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徐然老師(63)(碧小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徐然老師(63)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馬徐然老師(63)》中國當代作家碧小家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馬徐然老師(63)

記得是十幾年前,我在報社當副刊編輯。有一位基層電視台的記者,不時地給副刊投稿。作者叫張紹山,年齡比我略大兩三歲。有一天,他來報社,請我等幾位編輯吃飯。其間,他講了自己中學時代的語文老師馬徐然。

他說,馬徐然老師,是著名的作家楊沫的女兒。說到楊沫,我自然知道,青年時代還讀過她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至於她的女兒,我卻一無所知。

紹山描述了當時讀「農中」時,與馬徐然老師在一起的一些細節——

20世紀60年代中期,地處新疆瑪納斯北郊的新湖農場,還是一片鹽鹼戈壁灘,到處是蘆葦和紅柳在飄蕩。那時,農場沒有中學。場裡按照國家「半農半讀」之辦學方針,決定在場裡辦一所農業中學。農場先從瑪納斯各地招收了80多名小學應屆畢業生,然後在場部附近的荒地上選好校址,學生和民工一起開始建校勞動。大家克服重重困難,白手起家,和泥巴,打土塊,只用了短短3個月時間,便建起了一所簡易校舍,新湖農場的農業中學就這樣誕生了。

1965年金秋時節,學校正式開課。此時,馬徐然老師來到了「農中」。

當時,馬徐然老師大約有二十七八的樣子,她身材苗條,皮膚白淨,衣着整潔得體,說話時一口京腔,清脆而柔和。她的臉上時常帶着微笑,眼睛裡閃爍着晶瑩的光澤,透露出其活潑聰慧的性格。她的舉止神情,和當地人有很大的不同之處。同學們聽說她是從北京來的,都懷着好奇的心情,紛紛前去她的宿舍探望。

馬徐然老師教的是「農中」班的語文課。紹山是「農中」班的班長,自然和馬老師接觸得機會就多一些。

首先留在紹山記憶里的是:馬老師在業餘時間,常在她宿舍、在校園樹林裡拉手風琴。馬老師最喜歡拉的是《小路》。紹山特別喜歡聽馬老師拉這首曲子,紹山和馬老師熟悉後,才得知那首曲子是蘇聯歌曲。他請求馬老師把那首歌曲教給「農中」班的學生,可馬老師搖搖頭說:「不能教。因為蘇聯與中國關係正緊張呢。」

紹山同學又請求說:「能不能教給我唱!」

馬老師想了想,說:「教給你可以,但有一個條件,那就是不能讓任何人知道歌詞。無人時,只能一人唱唱。」

紹山使勁點點頭,答應了馬老師的條件。於是,馬老師教會了紹山唱蘇聯歌曲《小路》:

在那一片寬廣銀色的原野上,

只有一條小路孤零零。

一條小路曲曲彎彎細又長,

我的小路伸向遠方。

請你帶領我吧,我的小路啊,

跟着愛人到遙遠的邊疆。

……

馬老師拉琴時,全神貫注,手指靈活跳躍,熟練的演奏技藝、優美的音樂旋律,常常吸引紹山同學默立於近前,悄然聽她拉琴。有時,馬老師拉琴,紹山同學便在心裡默唱着《小路》。不知為什麼,馬老師一拉這首歌曲,總是淚光閃閃。

每當夜深人靜時,馬老師的手風琴曲在校園、在荒寒的夜空、在紹山的心頭,不斷地迴蕩着,迴蕩着,是那樣地深入人心。

一位京城才女啊,你為何千里迢迢來到邊陲的窮鄉僻壤教書呢?

這件事讓紹山同學不得其解。不過,紹山同學還是從馬老師那裡得到了一星半點的關於馬老師的身世。一次學校放寒假時,馬老師要回北京探親。臨走前,她把紹山同學叫到她的宿舍,讓他幫她看家。她一邊整理東西,一邊和紹山同學嘮家常。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紹山同學已經贏得了馬老師的信任,她非常喜歡這位小班長憨厚、純樸的品質。當紹山同學問起她為何來這裡教書時,她淡淡地笑了笑,從抽屜拿出一張《人民日報》,指着上面的一張照片對他說:「這是我母親,她叫楊沫。這張照片,是她參加亞非作家會議時拍照的。」然後,她有點自豪地補充了一句:「我母親是一位作家。」

說着,她從書架上拿出一本《青春之歌》的小說給紹山同學看。她還說,她是為了響應祖國的號召,才到最艱苦的地方來鍛煉的。

聽着馬老師那輕聲細語的話語時,紹山同學的心頭湧起一絲說不清道不明的酸澀情感。從那天起,紹山同學對馬老師更加尊敬了。

紹山同學回憶說,馬老師課講得好。每當講到戰爭年代英雄人物的可歌可泣事跡時,她慷慨陳詞,常常使同學們激動得淚流滿面。當她講到《白楊禮讚》、《荷塘月色》、《背影》等散文名篇,尤其是講到《背影》時,她在敘述朱自清描寫父親的那一段句子——父親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青布棉袍,蹣跚地穿過鐵道,艱難地攀上月台,為他去買桔子的背影時,馬老師的眼淚頓然止不住地撲漱漱流了下來。

[1]

作者簡介

碧小家,陝西省合陽縣小學教師,熱愛讀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