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登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馬登鎮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西部,東與羊岑鄉相連,西接蘭坪縣金頂鎮,南與彌沙鄉接壤,北與老君山鎮相鄰,總面積357平方千米,鄉政府駐馬登村,距金華鎮(直距)29公里。全鎮轄12個行政村、58個自然村,有白、漢、傈僳、彝4個民族,其中以白族人口為主,占九成以上。[1]
概況
馬登鎮位於劍川縣西北部。西靠雪斑山,東接羊岑鄉,南聯彌沙鄉、象圖鄉,北鄰老君山鎮。面積357平方千米,人口22527人(2017)。轄馬登、後甸、甸所、江南、文屏、塔燈、玉龍、黃花、太平、新民、新華、東華12個行政村,55個自然村、76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馬登,距縣城55千米,距州府下關174千米。
馬登鎮有白、漢、傈僳、普米、彞、回和納西等10個民族。境內四面環山,地勢較為平坦,平均海拔2300—2600米。甸六公路過境。景點有天然溫泉。有鐵、石膏、鋅、鉛、銅、等豐富的礦產資源,有松茸、牛肝菌、芸豆、羊肚菌等農特產品。[2]
基本介紹
馬登鎮,下轄馬登、後甸、甸所、江南、文屏、塔燈、玉龍、黃花、太平、新民、新華、東華等12個村民委員會,55個自然村,76個村民小組,全鎮總面積357平方千米,總耕地面積31272畝。鎮政府所在地距劍川縣城55公里,距州府下關174公里,境內四面環山,地勢較為平坦,平均海拔2300—2600米,年平均氣溫11.2℃,有霜期220天,年均降雨量1004毫米,適宜種植玉米、芸豆、水稻、烤煙、馬鈴薯等農作物和經濟作物。馬登鎮地處高原壩子,屬三江併流地帶,蘊藏有鐵、石膏、鋅、鉛、銅、等豐富的礦產資源,已探明鐵礦儲量200萬噸,石膏礦21萬噸,境內有遠近聞明的天然溫泉,有松茸、牛肝菌、芸豆、羊肚菌等農特產品。
2005年被州委授予「無毒鄉鎮」榮譽稱號,2005年被劍川縣委、政府授予「工業經濟『發展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05年被雲南省司法廳、雲南省人民調解員協會授予全省人民調解工作「優秀集體」 榮譽稱號,2006年被劍川縣委、政府授予2001—2005年劍川縣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單位」 榮譽稱號等,鎮內幹群關係融洽,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馬登鎮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最高峰-suei banl seinl(白語,漢譯為雪邦山,又名雪斑山)下,雪邦山(雲嶺)位於劍川、蘭坪兩縣交界處,主峰海拔4295米,邦山屬於大理州的劍川縣,並為大理州最高峰,海拔 4295.3米。[3]
歷史沿革
唐南詔時此地與上蘭統稱「可賧」,屬眉鄧州廬鹿蠻部,宋大理國屬「蘭溪郡」;至元十二年(1275)以後屬「蘭州」;明洪武十八年(1385),原屬蘭州所轄的一部分地區(今馬登大部)從蘭州分出,劃歸劍川州,稱「下蘭」;清代改稱「求仁甸」,清末改稱「蘭州圖」;民國10年(1921),羊岑圖、蘭州圖並為劍川縣第六區;民國19年(1930)第六區撤銷,蘭州析出,設「蘭州鎮」;1949年以後,先後在此組建彌蘭區政務委員會、永興鄉人民政府、劍川縣第三區人民政府;1954年改為第二區,1956年10月,原屬蘭坪縣第二區的上蘭11個鄉由蘭坪縣劃出,納屬劍川縣第二區轄;1958年第二區改為「馬登」公社;1961年底原蘭坪縣劃屬劍川縣的富樂、美水、建基、新生、杉樹、新和、啟文、官坪等大隊從馬登析出,成立上蘭區。原從蘭坪劃人劍川的新民、新華、黃花仍留在馬登,馬登公社改為馬登區;1970年又為馬登公社;1984年改稱馬登區;1988年起設馬登鄉 ,2000年改設馬登鎮。「 馬登 」 為蘭坪、雲龍、喬後、劍川來往客商必經之地,常有馬幫歇宿,故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