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育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育華
]
出生 1912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大豆遺傳育種學家和農業教育家

馬育華,大豆遺傳育種學家和農業教育家。他對生物統計學和田間試驗技術造詣很深,較系統地將數量遺傳學介紹到國內,並結合大豆種質資源與育種進行應用研究;選育出一批豐產穩產大豆新品種,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種植;創建南京農業大學大豆研究所,成為中國南方大豆研究中心;培養出一代又一代農學家,為中國高等農業教育和大豆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人物簡介

(1912--1996)

馬育華,廣東省海豐縣人。生於1912年10月12日,卒於1996年,享年84歲。大豆遺傳育種學家、生物統計學家、農業教育家。

馬育華於1930年2月考入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1935年畢業,獲農學學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45年6月赴美國伊利諾依大學深造,一年後獲碩士學位並回國。回國後被聘為國立北京大學農學院副教授兼農藝學系代主任。1947年9月又去加拿大沙省大學農學院育種研究室當研究員一年。1948年9月再次去美國伊利諾依大學研究院學習數量遺傳和育種學,獲得博士學位,並在國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受到學術界的高度評價,研究的成果多次為美國和聯邦德國重要的遺傳育種和大豆科學專著所引用。1950年10月回國後,他歷任金陵大學農藝系教授兼農藝系主任、南京農學院教授兼任系主任等職。 20世紀50年代,馬育華主持育成大豆新品種493?1、133?3、133?6,在江淮地區普遍推廣,增產顯著。60年代,他和助手一起育成另一個新品種1138?2,在江蘇湖南湖北安徽陝西安康一帶普遍作為夏大豆推廣。這個品種同時適合於"麥、稻、豆"三熟制,代替一部分雙季稻。他帶領助手們選育的新品種蘇協一號,也分別在長江流域及江蘇淮河以南地區,作為夏豆品種進行試驗、繁育,平均畝產量在300斤以上,最高的畝產有四五百斤。他還在國內首先用數量遺傳的方法,對大豆地方品種進行研究,以理論上證實本地區大豆品種主要經濟性狀遺傳資源的豐富及系統育種方法的實用意義,並進一步研究了主要性狀間遺傳相關及選擇指數,為改進育種技術提供了科學依據。

馬育華教授獻身農業教育和大豆科學事業,幾十年如一日。即使在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政治上受打擊,精神上受摧殘,身處逆境的日子裡,仍然想着要把大豆科學事業搞上去。系主任職務被"撤掉"以後,他雖然曾一時想過自毀生命,但轉而又想到自己主動從國外歸來,是為了建設偉大的祖國,便冷靜下來了。他充分利用時間,系統閱讀國內外本學科的文獻資料,同時帶領助手、研究生蓋鈞鎰,和有關單位協作,堅持進行大豆研究。蓋鈞鎰尊重教授,教授精心培養蓋鈞鎰,師生倆相互信任,同心協力,排除干擾。年復一年,他們用祖國豐富的大豆品種資源,用看書辛勤的汗水,用創造性的勞動,終於育成新品種1138?2,獲得江蘇重要科技成果獎。1958年,他和師生一起下放到徐州地區邳縣農村,除了參加生產勞動,還擔負了五個班級的物栽培學教學任務。50年代至60年代,他先後編寫了《育種學》、《田間試驗與統計》、《生物統計學》、《植物育種的數量遺傳學基礎》、《作物育種學》等教材,發表了《遺傳力與作物育種研究》論文。

馬育華一生致力於大豆高產的研究工作,成就比較突出。幾十年來,他為培育大豆優良品種,培養大豆科研人才付出了辛勤勞動,取得了顯著成績。[1]

主要經歷

1912年10月12日 生於廣東省海豐縣。

1930-1936年 就讀於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獲學士學位。

1935-1939年 任南京金陵大學農藝系助教。

1939-1942年 任南京金陵大學農藝系講師。

1942-1945年 任金陵大學農藝系副教授。

1945-1946年 在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院學習,獲科學碩士學位。

1946-1947年 任北京大學農學院農藝系副教授兼代系主任。

1947-1948年 任加拿大薩斯卡切溫大學農學院農藝系遺傳育種研究員。

1948-1950年 在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院學習,獲博士學位。

1950-1952年 任金陵大學農藝系教授兼系主任。

1952-1958年 任南京農學院農藝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1958-1954年 任南京農學院教授。

1971-1979年南京農學院與蘇北農學院合併期間任江蘇農學院教授。

1981年任南京農學學院研究生部主任,南京農學院大豆遺傳育種研究室主任。

1985年 任南京農業大學大豆遺傳育種研究所所長。

1996年 逝世,享年84歲。

參考資料

  1. 馬育華中國農業大學校友網201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