皇帝妃子) 容妃(1734年09月15日-1788年5月24日),霍卓氏(又作和卓氏),維吾爾族人。傳說中的香妃原型。生於雍正十二年九月十五日,阿里和卓之女。

乾隆二十二年(1757),回部大、小和卓發動叛亂,清朝派兵入回疆平叛,伊帕爾汗的五叔額色尹、哥哥圖爾都配合清軍作戰,立了戰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叛之後,乾隆封額色尹為輔國公,封圖爾都為一等台吉(僅次於輔國公的爵號),圖爾都送妹妹伊帕爾罕氏入宮,以示聯婚友好。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和卓·伊帕爾罕

外文名 : Xiang Fei

別 名: 容妃、香妃

國 籍 :清朝

民 族 : 維吾爾族 出生地新疆

出生日期 :1734年9月15日

逝世日期: 1788年5月24日

職 業: 乾隆帝妃子

信 仰 :伊斯蘭教

主要成就《: 冊為皇妃

封 號: 和貴人→容嬪→容妃

寢 宮 :寶月樓

父 親 :阿里和卓

哥 哥: 圖爾都

人物生平

在乾隆皇帝的40多個后妃中,有一位維吾爾族女子,她就是聞名遐邇的香妃。其實香妃是否遍體生香,根本無從考證。但乾隆帝只有一個維吾爾族妃子卻是史實。她就是容妃。在乾隆帝的40多名妃子中,有一名回妃,本不奇怪,可是在容妃死後的一百多年內,卻引起了一批騷人墨客的興趣,在容妃身上大做文章,甚至編造出一個「香妃」的故事。從野史、詩詞到舞台,繪聲繪影大肆渲染,竟達到了真假難辨的程度。詩詞、戲曲中的人物是可以編造的,但發展到排除史實、以假亂真的程度,就有問題了。以下,我們暫還按習慣稱其為香妃,看看她的真實生平。

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香妃誕生在新疆和卓族的一個家庭。和卓族是世居葉爾羌的維吾爾族始祖派噶木巴爾的後裔,其族稱為和卓,所以香妃又叫和卓氏。其父為第二十九世回部台吉(貴族首領)圖爾都。乾隆二十年五月,清軍進軍伊犁,二次平定準噶爾叛亂,解救了被準噶爾拘禁的葉爾羌、喀什噶爾封建主瑪罕木特的兩個兒子:大和卓木、小和卓木。不料兩年以後,小和卓木殺死了欽派的副都統阿敏道,自稱巴圖爾汗,大和卓木也據守喀什噶爾,兩相呼應,稱雄南疆,開始了大規模的武裝反清。此後,圖爾都台吉等不願歸附分裂的部落,配合清軍,於乾隆二十四年,徹底平息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亂。乾隆二十五年,圖爾都等五戶助戰有功的和卓,及霍集斯等三戶在平亂中立功的南疆維吾爾上層人士應召陸續來到北京,拜見高宗皇帝。乾隆令他們在京居住,並派使者接他們的家眷來京,封圖爾都等為一等台吉。圖爾都27歲的妹妹也被選入宮,冊封為和貴人(即香妃)。顯然,這是乾隆皇帝統一新疆後,實行「因俗而制」的政治需要,即政治聯姻。

Xiang2.jpg

貴人在清朝后妃的八個等級中,屬於第六個等級,其前有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其後有常在和答應。由於和貴人入宮時帶來了祥瑞(從南方移栽到宮內的荔枝樹,竟結出了200多顆荔枝),很得皇上的青睞,也很受皇太后的喜愛。因此在和貴人入宮後的第三年,即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十六日,皇太后降旨,冊封和貴人為容嬪。她的哥哥,原封為一等台吉的圖爾都,也因追論進攻喀什噶爾有功。而同時晉爵,封為輔國公。乾隆三十年春天,高宗第四次南巡,攜皇太后、皇后、慶妃、香妃、圖爾都以及大學士傅恆等王公貴戚1000餘人同行。一路上,乾隆對香妃格外恩賞。前後賜給她80多種口味適宜的飯菜,其中就有名貴的奶酥油野鴨子、酒燉羊肉、羊池士等。

之後,香妃的俊俏和異域情調進一步贏得乾隆皇帝的垂愛和信任,乾隆三十三年六月,皇太后懿旨,將她由容嬪晉為容妃,並由賞給處為她準備滿洲朝服、吉服、項圈、耳墜、數珠等等。同年十月,受命為正、副使的大學士尹繼善、內閣學士邁拉遜,持節冊封容嬪為容妃,冊文曰:「爾容嬪霍卓氏,端謹持躬,柔嘉表則,秉小心而有恪,久勤服事於慈闈,供內職以無違,夙協箴規於女史,茲奉皇太后慈諭,冊封爾為容妃……」這一年,香妃35歲。三年以後,乾隆又攜香妃等六位妃嬪東巡,遊歷泰山,拜謁孔廟。由於乾隆三十一年那拉氏皇后亡故,乾隆聲稱不再立後;乾隆四十年,皇貴妃又病死,因此,到這個時候,容妃在乾隆的眾多后妃中已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乾隆四十六年正月十五日,皇帝在圓明園奉三無私殿設宴會餐,容妃已入主了西邊頭桌的首位,到同年十二月乾清宮大宴,容妃又升格到了東邊坐桌的第二位。這時,容妃已48歲,到了她地位與殊榮的頂峰。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容妃離世,享年55歲。

香妃的故事歷來非常迷人。傳說她「玉容未近,芳香襲人,即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別有一種奇芳異馥,沁人心脾」。是新疆回部酋長霍集占的王妃,回部叛亂,霍集占被清廷誅殺,將軍兆惠將香妃生擒送與乾隆。但香妃心懷「國破家亡,情願一死」之志,始終不從乾隆,最後被太后賜死。死後,將其運回家鄉安葬,故新疆喀什有香妃墓。然而傳說再引人入勝,[1]

Xiang3.jpg

「香妃」之名早在清朝末年的一些私人著述中就已出現了。據迄今為止的考證得知,最早出現香妃之名的當屬光緒十八年(1892)蕭雄寫的《西疆雜述詩》卷四「香娘娘廟」,其中有「紛紛女伴謁香娘」一語。他在附錄中進一步寫到:「香娘娘,乾隆年間喀什噶爾人,降生不凡,體有香氣,性真篤,因戀母,歸沒於家。」光緒三十年(1904)刊印的《王湘綺先生全集》第五卷中,記有回妃被拐入宮,不順從皇帝,最後被皇太后絞殺的情節。

「香妃」之名的廣泛流傳是在清王朝滅亡以後。1914年,故宮古物陳列所從瀋陽故宮和承德避暑山莊調來一批文物搞展覽,其中有一幅年輕女子的戎妝像。在該畫像下面的說明文字中,明確指出:「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體有異香,不假薰沐,國人號之曰香妃。」從此以後,[2]

由上述記載我們可以得到兩個信息:第一,香妃是回族;第二,香妃之得名與生來就「體有異香」有關。人真的可以「不假薰沐」就「體有異香」嗎?根據人的生理特徵,每一個人通過汗腺、皮脂腺,都會分泌出一些氣味來,人的五臟六腑內的氣味通過人的一些器官也會排出來,幾乎一人一味,有的氣味濃,有的清淡些。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否屬於這種氣味?我們不得而知。再者,一些愛美、生活講究的女子,常洗一種「花草浴」或「奶浴」。還有一些女人喜歡搽抹一些具有特殊香氣的高級脂粉之類。浴後、搽後,身體自然會散發出引人注意的、沁人心脾的香味來。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否來自化妝品或者浴液的氣味?這對我們而言同樣是個難解之謎。 反過來,說香妃之得名源於「體有異香」,也可能是一種望文生義的解釋,也不能排除由於香妃長得太美、秀色可餐,故美其名曰「香妃」這種可能性。總之,為什麼叫香妃,說法很多,至今尚無定論。

畫像之謎

香妃貌美,應當是不用懷疑的,否則乾隆皇帝不會千里迢迢將這位回部女子納為皇妃。香妃究竟美到什麼程度?人們總希望一睹真容。流傳於世的、被稱為香妃畫像的有四種,一是身穿紅色旗裝的半身像,二是身穿歐式盔甲、手握戰刀的半身像,三是身穿西式長裙、一手提花籃、一手拿花鏟、頭戴涼帽的坐像,四是太倉陸夫人在東陵裕妃園寢拍照的香妃吉服半身像。

第一幅旗裝像是流傳最廣、利用率最高、人們最熟悉的畫像,許多文章、書籍、畫報,甚至商店廣告中用的都是這幅像。在人們的心目中,這幅畫像就是香妃像,一提起香妃,自然也就想到這幅像。

第二幅是戎裝像。1914年古物陳列所展出的就是這幅,當時懸掛在武英殿後右旁的浴德堂內,下面附有文字說明。這幅像出自清宮當沒有問題,但畫上沒有款識。有人說此畫的作者是郎世寧。可是郎世寧的畫作在《國朝院畫錄》和《石渠寶笈》中都有記載,此兩書中未見有關此畫的任何內容。有人說是他的「遊戲之筆」。郎世寧有多大的膽子,敢以「遊戲之筆」隨便畫當朝皇上的一名寵妃?曾經在古物陳列所工作過的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先生回憶當時的情況時說:「那時,我和幾個同事根據民國政府內務部一位官員說的『這大概就是香妃』,並考慮到當時社會經濟效益商定的,是沒有查史料的,是錯誤的,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是應該糾正的。」原故宮博物院資深專家朱家溍先生特地寫了一篇《「香妃戎裝像」定名的由來》一文,進一步否定了這幅畫是香妃像。 第三幅洋裝像,也和前兩幅一樣,既沒有款識,也沒有圖錄記載,更沒有專門論述,將它說成是香妃像,同樣沒有任何依據。以上三幅,充其量也只能說是傳說中的香妃像。

第四幅是香妃吉服像。這幅像一般人很少見到。著名清史大師孟森先生在逝世前的最後一篇文章《香妃考實》中講了這幅像的來源: 吳生豐培貽一容妃園寢神像,問其所從得?則雲有太倉陸夫人藏。此夫人為陸文慎寶忠之子婦,徐相國郙之女,於民國二三年間至東陵,瞻仰各陵寢。至一處,守者謂即香妃冢,據標題則容妃園寢也。凡陵寢、園寢享殿皆有遺像,一大一小。小者遇有祭祀即張之。大者年僅張設一次。陸夫人以香妃之傳說甚厖雜,親至其園寢,始知流言之非實。請於守者,以攝影法攝容妃像以歸。所攝乃其小者,大像封局,未得見也。

葬地之謎

Xiang5.jpg

根據檔案記載,香妃是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進宮的,當時已27歲。那個時代,女子一般都在十幾歲就出嫁。清帝挑選秀女,13歲的女孩子就可參選。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12歲就嫁給了努爾哈赤。孝莊文皇后13歲就與皇太極成了婚。孝康章皇后15歲就生育了康熙帝。香妃入宮時已經27歲,有人據此推測她很可能已經結過婚,而且婚史不會很短。

如果香妃入宮前結過婚,那她以前的丈夫是誰?這次入宮,是因丈夫死了還是離婚了?如果是離婚,離婚的原因是什麼?以前是什麼時候結的婚?都無從得知。香妃也有可能在入宮前沒有結過婚。那個年代雖然盛行早婚,但個別晚婚的也不是沒有。當年葉赫部首領布揚古妹,丰姿綽約,聰慧柔順,是有名的美貌佳人。也正因為她的美麗聰慧以及政治上的原因,到33歲才出嫁,成了著名的「老女」。香妃久負美名,遠近聞知,她難道就不會是第二個「老女」嗎?在民間,也有一些有地位、有財富的美貌女子,依恃自己的財、貌,高不成,低不就,總不能找到遂心如的郎君,直到妙齡花季已過,耽誤了婚期。香妃會不會也屬於這種情況呢?[3]

死亡之謎

關於香妃的死亡,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被皇太后賜死,另一種是自然病死。前一種說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14年古物陳列所在展出的所謂香妃戎裝像下寫的文字說明: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體有異香,不假薰沐,國人號之曰香妃。或有稱其美於中土者,清高宗聞之。兩師之役,囑將軍兆惠一窮其異。回疆既平,兆惠果生得香妃,致之京師。帝命於西內建寶月樓(即今之新華門)居之。樓外建回營,毳幕韋鞴,具如西域式武英殿浴德堂浴室穹隆頂,又武英殿西之浴德堂,仿土耳其式建築,相傳亦為香妃沐浴之所。蓋帝欲藉種種以取悅其意,而稍殺其思鄉之念也。詎妃雖被殊眷,終不釋然,嘗出白刃袖中,示人曰:「國破家亡,死志久決,然決不肯效兒女汶汶徒死,必得一當以報故主。」聞者大驚。但帝雖知其不可辱而卒不忍舍也。如是者數年。皇太后微有所聞,屢戒帝弗往,不聽。會帝宿齋宮,急召妃入,賜縊死。……

皇太后即乾隆帝的生母孝聖憲皇后,死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而香妃(容妃)死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比皇太后晚死11年,所以不可能是被皇太后賜死的。

歷史上的香妃

香妃 關於香妃的傳說,如此紛紜複雜,那麼,歷史上真正的香妃究竟怎樣呢?一般公認的觀點,香妃就是文獻記載中的容妃,他是新疆伊斯蘭教上層和卓家族的後裔。乾隆二十三年,和卓家族的一支──霍集占發動叛亂,香妃的叔叔額色尹及兄長圖爾都率部配合清軍平叛。次年,香妃隨圖爾都進京,入宮並被封為「和貴人」,在宮中的身份列為主位。從香妃的經歷來看,他無疑是乾隆較寵愛的一個妃子。

容妃就是香妃。關於這個問題,史學界曾經有過爭論,如今已經達成了共識。做這種判斷的理由是什麼呢?

其一,乾隆帝只有一個來自新疆的妃子。容妃,無論是官書、檔案記載,還是實物考證,都證明是來自新疆的妃子。既然香妃也是乾隆帝的新疆妃子,那麼香妃只能是容妃。

其二,她們「二人」都來自新疆,都是維吾爾族,都信奉伊斯蘭教,最後的封號都是妃。就是說家鄉、民族、宗教信仰、封號是一樣的,如果是兩個人,不會如此巧合。

其三,她們「二人」的父親、哥哥、五叔、六叔是相同的。新疆喀什香妃墓的資料中,提到香妃的父親是阿里和卓,哥哥是哈山和卓即圖地公(漢名),並說圖地公曾「和妹妹香妃一起去北京」。從《西域同文志》卷十一和《西域圖志》卷四十八記載的「和卓」世系中可知,艾力卓即阿里。這兩個名詞在維吾爾語中是一個詞,只是漢字譯寫的差異。這兩本書上還記載了阿里和卓的五弟是額色尹、六弟是帕爾薩,其子是圖爾都。圖爾都的維語原音為圖爾迪,因他是公爵,因此稱圖爾迪公,快讀則為圖地公,與上面提到的哈山和卓是同一個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的《容妃遺物折》中提到了部分容妃娘家人的姓名,其中有額思音帕爾薩圖爾都妻等。額思音就是香妃的五叔額色尹帕爾薩就是香妃的六叔,圖爾都妻就是香妃的嫂子。既然香妃和容妃的家屬都是一樣的,那麼兩個人自然就是一個人了。

與傳說中香妃奉太后之命賜死的情形恰恰相反,事實上,奉太后之命,乾隆二十六年底,香妃由貴人晉升為嬪,三十三年下又由嬪晉升為妃,稱為容妃。太后於乾隆四十二年去世,容妃死於五十三年,他當然不會是太后賜死的。由於乾隆後期不設皇后,香妃在諸妃中位居第三,地位很高。香妃在宮中享有特殊待遇,乾隆帝注意照顧她的民族習慣,她在宮中長期穿着維吾爾族服裝,保持維族飲食習慣,宮中專設了維族廚役,以保證她的特殊需要。每逢賞賜,她得到的哈密瓜一類的西北貢品較一般妃嬪為多。

乾隆三十年春,她以嬪的身份與皇后等一起隨同乾隆下江南,遊歷了蘇州杭州等地,一路上她所得的賞賜均為清真食品技術與伊斯蘭教習俗的物品。除這次隨駕南巡外,容妃還多次隨乾隆出巡,乾隆三十六年,隨駕東巡,遊歷泰山曲阜;四十三年七月,隨駕赴盛京,曾到瀋陽故宮等處。拜謁過清太祖努爾哈赤陵。從出巡記錄來看,容妃地位在不斷提高,所得賞賜不斷增加。頻繁的隨駕出巡本身,也說明她深得皇帝寵愛。

與傳說中香妃早死的情況相反,香妃實際活到50多歲,人們已經找到她四十歲千秋,五十歲千秋時宮中賞給她的大量物品的記錄,乾隆五十三年四月,香妃病死於宮中,葬於河北遵化清東陵,出土的花白髮辮也說明她的年齡。

香妃及其家族,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做出了貢獻,也正因為如此他受到人們尊重和傳頌。而美麗的香妃傳說也稱為民族團結歷史上動人的一頁。

那麼,歷史上的容妃即香妃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乾隆皇帝為什麼要納一個維吾爾族女子為妃?她一生的經歷又如何?這也是世人普遍關注的問題。

容妃,生於雍正十二年(1734)九月十五日。她是新疆秉持回教始祖派噶木巴爾的後裔,其家族為和卓,故被稱為和卓氏,也稱霍卓氏。其父阿里和卓為回部台吉,哥哥叫圖爾都。容妃家族世代居住在新疆的葉爾羌。

乾隆二十年(1755)五月,清政府派兵平定了新疆阿睦爾撒納的叛亂,解救了墨特的兩個兒子波羅尼都霍集占(大小和卓)。可是這兩個人不但不感恩戴德,反而以怨報德,聚眾叛亂,反對朝廷,分裂祖國。容妃一家反對叛亂,擁護朝廷,不順從大小和卓,被迫離鄉背井,全家從天山以南的葉爾羌遷移到天山北側的伊犁居住。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再次派兵平叛。乾隆二十四年(1759)秋,大小和卓的叛亂被平定。配合清軍平叛有功的容妃的五叔、六叔、哥哥及其家屬先後被召進北京,封官晉爵,宴請賞賜,並為他們建回子營,讓他們居住。容妃也來到了北京。為了感謝皇帝的恩德,表示對朝廷的忠心,額色尹和圖爾都決定將美麗聰明的容妃送進皇宮,服侍皇上。

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初四日,圖爾都27歲的妹妹被封為和貴人,皇帝賞給了她大量衣物和銀兩。她一進宮就被封為貴人,沒有經過常在和答應兩級,表明了皇帝對這件事的重視,也表明了皇帝對這位來自新疆維吾爾族女子的喜愛。這年的四月八日,乾隆帝將宮中女子巴朗賜給圖爾都為妻。和貴人的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受到了皇帝的尊重和特殊的關照,專門為她在宮中設了回族廚師。容妃在圓明園居住時,曾在園中的方外觀做禮拜,乾隆帝特意為她在方外觀大理石牆上鐫刻了《古蘭經》文。和貴人入宮兩年來,「秉心克慎,奉職惟勤」,全宮上下對她的印象都很好。

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二月三十日,乾隆帝奉皇太后懿旨,晉封和貴人為容嬪。第二年圖爾都晉封為輔國公。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皇帝第四次南巡,容嬪和她的哥哥圖爾都隨駕同行。皇帝的妃嬪很多,而外出陪駕的妃嬪只有幾位,容嬪能夠隨駕,表明了她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一路上,容嬪兄妹第一次飽覽了祖國內地的壯美山河,大開了眼界。

乾隆三十三年(1768)六月初五日,乾隆帝奉皇太后懿旨,晉升容嬪為容妃。同年十月二十六日,乾隆帝命文華殿大學士尹繼善為正使、內閣學士邁拉遜為副使,持節齎冊印,冊封容嬪為容妃。乾隆三十六年(1771),容妃隨皇帝東巡,拜謁了孔廟,登上了東嶽泰山。乾隆四十三年(1778),容妃又隨皇帝拜謁了盛京,在這次隨行的6位妃嬪中,容妃已居第二位。

自乾隆三十一年(1766)烏喇那拉皇后死後,乾隆帝不再立皇后。自乾隆三十年(1765)慶貴妃死後,四十年(1775)令懿皇貴妃死後,不再封貴妃和皇貴妃。後宮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妃,當時宮中有6位妃,容妃就是其中一位。從乾隆四十三年(1778)七月以後,容妃已升到第三位,排在愉妃、穎妃之後。從乾隆五十年(1785)以後,可能是身體欠佳,容妃很少露面,皇帝往往單獨賞給她物品。通過查閱清宮檔案《賞賜底簿》得知,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十四日,皇帝賞給了容妃10個春橘,這是迄今所查到的最後一次賞賜。5天以後,即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十九日,容妃在圓明園溘然長逝,終年55歲。她最大的遺憾就是未能給皇帝生育兒女。

容妃死後,乾隆帝為了讓宮裡人經常懷念她,特地將她在宮中幾十年裡積攢下來的物品分贈給各妃嬪、公主、格格和傭人以及她娘家的人。容妃的金棺暫安在暢春園西側的西花園,同年四月二十七日從西花園奉移到北京東北郊的靜安莊殯宮暫安。同年九月十七日,乾隆帝命皇八子儀郡王永璇護送容妃金棺奉移東陵。九月二十五日葬入裕陵妃園寢

被認為是香妃葬地的,起碼有三處,即新疆的喀什、北京陶然亭北和遵化清東陵。新疆的香妃墓位於喀什市東北郊區的浩罕村,占地30畝,始建於明崇禎十三年(1640)。300多年來,經過不斷地修繕、擴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現有墓堆58個。以前此墓稱「海孜來特麻扎爾」,譯為「尊者之墓」。也有人稱為「阿帕克和卓扎爾」的,簡稱為和卓墓,直到現在還有人這樣稱呼。

此墓群最初並無「香妃墓」之稱,後來才傳說香妃也葬在裡邊,但連守墓人也不知哪座墓堆是香妃的。再到後來,不僅「香妃墓」叫得越來越多,越來越響亮,而且還明確了哪座墓堆是香妃的。更有甚者,有人將據說是當年運送香妃遺體的廢舊馱轎也擺了出來,以證實香妃確實葬在那裡。此墓建於1640年,而香妃之名正式出現於民國初年,況此墓又為家族合葬墓,而且迄今為止也沒見到香妃葬入此墓的明確的文字記載,故稱之為「香妃墓」應是後人附會之說。

至於北京陶然亭北叢蘆亂葦中的土堆,當地老人稱之為「香冢」,有人說是香妃的墳。此冢旁立有一碑,上面鐫刻着:「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終,明月缺。鬱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時盡,血亦有時滅。一縷香魂無斷絕,是耶非耶?化為蝴蝶。」從碑文來看,葬於此處之人確為一女子,生前似乎發生過曲折離奇的情感故事,但其中未提香妃一個字,而且,大清皇妃死後豈能葬在荒草堆中?故此說也不可信。

遵化境內的清東陵是清王朝在關內開闢的規模宏大的皇家陵園,乾隆帝的裕陵就建在那裡,其妃園寢建在裕陵旁邊。這座妃園寢始建於乾隆十二年(1747),位於裕陵西05公里,坐北朝南。其建築布局及規制為:園寢最前面有一道馬槽溝,正中建一孔拱橋一座,東側建三孔平橋一座。往北是東西廂房各5間,單檐硬山頂。東西值班房各3間,單檐卷棚頂。宮門一座,面闊3間,單檐歇山頂。前院內東側燎爐一座。東西配殿各5間,單檐歇山頂。院內正中享殿一座,面闊5間,單檐歇山頂。享殿兩側各建園寢門一座。後院前部正中建方城、明樓。方城後為寶城、寶頂。在寶城兩側各建小寶頂一座。在寶城後有4排寶頂,計32座。整個園寢共建大小寶頂35座,葬人36位。其中香妃的寶頂建在大寶頂後第一排東端第一位。整座園寢除廂房和值班房為布筒瓦外,其他建築及牆頂均覆以綠色琉璃瓦。這座園寢規制之高,建築之完備,在清代妃園寢中僅次於景陵皇貴妃園寢,位居第二。其葬人之多,在清代妃園寢中也數第二。香妃即乾隆帝的容妃,葬在這座園寢,《大清會典》及其他官書、《昌瑞山萬年統志》、《陵寢易知》等書不僅有明確的文字記載,而且還繪有葬位圖。

清宮檔案中還有關於容妃遺物、送葬人員等方面的資料。1979年10月,清東陵文物保管所對容妃地宮進行了清理,不僅找到了遺骨,而且還出土了許多有價值的文物,發現了一些文字。這一切都無可辯駁地證實了香妃就葬在這座妃園寢內。

史書記載

乾隆《寶月樓記》「寶月樓者,介於瀛台南岸適中,北對迎薰亭,亭台皆勝園遺址,歲時修葺增減,無大營造。顧掖池南岸,逼近皇城,長以二百丈計,闊以四丈計,地既狹,前朝未置宮室,每臨台南望,嫌其直長鮮屏蔽,則命奉宸,既景既珥,約之椓椓。鳩土戊寅之春,落成是歲之秋。樓之義無窮,而獨名之曰寶月者,池與月適當其前,抑亦有乎廣寒之亭也。」乾隆冊封霍卓氏為容嬪冊文:爾霍卓氏,秉心克慎,奉職惟勤,壼範端莊,禮容愉婉,深嚴拓館。茲仰承皇太后慈諭,冊封爾為容嬪。

乾隆冊封容嬪霍卓氏為容妃冊文:爾容嬪霍卓氏,端謹持躬,柔嘉表則,秉小心而有恪之,勤服事於慈闈,供內職以無違,夙協箴規於如史。茲奉皇太后慈諭,封爾為容妃

乾隆二十七年作的一首詩:「淑氣漸和凝,高樓拾級登。北杓已東轉,西宇向南憑。」(自註:樓臨長安街,街南俾移來西域回部居之,室宇即其制。)

二十八年新年,乾隆又作了一首寶月樓詩:「冬冰俯北沼,春閣出南城。(自註:樓近倚皇城南牆。)寶月昔時記,(自註:向作寶月樓記粘壁。)韶年今日迎。屏文新茀祿,鏡影大光明。鱗次居回部,(自註:牆外西長安街,內屬回人衡宇相望,人稱回子營。新建禮拜寺,正與樓對。)安西系遠情。」 《清史稿》后妃傳: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賚女。初入宮,號貴人。累進為妃。薨。

香妃之墓

Xiang9.jpg

它坐落在喀什市東郊5千米的浩罕村,系自治區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一座典型的伊斯蘭古建築群,也是伊斯蘭教聖裔的陵墓,占地2公頃。 陵墓始建於1640年,據說墓內葬有同一家族的五代72人(實際只見大小58個墓穴)。第一代是伊斯蘭著名傳教士玉素甫霍加。他死後,其長子阿帕克霍加繼承了父親的傳教事業,成了明末清初喀什伊斯蘭教「依禪派」著名大師,並一度奪得了葉爾羌王朝的政權。他死於1693年,亦葬於此,由於其名望超過了他的父親,所以後來人們便把這座陵墓稱為「阿帕克霍加墓」

傳說,埋葬在這裡的霍加後裔中,有一個叫伊帕爾汗的女子,是乾隆皇帝的愛妃,由於她身上有一股常有的沙棗花香,人們便稱她為「香妃」。香妃死後由其嫂蘇德香將其屍體護送回喀什,並葬於阿帕霍加墓內,因而人們又將這座陵墓稱做香妃墓」。不過據考證,香妃並沒有葬在這裡,她確切的葬地是在河北遵化清東陵的裕妃園寢阿帕克霍加墓整個陵園是一組構築得十分精美宏偉的古建築29米,四角各立一座半嵌在牆內的巨大磚砌圓柱,柱頂各建一座精緻的圓筒形「邦克樓」,樓頂各有一根鐵柱群,由門樓、大、小禮拜寺、教經堂和主墓室五部分組成。主體陵墓是一座長方形拱頂的高大建築,高26米,底長35米,進深,高擎着一彎新月。主墓室頂呈圓形,其圓拱直徑達17米,無任何樑柱。主墓室外牆和層頂全部用綠色琉璃磚貼面,藍。陵墓廳堂高大寬敞,平台上排列着墳丘,墳丘是用白底蘭花琉璃磚砌成,晶瑩素潔。大禮拜寺在陵園的西半部,名「艾依提甲衣」,節日期間供教徒們作禮拜用。小禮拜寺和門樓是一組最外面的建築物,彩繪和磚雕圖案極為精美。寺外有一池清水,林木參天,清幽宜人。

阿帕霍加墓與香妃墓坐落在喀什市東郊5公里處的浩罕村,是一座典型的伊斯蘭教式的古建築群。陵墓始建於1640年前後。據說墓內葬有同一家族的五代72人,因其中葬有明末清初喀什著名伊斯蘭教「依禪派」大師阿帕霍加而得名。阿帕霍加是墓中第二代人,曾一度奪得葉爾羌王朝的世襲政權,更成為17世紀「依禪派」伊斯蘭教的首領,名望遠遠超過其傳教大師的父親。

香妃墓就像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高40米,由門樓、小禮拜寺、大禮拜寺、教經堂和主墓室5部分組成。穹窿形的圓頂上,有一座玲瓏剔透的塔樓。塔樓之巔,又有一鍍金新月,金光閃閃,莊嚴肅穆。陵墓高大寬敞的廳堂里,築有半人高的平台,依次是香妃家族五代72人大小58座墳丘。香妃的墳丘設在平台的東北角,墳丘前用維文、漢文寫着她的名字。墓丘都用藍色玻璃磚包砌,上面再覆蓋各種圖案的花布,既表示對死者的尊敬,又有保護墓丘的作用。陵墓左邊,建有大小兩座精緻的伊斯蘭教禮拜寺。陵墓後面,還有一大片墳墓,景色十分壯觀。

阿帕霍加墓經歷了三百多年的風雨歷史的洗禮,以其堅韌不屈的精神固守其古樸的建築風格,來此地的遊客有幕名香妃之麋,也有為朝拜而來的,更多的是為目睹阿帕霍加墓高超建築技術和藝術風格而來。香妃墓實際上是阿帕霍加家族陵墓的俗稱,是典型的伊斯蘭風格的宮殿式陵墓建築。陵墓安葬着同一家族的72座白底蘭花玻璃瓦覆蓋的陵墓。第一代是伊斯蘭傳教士阿基·買和買提·玉素甫霍加。他死後,長子阿帕霍加繼承其衣缽,繼續傳教,並一度奪得了葉爾羌王朝的世襲政權,在其權利巔峰時期統治了喀什噶爾、葉爾羌(今莎車)、和田、阿克蘇、庫車、吐魯番六座城市,接受了「世界的主宰」的稱號,成為十七世紀的白山派伊斯蘭教的首領,他死後改為阿帕霍加墓。香妃是阿帕霍加的孫女。

香妃是乾隆皇帝的妃子——容妃,原名叫伊帕爾汗,據說伊帕爾汗身上總有一股濃郁的沙棗花香,所以被稱為香妃,傳說香妃抑鬱而死,死後乾隆皇帝派六萬六千六百六十六人的送葬隊伍,抬着香妃的棺木返回故鄉,棺木不准落地。當棺木送到喀什時,送葬隊伍只剩下六人。當然這只是傳說,據清史記載,她在宮中生活了28年,53歲時病逝,葬於河北清東陵裕妃園寢內,傳說香妃的兄長用了三年半時間,從北京帶回的遺物,葬在陵殿的東北角,所以香妃墓內存放的是香妃的衣冠。

陵墓由門樓、大小禮拜寺、教經堂和主墓室5部分組成。正門門樓精美華麗,兩側有高大的磚砌圓柱和門牆,表面鑲着藍底白花琉璃磚。與門樓西牆緊連的是一座小清真寺,前有彩繪天棚覆頂的高台,後有祈禱室。陵園內西面是一座大清真寺,正北是一座穹窿頂的教經堂。主墓室在陵園東部,是整個建築群的主體建築,主墓屋頂呈圓形,其圓拱直徑達17米,無任何樑柱,外面全部是用綠色琉璃磚貼面,並夾雜一些繪有各色圖案和花紋的黃色或藍色瓷磚,顯得格外富麗堂皇、莊嚴肅穆。墓室內部築有半人高的平台,平台上整齊地排布着大小不等的數十個墓丘,墓均砌以白底藍花的琉璃磚,看上去晶潔素雅。

身世之謎

「廟貌巍峨水繞廊,紛紛女伴竭香娘。抒誠泣捧金蟾鎖,密禱心中願未償。」自從聽園居士蕭雄於光緒十八年(1892)在他的《西域雜述詩》中刊出這首題為《香娘娘廟》的詩以及一段關於「香娘娘」神奇身世的記述之後,關於「香妃」的種種傳說不脛而走。

許多野史筆記記載,1914年,故宮古物陳列所在紫禁城內武英殿西側的浴德堂,向中外遊人展出了據說是出自郎世寧手筆的「香妃戎裝像」,像下附有一篇繪聲繪色的小傳,大意云:香妃原是西域回部的王妃,姿色妙麗,生而體有異香,不需薰沐,因而被稱為「香妃」。在兆惠率軍西征時,乾隆帝專門囑咐他務必弄個明白。後來,兆惠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後,就將香妃帶回京師。

歷史上究竟有沒有這樣一位傳奇女子?《清史稿》和《清皇室四譜》的記載,在乾隆帝的四十二位后妃中,確有一位來自西域回部,不過她的封號是「容妃」。史學工作者進一步挖掘史料,特別是故宮檔案,以及1979年容妃墓的打開,終於使香妃之謎大白於天下。 原來容妃(香妃)出生在西域世世為回部長的和卓氏家族。「和卓」在波斯語中就是伊斯蘭教首領的意思。容妃首次見於記載,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初四日,她被封為「和貴人」。就在這天,她新封貴人得到了一大批價值連城的金銀綾緞珍珠寶物的詳細清單,至今還完整地保存着。自此直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她死去,其間,每年她所獲金珠寶器、海味山珍等賞賜的詳細清單,也都全部地保存着。她在宮廷中度過了二十八個春秋。據清宮檔案記載,她出生在雍正十二年(1734)的九月十五日,封「和貴人」時二十七歲,當時乾隆帝五十歲。舊史說,香妃進宮不幾年即被太后賜死。其實,太后死於乾隆四十二年,比容妃早死了十一年,豈有將容妃賜死之理?不僅如此,而且,容妃在乾隆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由貴人晉封為嬪,乾隆三十三年六月初五日由嬪晉封為妃,都是出自太后的懿旨。

容妃一入宮就跨越了「常在」和「答應」兩級階梯而直接被封為「貴人」,這說明了她在乾隆帝心中的地位。做貴人時,她每年得到賞銀一百五十兩,封嬪妃以後,每年賞銀是三百兩;為了慶祝她的四十壽辰和五十壽辰,乾隆帝兩次都賞了她大量珍玩寶物和重達四百五十兩的銀元寶;她先後九次隨侍乾隆帝前往風景秀麗的熱河行宮避暑,並被帶往木蘭圍場,觀賞圍獵時的壯闊場面;乾隆三十年,乾隆帝第四次南巡,容妃是隨行的六位后妃之一。南達蘇州、杭州,飽覽了江南園林之美和湖山之勝;乾隆三十六年,她又隨乾隆帝東巡,遊歷了東嶽泰山,拜謁了曲阜孔廟;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拜謁滿洲的龍興之地——盛京,容妃已列為隨行六位妃嬪的第二位。這次她參加了福陵、昭陵祭祀清朝締造者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隆重典禮,並在盛京故宮的鳳凰樓和崇政殿,與皇帝一起接受了諸王大臣的叩拜。

容妃五十歲之後就很少露面。乾隆五十二年的宮廷檔案里有她服用「平安丸」的記載。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五十五歲的容妃離開了人世。當年的九月二十五日,她的靈柩被送往河北遵化的清代帝後陵園中安葬。然而,二百年後,當人們重新看到她的時候又是怎樣呢?她的墓室常年浸泡在積水之中,而紅漆棺榔已被盜墓人用利刃砍了一個大洞。她的頭骨滾落在棺木外的西側,附近是她的那條長85厘米的花白髮辮。她的身骨已經融蝕,陪葬寶物大部分蕩然無存,唯有零星散落的珍珠和寶石。

那麼,香妃身上的「異香」,究竟是怎麼回事?有些史家說,所謂香味,其實只是個人感官上的主觀認定,未必跟大眾認知的「香」的概念全然相符。因此,所謂「異香」其實只是她的體味!由於她從小飲羊奶長大,久而久之成為了她身上的一種獨特的體味。當然也可能是她常洗「花草浴」或「奶浴」,或者喜歡搽抹一些具有特殊香氣的高級脂粉之類。

和香妃墓一樣令人迷惑的,還有香妃像。傳世的香妃像有三幅,其中兩幅是油畫,一為身着歐式盔甲的半身像,即1914年古物陳列所展出的「香妃戎裝像」,一為身穿西式長裙的全身像,即「香妃洋裝像」

另一幅是一旅行家拍攝的據說是祭祀時用的神像,即「香妃旗裝像」。前兩幅油畫傳為郎世寧所作,但畫上並無郎世寧的署款,中外學者已基本否定這兩幅油畫為香妃畫像,因為畫中人的面貌並無西域女性的特徵,而且作品的風格也與郎世寧不同。

第三幅畫像是一位身着紅色滿裝的年輕少婦,其眼窩微陷、鼻樑隆起、圓臉龐、顴骨稍高,是帶着柔媚和嬌怯的回部女子的典型相貌。從筆法看,似出自郎世寧之手。而且,容妃的頭骨經有關部門復原,認為她本人是圓臉龐、高顴骨、前額稍突出,與肖像頗為吻合。另外,在香妃死後三年,乾隆帝吟詠香妃生前所居的寶月樓時,曾有「卅載畫圖朝夕似」之句,可見香妃確曾有過一幅畫像,而且是被乾隆帝掛起經常觀看、以釋懷念之情的。

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版本 演員 劇中名 配音 年份 影視版本 演員 劇中名 配音
1985 皇上保重 邵美琪 赫絲麗 1988 滿清十三皇朝 陳曉瑩 喀絲麗
1996 宰相劉羅鍋 米粒 江妃 1999 還珠格格第二部 劉丹 含香 程文意(粵)
2001 風流才子紀曉嵐 宋妍 香妃 2003 宮廷畫師郎世寧 努爾比亞 香妃
2004 乾隆與香妃 努爾比亞 伊帕爾 2011 新還珠格格 麥迪娜·買買提 含香 季冠霖
2017 後宮如懿傳 李沁 寒香見 白雪岑 2018 延禧攻略 張嘉倪 沉璧 徐佳琦

視頻

香妃劉丹mv 雨蝶

華怡青 越劇 香妃·哭頭 選段

[4]

文獻參考

  1. 也與歷史事實相去甚遠。
  2. 香妃之名大震。
  3. 這個謎團恐怕真的難以解開了。
  4. 香妃優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