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街書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街書會

馬街書會是一種中國民間曲藝盛會。位於河南省寶豐縣城南5公里處,是全國各地說唱藝人的「朝拜聖地」。每年農曆正月十三,全國數千名曲藝藝人負鼓攜琴匯聚於此,在火神廟旁舉行祭拜師祖和收徒拜師儀式。他們以天作幕,以地為台,以曲會友,亮書、賣書。京韻大鼓、山東琴書、三弦書等40多種曲藝曲種和上千部傳統及現代曲目在這裡集中展現。

2006年5月20日,馬街書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馬街書會

民間組織:寶豐馬街說書研究會

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申報地區:河南省寶豐縣

類別:民俗

遺產編號:Ⅹ-58

歷史源流

"馬街十三會"歷史悠久。據馬街廣嚴寺及火神廟碑記載,這個古剎大會起於元代,盛於明、清。馬街書會源遠流長,不過論起它的起因則眾說不一。

一說是春秋時,應國大夫張舒喜歡彈唱,技藝超群。晚年定居馬街,慕名而來者絡繹不絕。張公在一年的正月十三離世,友人為紀念他,便於每年的這天聚集馬街,以曲懷友,就這樣延續了下來。

一說是東漢前,王莽攆劉秀至馬街村東的應河岸邊,是日正月十三,正在火神廟祭祀的鄉民藝人紛紛相助漢軍競渡,阻擊莽軍追兵。劉秀當了皇帝後,降旨免去馬街一帶三年皇糧,欽賜"三皇社"御牌一面,後來這裡的人便以救駕之日為會期,年年起會,感謝皇恩。至今當地仍有"光武封、書會興"的說法。

一說是宋代末,馬街有一位在南陽府當錄事的朱秀才,常愛寫些曲藝段子給人們演唱,結交了很多朋友。後來他告老還鄉,在一年的正月病逝,各路藝人於十三這天趕到馬街,擺起書攤,彈唱他寫的唱段以示紀念,久而久之形成了今天的書會。

還有一說是早年馬街有一位叫馬德平的老藝人,桃李滿天下,每年正月十三,弟子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為其獻藝祝壽。這樣年復一年,漸漸成了傳統。

儘管書會起因眾說不一,但藝人們代代相傳,來馬街說書的確實越來越多,而且自元以來竟無間斷。

馬街廣嚴寺及火神廟的碑文有記:元朝延佑年間,馬街書會初具規模,每年約有千名藝人前來說書,清代同治年間尤為興盛。曾在南陽府做過儒學教諭、告老回鄉當上書會會首的文人司士選,在同治二年(1863年)算過一次到會的說書藝人人數。他讓這一年趕會的藝人到火神廟裡進香錢,香案前放一口大斗,每人只許進一文,下來一數兩串七。也就是說,那年到會的藝人有2700人。

曲藝流派

馬街位於河南西南部,伏牛山東麓,西依大山東臨平原,隸屬河南平頂山市寶豐縣楊莊鎮,離城7.5公里。這裡原名馬渡店,後又稱過馬渡街,歷史上也是一個"商賈雲集,物產集散"的繁盛之地。 馬街書會,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三河南各地以及安徽、河北、山東、湖北、陝西、四川等省成百上千的民間曲藝藝人,負鼓攜琴,匯聚馬街,說書會友,彈唱獻藝。

會上曲藝種類繁多,曲目豐富多彩,有河南墜子、湖北漁鼓、四川清音、山東琴書、鳳陽花鼓、上海平話、徐州琴書、三弦書、大鼓書、評書、亂彈、道情等。這就是綿延700多年而不衰、被稱為中國文化史上一大奇觀的「馬街書會」。

馬街書會,俗謂「十三馬街會」,是全國民間曲藝藝人的盛會,每年農曆正月十三在寶豐縣城南10華里以外的馬街村舉行。這天,來自河南各地及山東、河北、安徽、湖北、四川、江蘇、陝西、甘肅、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成百上千名曲藝藝人,負鼓攜琴,匯集馬街。正月十三一大早,各地藝人都從四面八方來到了會場。他們一二結伴,三五為組,在河坡處、山崗上、麥地里、小路旁擺下陣式,紮起攤子,打起簡板,拉起琴弦,這就開始了說唱。

河南省寶豐縣的馬街書會又稱"十三馬街書會",是全國曲藝行當的交易盛會。每年農曆正月十一到正月十三為書會的會期,十三為書會正日。書會在寶豐縣城南7公里處楊莊鎮馬街村北應河岸邊舉行,屆時來自河南省和外省市的說書藝人負鼓攜琴,匯集於此,說書亮藝,河南墜子、道情、曲子、琴書等曲種應有盡有,規模壯觀,形成全國民間藝術的奇偉景觀。

馬街書會和山東惠民的胡集書會並列中國北方有兩大書會。[1]由於馬街書會具有獨特的民間藝術表演魅力和濃厚的文化底蘊,它被譽為"中國十大民俗"之一,寶豐縣也因此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曲藝之鄉"和"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寶豐縣人民文化館獲得「馬街書會」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