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飛燕源於哪個朝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馬踏飛燕 |
馬踏飛燕源於哪個朝代「馬踏飛燕」為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神奇而稀有的瑰寶,現為中國旅遊圖形標誌,既體現了中國旅遊文化的深厚低蘊,而且象徵着中華民族的騰飛!最近一條關於馬踏飛燕的玩偶讓「馬踏飛燕」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講講「馬踏飛燕」的故事。[1]
馬踏飛燕是東漢時期的青銅古器。馬踏飛燕是一件國寶級文物,一直被國家所保護着,雖然可以在很多地區的博物館可以看到,但是馬踏飛燕最早被發現是在東漢時期,是軍事長官與其妻子的合葬墓。看過這件寶物的人會很驚訝,因為其製作過程都是通過非常嚴謹的計算,然後製成的。
東漢銅奔馬,別稱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東漢銅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重7.15千克。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
1973年,東漢銅奔馬參加了古代歷史文物出國展,在英國和法國展出。2014年02月17日,由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文物報社承辦的「奔馬迎春——中國馬文物」圖片展在河南博物院舉行,東漢銅奔馬在列。
一、馬踏飛燕的文物特徵
馬踏飛燕的側身相比正臉十分帥氣,四個蹄子只有一隻蹄子是落地的,其它三個蹄子都呈奔跑狀態。右後蹄踩着神鳥,但是從側面來看,馬的脖子是歪的,很多人一定會好奇,如此帥氣的稀世寶馬,脖子是歪的。其實這是匠人故意做成這樣的,並不是為了醜化,而是經過謹慎的計算,只有這種情況下,馬飛奔的情況下,可以達到平衡。雖然從正面看其表情並不是很優美,但是身姿還是很矯健的。
另外,如果觀察文物觀察的仔細的話,可以發現,馬的馬尾是打結的,並不像平常所見到的馬尾,像頭髮一樣。這一點也是匠人故意設計的,但是不是為了保持平衡,而是為了看上去更加乾淨利落。如果不打結的話,馬尾很容易掛到樹枝,或者碰到其他地方,把馬尾綁起來就可以避免這些情況。
最重要的是在文物當中有一個姿勢,其專業術語是「對側步」,就是前後蹄同時邁同一方向,並不是所有馬都可以走這樣的步伐,只有汗血寶馬是走這種步伐的高手,其作用就是可以加快馬在奔跑中的速度,但是又不會讓騎者感到顛簸。
二、馬踏飛燕的文化寓意
馬踏飛燕是在漢代社會尚馬習俗的影響下產生的具有重要價值的青銅工藝品。馬是漢代社會的重要交通工具、軍事裝備和農業生產畜力。漢朝政府給馬立「口籍」,武帝作《天馬歌》,馬在各種場合被神化和奉頌。漢代社會盛行車馬冥器隨葬,視馬為財富的象徵。
漢代的「車馬出行儀仗隊」和「出行圖」在墓葬壁畫和畫像石、畫像磚上是常見題材。銅奔馬別具一格,與其他車馬相互襯托,體現了墓葬隨葬冥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漢代開拓疆域,通西域,設河西四郡,馬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根據河西漢簡的記載:馬被廣泛地用於交通驛站、長城防禦、軍事行動、民族和親等方面。史料記載,漢武帝曾三次派人到西域求烏孫馬,馬在漢代可謂戰功赫赫,功績卓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