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馬嵬悲歌(郭法章)

馬嵬悲歌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馬嵬悲歌》中國當代作家郭法章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馬嵬悲歌

此次陝西行,我們走的幾乎是當年安史之亂時唐玄宗的逃亡路線:西安(長安)——咸陽——馬嵬驛——寶雞——大散關……

車至馬嵬,已是下午時分了,灰濛濛的天空上吊着一枚無精打采的太陽。雖是仲春天氣,但一場倒春寒似乎要讓剛剛復甦的萬物凍僵在花開的季節。位於興平市馬嵬坡的楊貴妃墓園,其遊人也比想象中的要少,孤零零的墓穴難掩繁花早已落盡後的冷清。

唐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和盧龍節度使史思明,聯合同羅、契丹、突厥等部族組成15萬大軍,以奉詔討伐奸相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現北京)起兵謀反。叛軍勢如破竹,所向披靡,河北、河南州縣官軍望風而逃,山東、山西等大批土地相繼淪陷,一場持續七、八年之久的戰亂從此拉開了序幕。

漁陽鼙鼓,驚破一簾幽夢。大唐帝國的玄宗皇帝怎麼都不敢相信,在他看來最為忠心的安祿山會起來反叛自己;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楊貴妃更無從得知,安祿山這個野性的情人和聽話的乾兒子怎麼會突然變成了一匹殘忍貪婪的惡狼?

繼東都洛陽淪陷後,至德元載(公元756年)6月,潼關失守,固若金湯的雄關成為叛軍長驅直入的通途。6月13日黎明時分,唐玄宗與楊貴妃、貴妃姊妹、皇子、皇妃、公主、皇孫、楊國忠、高力士、韋見素、陳玄禮及親近宦官、宮人匆匆駛過延秋門,向西逃竄,惶惶如喪家之犬。李隆基和楊玉環絕對不會想到,這座曾見證過漢代興衰、南北亂世的城門竟然會成為他們命運的轉折點——一個人再也回不來了,另一個人雖然回來,但心卻永遠地留在了馬嵬坡!

這次逃亡的目的地是劍南,那是楊國忠苦心經營數年的根據地,楊國忠的勢力盤根錯節。

逃亡途中,百姓們聽說皇上遇難,爭獻糲飯,雜以麥豆,皇孫們爭相用手抓着吃,一會兒便吃光了。看到皇上落到這步田地,百姓們都忍不住痛哭失聲,玄宗亦掩面而泣。

此情此景,讓當地一位名叫郭從謹的老人痛心不已。他對玄宗道:「安祿山包藏禍心,由來已久,曾有人揭發他的陰謀,可陛下常常把檢舉的人殺掉,使安賊得以逞其奸逆,造成陛下今天顛沛道途。我還記得當年宋璟為相,數進直言,天下賴以安寧。但後來在廷之臣以言為諱,只知道阿諛取容,因此闕門之外的事情,陛下皆不得而知。草野之臣早知道會有今天,但宮門九重深似海,區區之心無路上達。如果事情不是落到眼下這一步,我哪有機會見到陛下,當面向您講這些話呢?」玄宗難掩心中的悔恨:「這都是我用人不明,追悔莫及呀!」

公元756年6月14日,是逃亡生涯的第二天,卻是楊玉環生命中的最後一天,同時也是李隆基一生中最為悲慟的一天。

這支狼狽不堪的隊伍來到了一個讓李隆基終生鏤骨銘心的地方——馬嵬驛。

飢餓像一條巨蟒無情地絞纏着這支垂頭喪氣的隊伍,無邊的怒火在禁軍將士心中熊熊燃燒。

逃亡隊伍中的20餘名吐蕃使者再也忍受不了這種忍飢挨餓的日子,紛紛攔住楊國忠的馬頭,要求返回吐蕃。正在這時,一擁而上的禁軍將楊國忠團團圍住,大聲喊道:「楊國忠勾結胡人謀反!」

話音未落,一支利箭「嗖」的一聲朝楊國忠射來,射中楊國忠的馬鞍。楊國忠慌忙奔跑,可禁軍將士怎麼可能會讓他逃脫?一切來的都是那麼突然,又是那麼的順理成章和毫無懸念:在禁軍將士的刀槍之下,這個僅僅用了6年時間就從一個鬱郁不得志的無名官吏,通過投機鑽營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一代權相倒在了血泊中。同時,楊國忠的兒子戶部侍郎楊暄,及貴妃的姐姐秦國夫人、韓國夫人亦遭屠戮。

玄宗心裡很清楚,所謂楊國忠謀反,不過是個藉口罷了。當他拄着拐杖緩緩走出驛站大門,看到楊國忠血淋淋的人頭時,他知道局面已經完全失控,唯一能做的就是安撫軍士。

玄宗令高力士前去徵求眾人意見,陳玄禮卻以不容置疑的口氣回答道:「楊國忠謀反,貴妃不易陪侍皇上,希望陛下割恩正法!」

楊貴妃的嬌媚神態、種種恩愛的場面在李隆基心中浮現。身為國君,如今連愛妃也不能相保,可想而知,他的內心會有着多少煎熬、無奈和激憤!但眾怒難犯,混亂的局面隨時又會帶來難以預料災難性後果。在高力士、陳玄禮、韋諤等近臣的苦苦催逼之下,玄宗的內心防線終於轟然崩塌,他不禁老淚縱橫:「希望你們能讓她體面地走。」當李隆基用盡全身的力氣說完這句話,老邁的身子一下子便成了一灘爛泥……

驛站外,禁軍將士磨刀霍霍,怒目相向;佛堂里,楊玉環淚水漣漣,痛不欲生。楊玉環的要求僅僅是能夠苟活於世,可如今那個曾給予過她萬千寵愛和富貴榮華的男人連這個如此簡單的要求都無法滿足。

在生與死的剎那間,楊貴妃曾想到了什麼?她還記得當初在太真觀修道時三清師太的諄諄告誡嗎?「欲望之事勿染指,一沾便腐蝕全身;尋理之事勿放鬆,稍縱便退千里。」「看透該看透的,放下該放下的……」然而,面對種種人生欲望的誘惑,她既無看透,更未放下。她恃寵而驕,與堂兄楊國忠沆瀣一氣,干擾朝政,助紂為虐,陷害忠良,朝中上下人神共憤。為拉攏安祿山為政治外援,楊貴妃竟不惜屈身以侍。而她的枕頭風又把皇帝老兒吹得五迷三道,使得安祿山氣焰日熾,以致尾大不掉、公然謀反。貴妃生於蜀中,喜吃新鮮荔枝。玄宗為滿足她的嗜好,不惜耗費人力物力將新鮮荔枝從千里之外的蜀中運到長安,後知嶺南所產荔枝更勝蜀中,則每歲令人飛馳進獻,人不過宿,馬不停蹄,常有人馬累死於道途。楊貴妃姐妹兄弟五家相互攀比着修建豪華第舍,一堂之費,動輒千萬……

關於楊貴妃的最終結局,千百年來,曾經迷霧重重,各種猜測此起彼伏,不一而足。有人說楊玉環是飲毒酒而死;有人說楊玉環慘遭血腥的殺戮;還有人斷言她根本沒死,而是遠逃日本,隱遁空門;更有甚者,說她最後得道成仙。而正史則眾口一詞地說楊玉環是自縊而亡,而且有大量史料作支撐。《資治通鑑》記載:「上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唐國史補》中載:「玄宗幸蜀,至馬嵬驛,命力士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筆者曾閱讀過《唐闕史》,記得書中曾有這樣一段描述,至今記憶猶新:「遂賜貴妃死於古佛廟,以帛縊之,陳屍寺門,既解帛而氣復來,遂再縊之,乃絕。」起初楊貴妃並沒有被勒死,但被發現後接着再勒。楊玉環的堂兄姐妹已死,參與陳玄禮政變的那些禁軍將士心裡清楚,如果楊玉環不死,一切皆有翻盤的可能!所以他們也絕對不會給楊玉環留下任何生還的機會

雖然楊玉環的確在「馬嵬之變」中死去了,但很多人總是難以接受這樣一位絕代佳人在馬嵬驛不幸遇難的殘酷現實,難免會生出無限遐想。而這種種假設和推測,只不過是世人對香消玉殞的楊貴妃一種緬懷和追思罷了。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二月初四,在瑟瑟寒風中,李隆基經過30多天的艱難跋涉,終於抵達令他魂牽夢縈的長安,此時帝國的皇帝早已經不再是他,而換成了他的兒子李亨(唐肅宗)。

李隆基已經無欲無求,但他心中卻始終牽掛着一件事。當年因情勢所迫不得已草草掩埋了愛妃,如今他要隆重地進行遷葬。孰料他的提議卻遭到大臣們的激烈反對,只好暗中派遣心腹宦官秘密改葬。我們今天看到的,便是遷葬後的墳墓

楊貴妃墓園依山而建,呈階梯狀。拾級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民國二十五年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所題的七個金色大字「唐楊氏貴妃之墓」。楊貴妃墓呈半球形,塚高3米。楊貴妃墓原為土塚,相傳墓上封土香氣襲人,用墓上的封土搽臉,可使肌膚變得細膩白嫩,其土被稱之為「貴妃粉」。於是,游女們紛紛前來取土,使得封土被大量帶走。為保護墓塚,遂以青磚包砌。墓後有一座高約6米的楊貴妃大理石塑像,墓塚東側碑廊里刻有歷代文人騷客的題詠,西側長廊里題寫着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那首著名的《長恨歌》……

那是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時任盩厔(今作周至)縣尉。這天,白居易與好友陳鴻、王質夫同遊仙游寺,途經貴妃墓,三人聊到李楊之愛,不禁又是一番唏噓感嘆。王質夫端起酒杯向白居易敬酒:「樂天先生是一位多情的詩人,才思敏捷,何不把明皇和貴妃的故事進行潤色加工,以垂不朽呢?」於是白居易便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長詩。陳鴻是一位小說家,因受白居易啟發,遂寫成傳奇名篇《長恨歌傳》,與白居易的詩一起流傳下來。白居易「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那深情的詠唱,已成為稱頌愛情的千古名句,也使楊貴妃的形象更加鮮明地活在人們心中。

無論對大唐帝國,還是普通百姓來說,安史之亂都是一個歷史拐點。一場大亂帶走了大唐帝國的活力和生機,從此大唐盛世便成過往。安祿山興兵作亂,未必有什麼崇高動機,但滿足自己的食色之欲,註定是誘發禍心的發酵劑。誠然,楊國忠的上位與楊玉環有着必然的關係,但如果把戰亂的責任一股腦地都推卸到她的身上,也顯然有失公允。把一個王朝的衰亡僅僅歸結於紅顏禍水之上,那只不過是糊弄百姓的、不負責任的推脫。唐玄宗的荒淫腐化、姑息養奸,以及宦官的擅權、藩鎮的跋扈、朝廷的黨爭才是加速大唐帝國衰亡的助推器。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李商隱《馬嵬》)。曾經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人一個個相繼落幕,但歷史卻不會因他們的離去而停止思索…… [1]

作者簡介

郭法章,字令典,出生於河南省新密市,1978年12月參軍,服役于海軍東海艦隊,1996年12月轉業至鄭州,歷職於鄉鎮委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