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召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召鎮,隸屬於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地處秦嶺北麓,黑水峪口。東臨黑河樓觀鎮相望,南依秦嶺與陳河鎮相接,西鄰[[辛口河]與廣濟鎮接壤,北與辛家寨鎮二曲街道毗連,總面積77.95平方千米。馬召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白居易曾任周至縣令,在此寫下「黑潭水深黑如墨,傳有神龍人不識」的詩篇,他的巨作《長恨歌》寫於黑水河畔的仙遊寺。仙遊寺是隋代在古玉女洞基礎上建寺,唐代成為皇帝行宮,寺內有高35米的法王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馬召鎮是周至縣獼猴桃四大產業基地之一。截至2020年6月,馬召鎮下轄19個村(居),其中:2個社區、17個行政村。2018年,馬召鎮戶籍人口41193人。2011年,馬召鎮農業總產值達到2.6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1.795億元,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1.904億元。[1]

中文名: 馬召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

地理位置: 秦嶺北麓,黑水峪口

面 積: 77.95 km²

下轄地區: 2個社區、17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東火村北大街

電話區號: 029

郵政區碼: 710401

氣候條件: 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陝A

人 口: 41193人(2018年)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因東漢名儒馬融在此被漢安帝徵召,拜校書郎,邑人榮之,故名。

建置沿革

唐宋時為仙遊鄉。

明清時為馬召里、金仙里。

清乾隆時設馬召鎮。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後,為馬召所、馬召區、馬召鄉、馬召聯保。

1949年,設為馬召鄉。

1958年,成立馬召公社。

1984年,復改鄉。

1994年,復設為馬召鎮。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6年,面積78平方千米,轄金盆、桃李坪、湧泉、武興、虎峪、熨斗、辛口、倉峪、東火、中興、崇耕、棗村、仁煙、三家莊、上孟家、群三興、群興、西富饒、東富饒、紀家、郭家寨、上馬、營西、四群、營東、焦家樓、紅崖頭、湯房28個行政村。截至2011年末,馬召鎮轄馬召1個社區,東火、湧泉寺、武家莊、中興、崇耕、桃李坪、虎峪、金盆、辛口、倉峪、棗林、仁煙、群三興、群興、四群、上孟、上馬17個行政村;下設1個居民小組、171個村民小組。

區劃現狀

截至2020年6月,下轄19個村(居),其中:2個社區、17個行政村。人民政府駐東火村北大街。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馬召鎮地處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秦嶺北麓最大的黑水峪口。東臨黑河與樓觀鎮相望,南依秦嶺與陳河鎮相接,西鄰辛口河與廣濟鎮接壤,北與辛家寨鎮、二曲街道毗連。轄區東西最大距離4.28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9千米,總面積77.95平方千米。距縣政府10千米。

地形地貌

馬召鎮地處秦嶺北麓,關中平原,地勢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地形分為山地、丘陵、山川、平原、河灘等,南部最高海拔1610米。

氣候特徵

馬召鎮屬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3.2℃,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6—8月,占全年總降水量的80%。

水系水文

馬召鎮境內河道屬黃河流域渭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黑河、沙河等,其中黑河境內流長24千米。

自然災害

馬召鎮境內自然災害主要有連陰雨、冰雹、山體滑坡、乾旱、洪澇等。乾旱、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7—9月,最嚴重的一次洪澇災害發生在2011年9月,由於洪澇災害而造成160戶農房倒塌,造成經濟損失640多萬元。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馬召鎮境內野生植物有華山松、白椴等名貴樹種。

動物資源

馬召鎮境內野生動物有金錢豹、黑熊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人口

截至2011年末,馬召鎮總人口4167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100人,城鎮化率12.3%。另有流動人口1325人。總人口中,男性23231人,占55.7%;女性18439人,占44.3%;總人口以漢族為主,達41460人,占99.5%。2011年,馬召鎮人口出生率9.21‰,人口死亡率6.34‰,人口自然增長率2.8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35人。 2018年,馬召鎮戶籍人口41193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馬召鎮財政總收入86萬元。2011年,馬召鎮農民人均純收入6350元。

2018年,馬召鎮有工業企業8個;其中,規上企業6個。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個數40個。

第一產業

2011年,馬召鎮耕地面積4.6萬畝,人均1.15畝,林地面積12.6萬畝。是國家重要的獼猴桃生產基地。2011年,馬召鎮農業總產值達到2.6億元。

種植業

馬召鎮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馬召鎮糧食生產19086噸,人均2008千克。其中小麥10034噸,玉米9052噸。馬召鎮主要經濟作物有蔬菜等。2011年,馬召鎮蔬菜種植面積400畝,產量931噸。

林業

截至2011年末,馬召鎮累計造林9.6萬畝,其中防護林4萬畝,經濟林5.6萬畝,林木覆蓋率60.3%。2011年,馬召鎮獼猴桃產量40萬噸。

畜牧業

馬召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2011年,馬召鎮生豬飼養量13500頭,年末存欄4325頭;羊飼養量1268頭,年末存欄289頭;牛飼養量2076頭,年末存欄1109頭;家禽飼養量44236羽。2011年,馬召鎮生產肉類1750噸,其中豬肉1023噸,牛肉473噸,羊肉201噸;蛋類495噸;畜牧業總產值9200萬元。

生產條件

截至2011年末,馬召鎮有大型農業機械36台(輛)。

第二產業

2011年,馬召鎮工業總產值達到1.79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家,職工46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365億元。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截至2011年末,馬召鎮有商業網點286家,職工286人。2011年,馬召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1.904億元。

郵電通信

截至2011年末,馬召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148千米,投遞點890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函件21000件,國內匯票業務完成1100筆,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件完成37000件,征汀報紙6500份、期刊560冊,業務收入130萬元。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10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9800門,固定電話用戶980戶,電話用戶普及率達40%;移動電話用戶9800戶,普及率達86%;互聯網端口總數1400個,寬帶接入用戶1400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500萬元。

交通運輸

馬召鎮已形成由公路構成的交通運輸網絡。截至2011年末,馬召鎮108國道過境18千米,雙向4車道,過境7千米;107省道雙向4車道,過境6千米。截至2011年末,馬召鎮道路總長度10千米,人均擁有道路長度1.96米;橋樑2座,總長度30米。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馬召鎮有幼兒園(所)13所,在園幼兒1283人,專任教師66人;小學10所,在校生2083人,專任教師18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574人,專任教師164人。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馬召鎮有文化藝術團體3個,會員320人,電影放映隊1個,年放映電影310場;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430平方米;公共圖書室29個,建築面積960平方米,藏書30萬餘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300人。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熨斗曲子、西柳和尚斗翠柳、牛斗虎、竹馬等。其中熨斗曲子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熨斗曲子被評為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等獎。

體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馬召鎮有體育場地28個,95%的村莊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60.5%。

衛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馬召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9個,其中衛生院1個;病床50張,固定資產103萬元。專業衛生人員70人,其中執業醫師36人,執業助理醫師14人,註冊護士20人,2011年,馬召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2370人次,住院手術800台次。2011年,馬召鎮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40740人,參合率97%。

社會保障

2011年,馬召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70戶,人數1198人,支出107.82萬元,月人均75元。農村五保供養31人,支出2.79萬元;農村醫療救助65人次,支出3.25萬元;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329人次,支出6.65萬元。2011年,馬召鎮自然災害受災倒塌房屋432間,直接經濟損失432萬元,救災支出3710萬元。

環境保護

2011年,馬召鎮生活垃圾處理率達100%;全鎮綠化率達65%。

基礎建設

截至2011年末,馬召鎮鋪設幹線水管20千米,生產能力4噸/日,居民自來水普及率100%,排水管道2千米。

截至2011年末,馬召鎮擁有變電站1座,主變壓器6台。年售電量累計完成500萬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100%,供電可靠率100%。

歷史文化

仙遊寺是馬召鎮境內隋唐時代存留下來的名勝古蹟,是歷代關中地區佛教勝地之一,唐宋以來文人學士聚游之所。其歷史上溯周秦,下迄明清。尤其以隋代安置佛舍利的法王塔和唐代詩人白居易《長恨歌》的誕生地而聞名中外。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仙遊寺原址位於周至縣城南15千米的秦嶺北麓,黑河之畔。這裡四山環抱,一水中流,氣象清幽,古蹟眾多。唐宋是仙遊寺的鼎盛時期,被譽為「人間仙境」。1998年,因西安市黑河引水工程,經國務院批准,國家文物局同意,對仙遊寺實施保護性搬遷復建。搬遷過程中在法王塔塔基中發現天宮和地宮,出土了珍貴的13枚佛舍利等一系列文物,為隋仁壽元年所安置,在海內外引起極大轟動,中央電視台對開啟地宮進行了現場直播。遷建後的仙遊寺,南為黑河水庫及終南秀奇群峰,北為盡收眼底的關中平原,108國道貫穿南北,107省道連接東西,交通便利,視野開闊,文物古蹟與黑河水庫景區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仙遊寺法王塔

仙遊寺法王塔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馬召鎮黑水峪口,始建於隋仁壽元年(601年),共7層,塔高30米,塔底層8.7米見方。塔身各層南面有券門,疊澀出檐,形制屬密檐式塔,每層的正面還開有塔門,為一座隋代保留至今的磚塔,對於研究隋代佛塔建築及佛教發展等方面具有一定意義。1992年,仙遊寺法王塔被評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仙遊寺法王塔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榮譽稱號

2018年9月,馬召鎮入選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名單。

2020年7月,馬召鎮被全國愛衛會決定命名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

視頻

愛剪輯-馬召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