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馬錢子炮製方法與標準

馬錢子炮製方法與標準

目錄

【藥材來源】

馬錢子為馬錢科植物馬錢Strychnosnuu-uomicaL.的乾燥成熟種子。冬季採收成熟果實,取出種子,曬乾。

【古代炮製方法】

明代有豆腐制(《綱目》)、牛油炸(《禁方》)、油扎(《啟玄》)、炒黑(《保元》)等法。清代有炒焦(《尊生》)、香油炸(《良朋》)、油煮、炙炭存性(《全生集》)、土炒、甘草水煮(《串雅補》)、切片炒研(《得配》)等炮製方法。

【現代炮製方法】

  1、生馬錢子: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   2、制馬錢子:   (1)砂燙:取砂子置鍋內,用武火加熱,加入淨馬錢子,拌炒至棕褐色,鼓起,內部紅褐色,並起小泡時,取出,篩去砂子,放涼。供制馬錢子粉用。   (2)油炸:取麻油適量,置鍋內,加熱至230℃左右,投人馬錢子,炸至老黃色時,立即取出,瀝去油,放涼。用時碾粉。

【飲片性狀】

生馬錢子中的馬錢子呈紐扣狀圓板形,直徑約1.5~3厘米,厚0.3~0.6厘米,常一面隆起,一面凹下;表面密被灰棕或灰綠色絹狀茸毛,自中間向四周呈輻射狀排列,有絲樣光澤;邊緣稍隆起,較厚,有突起的珠孔,底部中心有突起的圓點狀種臍;質堅硬,平行剖面可見淡黃白色胚乳,角質狀,子葉心形,葉脈5~7條;無臭,味極苦。雲南馬錢子呈扁橢圓形或扁圓形,邊緣較薄而微翹,子葉卵形,葉脈3條。砂燙馬錢子中間略鼓,表面棕褐色,斷面紅褐色,中間有裂隙,質堅脆,無臭,味苦。油炸馬錢子中間略鼓,表面老黃色,質堅脆,有油香氣,味苦。

【質量標準】

馬錢子水分不得過13.0%,總灰分不得過2.0%,按乾燥品計算,含番木鱉鹼(士的寧)應為1.20%~2.20%,馬錢子鹼不得少於0.80%。制馬錢子水分不得過12.0%。馬錢子粉含士的寧應為0.78%~0.82%,馬錢子鹼不得少於0.10%。

【炮製目的】

馬錢子味苦,性溫;有大毒。歸肝經、脾經。具有通絡止痛,散結消腫的功能。   生馬錢子毒性劇烈,僅供外用。常用於局部腫痛,如治喉痹作痛,面癱等。制馬錢子毒性降低,亦易粉碎,常供內服。多用於風濕痹痛,跌打損傷,骨折瘀痛,癰疽,疔瘡,瘰癧,痰核,麻木癱瘓。

【應用選擇】

  1、生用   (1)喉痹:可與青木香、山豆根等分為末,吹喉,治喉痹作痛,能利咽止痛(《醫方摘要》)。   (2)面癱(面神經麻痹):將馬錢切薄片,排列於橡皮膏上,外貼於面部,有活絡作用(《中藥大辭典》)。   2、制用   (1)風濕痹痛:常與乳香(醋炙)、麻黃、木瓜、防風、杜仲等同用,能疏風散寒,活血通絡,宣痹止痛。用於風寒濕痹,腰腿疼痛,四肢麻木,身體沉重等證,如疏風定痛湯(《中藥飲片炮製述要》)。亦可與地龍研末為丸服,能通絡定痛,可治全身關節拘急疼痛或麻木,如龍馬自來丹(《醫林改錯》)。   (2)癰疽、疔瘡、瘰癧、痰核:常與穿山甲、僵蠶研末,米糊為丸服,能散結消腫,如青龍丸(《中藥臨床的生用與制用》)。治癰疽,可與山芝麻、穿山甲共研末酒下,如馬錢散(《救生苦海》)。   (3)跌打損傷、骨折瘀痛:常與乳香(醋炙)、沒藥(醋炙)、麻黃等同用,能散瘀消腫,活血止痛,用於跌打損傷,傷筋動骨,紅腫疼痛,如九分散(《中藥成藥製劑手冊》)。   (4)麻木癱瘓:可與人參、當歸、乳香等同用,能益氣養血,開通經絡,透達關節,用於偏枯,痹木諸證,如振頹丸(《參西錄》)。   此外,現在臨床上還試用於癌症,有散結止痛作用。

【現代研究】

馬錢子主要化學成分為生物鹼。有番木鱉鹼、偽番木鱉鹼、馬錢子鹼、偽馬錢子鹼、番木鱉次鹼、奴伐新鹼、α-可魯勃林、β-可魯勃林、土屈新鹼、依卡精、異番木鱉鹼、番木鱉鹼氮氧化物、異番木鱉鹼氮氧化物、異馬錢子鹼、馬錢子鹼氮氧化物、4-羥基-3-甲氧基-番木鱉鹼、4-羥基一番木鱉鹼、異馬錢子鹼氮氧化物、2-羥基-3-甲氧基一番-木鱉鹼、15-羥基-番木鱉鹼、番木鱉原鹼、3-Methoxyica、Normacusine B等。此外,尚含有番木鱉苷、綠原酸、Salidroside和Culhiloside等非生物鹼。   馬錢子炮製後毒性降低,主要是通過改變毒性成分的結構,並不是單純地降低含量來降低其毒性。各炮製品與生品比較,總生物鹼下降率為:砂燙7.9%,油炸8.4%,甘草制52.4%,醋制53.8%脲泡砂燙15.3%,醋制砂燙65.1%;其毒性下降率為:砂燙48.5%,油炸52.5%,甘草制47.2%,醋制47.8%,尿泡砂燙52.9%,醋制砂燙44.5%。由此可見毒性的下降與生物鹼的減少並不呈平行關係。士的寧和馬錢子鹼的毒性分別比它們相應的氮氧化物大10倍和15.3倍,但其藥理作用與氮氧化物相似,尤其是馬錢子鹼氮氧化物其鎮痛作用強於馬錢子鹼,具有藥效發揮遲,但藥效持久的特點。馬錢子鹼氮氧化物在化痰和止咳方面優於馬錢子鹼;馬錢子鹼氮氧化物對實驗性炎症和抗血栓形成有明顯作用;馬錢子炮製後雖然毒性大幅度降低,但未降低炮製品及經炮製後轉化的生物鹼對呼吸中樞和血管運動中樞的作用;異馬錢子鹼和異馬錢子鹼氮氧化物對心肌細胞有保護作用,而馬錢子鹼則無此作用;馬錢子類生物鹼能抑制腫瘤細胞,且以異士的寧氮氧化物和異馬錢子鹼氮氧化物作用最強。由此可見,馬錢子炮製後,生物鹼轉化為氮氧化物,毒性較低,作用較強,因此,馬錢子炮製後入藥是科學的。   用烘法考察馬錢子的炮製工藝,結果表明,溫度和時間兩個因素對馬錢子中士的寧含量均有顯著影響,而時間又是主要因素。實驗還證實,炮製溫度在200~240℃,炮製時間5~12分鐘範圍內,馬錢子中士的寧含量可達到傳統砂燙的炮製結果。有實驗表明,砂燙馬錢子士的寧含量遠遠高於尿泡砂炒馬錢子。若改尿泡砂炒法為砂炒法,必須改變處方中馬錢子用量,以保安全。砂炒法炮製馬錢子比尿泡砂炒法經濟方便,用量為原來的1/5,且工藝簡單,可提高生產效率。馬錢子傳統炮製方法共同點為去皮毛,但將去毛和不去毛的馬錢子提取物分別用小白鼠作毒性實驗,結果兩者無業著差異。將馬錢子皮毛作定性分析,未發現與仁不同的其他成分,其總鹼含量僅為仁的1/2。就生物鹼在馬錢子、雲南馬錢子種子中的含量分布看,由於皮毛中士的寧、馬錢子鹼的含量遠遠低於胚乳外層及內層,在不考慮粉碎困難的情況下,去毛意義不大。對馬錢子的幾種炮製品進行研究,油炸法的油溫控制在220~250℃為宜,低於220℃時,則炮製時間延長,若油溫達250~260℃時,則士的寧損失率高達18.57%;砂燙法士的寧含量與受熱溫度、受熱時間有很大關係,與藥物個體大小、砂的粒度、砂的比例也有關,因上述條件不同,士的寧含量頗不一致,認為砂燙   馬錢子士的寧含量應控制在0.8%~1.0%之間為宜;烘烤法用180℃烘8分鐘,烘製品外觀與砂燙品一致,去毛和粉碎難易程度及士的寧的含量也與砂燙品一致;醋製法時間長,士的寧含量僅為0.376%,不宜提倡。各種炮製方法均能降低馬錢子毒性,但從生物鹼的得率、藥材利用率、經濟效益等方面綜合考慮,用液體輔料浸泡馬錢子,成分流失較多,故總生物鹼得率低,且費時、費輔料,操作繁雜,而砂燙和油炸既能降低毒性,並且內在成分損失少,炮製時間短,其中尤以砂燙法更佳。從研究士的寧和馬錢子鹼加熱反應的效果來看,砂燙馬錢子以230~240℃和3分鐘-4分鐘為最佳的炮製溫度和時間。作為蒙藥的馬錢子,炮製品與生品相比,不同炮製品中士的寧含量的減少依次為:脫脂酸牛奶煮製品>;牛乳煮製品>;脫脂酸牛奶浸製品。故馬錢子的蒙藥炮製採用脫脂酸牛奶煮製較為理想,可縮短生產周期,降低成本,提高成品質量,且符合蒙醫用藥原則。   傳統方法對馬錢子炮製標準的掌握,是通過馬錢子在炮製過程中的形態、顏色等外觀變化特徵來判斷的。這種方法簡便,但經驗性很強。馬錢子有時僅靠傳統經驗判斷很難控制質量。實驗表明,砂炒(燙)、油炸其士的寧損失較低。砂炒(燙)溫度控制在200℃以下為宜,油炸溫度控制在220~250℃為宜。目前,對馬錢子的炮製研究多局限在士的寧的含量變化測定,但士的寧並非馬錢子中的唯一有效成分,馬錢子除去士的寧後,毒性降低,臨床仍具有明顯降低「血沉」和「抗0」的作用。從全面地評價馬錢子品質優劣及安全性方面考慮,擬以士的寧和馬錢子鹼含量的總和作為馬錢子質量控制指標較為合理。對熱穩定試驗表明,士的寧、馬錢子鹼的損失是一個在高溫條件下,加速其氧化分解的物理化學過程,在相同條件下,馬錢子鹼相對比士的寧易於分解破壞,這與其結構上的C2-OCH3、C3-OCH3取代有關,是馬錢子經炮製能解毒的主要原因。又有報道認為,砂燙馬錢子用爆聲來控制炮製程度,簡便易行。經反覆觀察,用熱砂翻炒至馬錢子逐漸產生膨脹爆鳴聲,並由少漸多,後由多漸少,最終爆鳴聲消失,整個爆鳴聲持續時間約為40~50秒,爆鳴聲消失後,再翻炒50秒,即可出鍋放涼。經多次實驗,成品性狀完全符合《中國藥典》規定。近期系統研究認為,制馬錢子總生物鹼定為0.80%~1.20%;士的寧0.5%~0.9%,馬錢子鹼0.20%~0.30%,水分不得超過10%;總灰分不得超過4%。

【附】

  1、近代的炮製方法還有油炒馬錢片、清炒、甘草制、童便制、綠豆制、姜制、甘草香油制、童便浸砂炒、土炒、童便炒、麻黃炒、複製等。   2、文獻摘錄「水煮去皮,麻油炸黃,不令焦枯」(《串雅補》)。「黃土炒,焦黃為度,不可太枯,篩取淨末……忌見鐵器,入砂鍋內,黃土拌炒焦黃為度,石臼中搗磨,用細篩,篩去皮毛,揀淨,末」(《拾遺》)。

【總結】

馬錢子古代雖有多種炮製方法,但油制是主要的炮製方法,尤其以油炸應用較廣泛,在古方中多有體現,且沿用至今。土炒法古代也較常用,其他一些炮製方法也為近代沿用。砂燙法古代文獻罕有記載,但為現今的主要炮製方法。1963年版《中國藥典》用油制,以後各版《中國藥典》均用砂燙法。   馬錢子的炮製研究,前一時期多局限於士的寧的含量測定或士的寧與馬錢子鹼的含量變化,所以對生物鹼的減少與毒性的降低不呈平行關係不能很好的解釋。近期的系統研究取得了新的進展,即馬錢子加熱炮製不僅僅是減少生物鹼含量,更重要的是轉化成了氮氧化物和異型生物鹼,這就能較好地說明馬錢子炮製後毒性降低的原因。在炮製方法的選擇方面,從去毒存效考慮,砂燙和油炸優於其他炮製方法,尤其是砂燙法,簡便易行,從各方面考慮.似為目前最佳的炮製方法。為了保證馬錢子安全有效,砂燙控制在230~240℃和3~4分鐘為宜,油炸控制在220~250℃以內為宜。由於馬錢子皮毛與仁所含成分沒有質的區別,故2005年版《中國藥典》不要求去毛。其飲片質量標準,近期系統研究所暫定的總生物鹼、士的寧、馬錢子鹼含量及水分、灰分限量,可作為目前控制馬錢子質量的指標。   目前臨床上,馬錢子似以骨傷科應用較廣泛,其次是用於痹病、癱瘓和癌症。內服歷來多用於成藥,很少入湯劑,一是湯劑不如成藥效果好,二是湯劑不易控制馬錢子每次的服用劑量。凡馬錢子在古方中用油炸或土炒者,現今可用砂燙代替,實際上一些成方過去要求用其他方法炮製的,現在基本上都用砂燙法處理。油炸法也有其特點,似應保留,需作進一步的全面研究,以免好的炮製方法被遺棄。 [1]  

【炮製方法】

甘草制:取甘草煎液稀釋,然後投入馬錢子,煮4小時,撈出稍晾,切成1.5毫米的薄片,80℃以下烘乾。 油炸:取市售麻油置鐵鍋內加熱,待油沸騰,投入馬錢子,炸至老黃色為度,取出瀝盡油,晾冷即得。 醋泡:取淨馬錢子,用清水浸2天,潤半天,切成1.5毫米薄片,用5%醋酸泡5天,取出後水漂,3天後撈出,晾乾,80℃以下烘乾。 砂燙:將淨砂子用武火炒熱,投入馬錢子,不斷翻動。炒燙鼓起,成棕褐色或深棕色,篩去砂子,放涼即可。 醋炙:取淨馬錢子,用醋拌均勻濕潤,待醋被吸盡後,炒干,取出放涼。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