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香蘇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網絡 的圖片

香蘇草,中藥名。[1]

為唇形科香薷屬植物野拔子ElsholtziarugulosaHemsl.的全草。分布於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

具有疏風解表,利濕之功效。用於感冒,頭痛,消化不良,急性胃腸炎,痢疾。

生長環境

生於村邊向陽山坡、草坡及林下。分布於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

別名 :野巴子野拔子野香蘇小鐵蘇掃把茶草拔子香芝麻蒿皺葉香薷小蘇蘇棵,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性涼。

歸經

歸肺、胃、膀胱經。

功效

疏風解表,利濕。

主治

用於感冒,頭痛,消化不良,急性胃腸炎,痢疾。

相關配伍

1、治感冒發熱,頭痛嘔吐:香蘇草9g,姜味草3g,防風6g。水煎服。(《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2、治消化不良,腹痛:小蘇蘇棵乾花、葉適量。研末,拌紅糖少許,每服3-6g,溫開水送服。(《紅河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9-15g。

採集加工

秋、冬季採收,去雜質,曬乾備用。

形態特性

草本至半灌木。莖高0.3-1.5米,多分枝,枝鈍四稜形,密被白色微柔毛。

葉卵形,橢圓形至近菱狀卵形,長2-7.5厘米,寬1-3.5厘米,先端急尖或微鈍,

基部圓形至闊楔形,邊緣具鈍鋸齒,近基部全緣,堅紙質,上面欖綠色,被粗硬毛,微皺,

下面灰白色,密被灰白色絨毛,側脈4-6對,與中脈在上面凹陷,下面明顯隆起,

細脈在下面清晰可見;葉柄纖細,長0.5-2.5厘米,腹凹背凸,密被白色微柔毛。

穗狀花序着生於主莖及側枝的頂部,長3-12厘米或以上,具長1.2-2.5厘米的總梗,由具梗的輪傘花序所組成,位於穗狀花序下部的輪傘花序疏散;

下部1-2對苞葉葉狀,但變小,上部呈苞片狀,披針形或鑽形,長1-3毫米,全緣,被灰白絨毛;

花梗長不及1毫米,與序軸密被灰白絨毛。花萼鐘形,長約1.5毫米,直徑約1毫米,外面被白色粗硬毛,萼齒5,相等或後2齒稍長,長約0.7毫米。

花冠白色,有時為紫或淡黃色,長約4毫米,外面被柔毛,內面近喉部具斜向毛環,

冠筒長約3毫米,基部寬1毫米,至喉部寬達1.5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

長不及1毫米,先端微缺,下唇開展,3裂,中裂片圓形,邊緣齧蝕狀,長寬約1毫米,

側裂片短,半圓形。雄蕊4,前對較長,伸出,花絲略被毛,花葯球形,2室。

花柱超出雄蕊,先端2裂。小堅果長圓形,稍壓扁,長約1毫米,淡黃色,光滑無毛。花、果期10-12月。

藥材性狀

莖呈方柱形,長30-150cm,表面灰褐色或黃褐色,有不規則裂紋和白色短柔毛。葉對生,皺縮或脫落,

展平後呈橢圓形或菱狀橢圓形,長1-3cm,寬0.5-2cm,表面略綠色,有皺縮及粗毛茸,背面灰綠色,

密生灰白色短柔毛;葉柄長0.5-2.5cm。在頂端或葉腋可見假穗狀花序,花黃白色。氣香,味辛、涼。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匯編》:「疏風解表,利濕。主治感冒,頭痛,消化不良,急性胃腸炎,痢疾。」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