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援(東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馬援(東漢) 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漢族,扶風郡茂陵縣(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北)人,東漢著名的軍事家。漢光武帝時,拜為伏波將軍,封新息侯,世稱「馬伏波」。新朝末年,天下大亂,馬援為隴右軍閥隗囂的屬下,甚得隗囂的信任。後歸順光武帝劉秀,為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天下統一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因功封新息侯。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甚得後人的崇敬。後於討伐五溪蠻時身染重病,不幸去世。因梁松誣陷,死後被劉秀收回新息侯印綬,直到漢章帝時才遣使追諡忠成。
生平介紹
家庭出身關於馬援的先祖有兩種說法,一說其先祖為戰國時期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後子孫以馬為姓;一說為歸化的匈奴人。
馬援的曾祖父馬通,漢武帝時大臣。馬通與兄莽何羅與江充善,因此參與巫蠱之亂。後武帝反思巫蠱之禍,開始對參與製造巫蠱之亂者的懲處。莽何羅見此,非常害怕。於是他鋌而走險,與其弟馬通、莽安成合謀要刺殺武帝。但是陰謀被金日磾發現並阻止,於是莽何羅兄弟宗族俱被殺。
馬通雖死,馬通之子馬實卻沒有被處死。馬實於宣帝時以郎持節號使君。馬實生馬仲,官至玄武司馬。馬仲生四子,第四子就是馬援。
早年生活馬援十二歲時,父親去世。馬援年少而有大志,幾個哥哥感到奇怪,曾教他學《齊詩》,但馬援卻不願拘守於章句之間,就辭別兄長馬況,想到邊郡去耕作放牧。誰知沒等馬援起身,馬況便去世了。馬援只得留在家中,為哥哥守孝一年。在此期間,他沒有離開過馬況的墓地,對守寡的嫂嫂非常敬重,不整肅衣冠,從不踏進家門。
後來馬援當了郡督郵。一次,他奉命押送囚犯到司命府。囚犯身有重罪,馬援可憐他,私自將他放掉,自己則逃往北地郡。後天下大赦,馬援就在當地畜養起牛羊來。時日一久,不斷有人從四方趕來依附他,於是他手下就有了幾百戶人家,供他指揮役使,他帶着這些人遊牧於隴漢之間,但胸中之志並未稍減。他常對賓客們說:「大丈夫的志氣,應當在窮困時更加堅定,年老時更加壯烈。」 馬援種田放牧,能夠因地制宜,多有良法,因而收穫頗豐。當時,共有馬、牛、羊幾千頭,穀物數萬斛。對着這田牧所得,馬援慨然長嘆,說:「凡是從農牧商業中所獲得的財產,貴在能施救濟於人,否則就不過是守財奴罷了!」於是,把所有的財產都分給兄弟朋友,自己則只穿着羊裘皮褲,過着清簡的生活。
羈留西州初仕隗囂
新朝末年,天下大亂。王莽的堂弟王林任衛將軍,廣招天下豪傑,選拔馬援為掾,並把他推薦給王莽。王莽於是任命馬援為新城大尹。
公元24年(更始二年),新朝滅亡,馬援和哥哥增山連率馬員一起離開了各自的任所,逃至涼州避難。
公元25年(建武元年),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後,馬員到洛陽投奔劉秀。馬援則羈留在西州,受到隴右割據勢力隗囂的器重,被任命為綏德將軍,參與隗囂的決策定計。
出使蜀地
同年,公孫述在蜀地稱帝,隗囂派馬援去探聽虛實。馬援跟公孫述本是老鄉,而且交情很好,馬援本以為這次見面定會握手言歡,沒想到公孫述卻擺起皇帝的架子。公孫述先陳列衛士,然後才請馬援進見,待剛見過禮,又馬上讓馬援出宮,住進賓館;接着命人給馬援製作都布單衣、交讓冠。然後才在宗廟中聚集百官,設宴招待他。席間,公孫述表示要封馬援為侯爵,並授予他大將軍的官位。
馬援的隨從賓客以為受到了禮遇,都願意留下來。馬援則認為公孫述只是是裝腔作勢,不能久留天下士,於是毅然返回隴右,並對隗囂道:「公孫述井底之蛙,妄自尊大,您不如專意經營東方(劉秀)。」
盛讚光武
公元28年(建武四年),馬援攜帶隗囂的書信到洛陽,在宣德殿面見劉秀。劉秀道:「你周旋於二帝之間,現在見到你,使人大感慚愧。」馬援道:「當今世道,不只君主選擇臣子,臣子也選擇君主。臣如今遠來,陛下怎麼知道我不是刺客奸人?」劉秀笑道:「你不是刺客,不過是個說客。」馬援道:「天下反反覆覆,竊取名字的人多如牛毛,現在見到陛下,寬宏大量,與高祖一樣,就知道帝王自然有真的了。」劉秀佩服他的膽識,認為他與眾不同。不久,馬援隨劉秀南巡,先到黎丘,後轉到東海。南巡歸來,劉秀又以馬援為待詔,日備顧問。馬援要回西州時,劉秀派太中大夫來歙持節相送。 北擊烏桓馬援回到京城一個多月,正值匈奴、烏桓進犯扶風,馬援見三輔地區受到侵掠、皇家陵園不能保全,就自願請求率兵出征,朝廷同意了。還月余,會匈奴、烏桓寇扶風,援以三輔侵擾,園陵危逼,因請行,許之。
公元45年(建武二十一年),馬援率領三千騎兵出高柳,先後巡行雁門、代郡、上谷等地。烏桓哨兵發現漢軍到來,部眾紛紛散去,馬援無所得而還師。
二平嶺南馬援曾經患病,而梁松前往看望,在床邊向馬援行禮,馬援沒有回禮。梁松走後,馬援的兒子說:「梁松是陛下的女婿,貴重朝廷,公卿以下莫不害怕,大人為何獨不答禮他?」馬援說:「我是梁松父親的朋友,就算他顯貴,怎能失掉長幼的輩份呢?」梁松因此記恨馬援。
軼事典故
蟣虱無依有一次,馬援在尋陽平定山林亂者,曾上表給皇帝,其中有這樣的話:「破賊須滅巢,除掉山林竹木,敵人就沒有藏身之地了。好比小孩頭上生了蟣虱,剃一個光頭,蟣虱也就無所依附了。」據說,光武帝覽書後,覺得馬援這辦法、這比喻,都堪稱絕妙,讚嘆之餘,來了個當場運用,下令把宮中小黃門頭上有虱子的,一律剃成了光頭。
善鑒名馬馬援好騎馬,也善於鑑別名馬。他在交趾時,獲得了駱越地方的銅鼓,便把它鑄成駿馬的模型,回朝後獻給皇帝。他在表章中說:「在天上走莫如龍,在地上走莫如馬。馬是兵甲戰爭的根本,國家的大用。國家太平時可用以識別尊卑順序,國家有變亂時可以克服遠近的患難。過去有麒麟,一日可行千里,伯樂見了,明白不疑。近代有西河子輿,也明相法。子輿傳給了西河儀長孺,長孺傳給了茂陵丁君都,君都傳給了成紀楊子阿,我曾經拜子阿為師,接受了相馬骨法。在事實上考驗,時見功效。我以為傳聞不如親見,視影不如察形。今想以活馬為形,則骨法難備於一馬之身,又不可傳於後世。孝武皇帝時,善相馬者東門京,鑄作銅馬法獻上,皇帝下詔把此馬立於魯班門外,並把魯班門改名為金馬門。我現在嚴謹地依據儀氏的馬絡頭,中帛氏的口齒,謝氏的嘴唇馬鬣,丁氏的身中,把這數家骨相集中在一個模型上以為法度。」馬高三尺四寸,圍四尺五寸。皇帝下詔,命將此馬放在宣德殿下,以作為名馬的標準。
人物評價
總評馬援與其他開國功臣不同,大半生都在「安邊」戰事中度過。馬援為國盡忠,殞命疆場,實現了馬革裹屍、不死床簀的志願。他忠勤國事,馬革裹屍,令人欽佩。馬援進身朝廷,沒有一個人推舉薦拔,全靠自己公忠為國。後來居於高位,也不結勢樹黨。
歷史評價劉秀:「瞿鑠哉是翁也!」
孟冀:「諒為烈士,當如此矣。」
朱勃:「惟援得事朝廷二十二年,北出塞漠,南度江海,觸冒害氣,僵死軍事,名滅爵絕,國土不傳。」
呂種:「馬將軍誠神人也!」
范曄:「①馬援騰聲三輔,遨遊二帝,及定節立謀,以干時主,將懷負鼎之願,蓋為千載之遇焉。然其戒人之禍,智矣,而不能自免於讒隙。豈功名之際,理固然乎?夫利不在身,以之謀事則智;慮不私己,以之斷義必厲。誠能回觀物之智而為反身之察,若施之於人則能恕,自鑒其情亦明矣。」「②伏波好功,爰自冀、隴。南靜駱越,西屠燒種。徂年已流,壯情方勇。明德既升,家祚以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