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驅豎子摘蒼耳(即卷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驅豎子摘蒼耳》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

《驅豎子摘蒼耳》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寫作者叫童僕摘卷耳草的事。全詩分三段。

開頭八句為第一段,敘述摘蒼耳的緣故;中間八句為第二段,敘摘蒼耳及食蒼耳之法;最後八句為第三段,由自身說到人民和整個社會,是作詩的本旨。

此詩作於杜甫晚年,大約是唐代宗大曆二年(公元七六七年)在夔州(治今重慶市奉節縣)所作。蒼耳,又名卷耳、地葵、進賢菜,屬菊科植物,生於荒地及路旁,比處可見。唐朝人多摘新鮮蒼耳,用作蔬食。蒼耳子可做豬的精飼料。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驅豎子摘蒼耳[1]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杜甫

創作地點;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

作品原文

《驅豎子摘蒼耳》

江上秋已分,林中瘴猶劇。畦丁告勞苦,無以供日夕。

蓬莠獨不焦,野蔬暗泉石。卷耳況療風,童兒且時摘。

侵星驅之去,爛熳任遠適。放筐亭午際,洗剝相蒙冪。

登床半生熟,下箸還小益。加點瓜薤間,依稀橘奴跡。

亂世誅求急,黎民糠籺窄。飽食復何心,荒哉膏粱客。

富家廚肉臭,戰地骸骨白。寄語惡少年,黃金且休擲。

點評鑑賞

這首詩是詩寫作者叫童僕摘卷耳草的事。對於這樣一件小事,杜甫也會想到廣大的人民身上去,足見他那種"窮年憂黎元"的精神。

《後村詩話》:

《摘蒼耳》篇……公雖羈旅奔竄,一飲啄間,不忍自求溫飽,侵星驅出摘采者,不知是畦丁或蒼頭,詩但云"童兒",往往是宗文兄弟爾。

作品注釋

⑴豎子,此指童僕。蒼耳,即卷耳,形似鼠耳,叢生如盤。

⑵秋已分,即已秋分。瘴猶劇,瘴熱還很厲害,是說天旱。

⑶畦丁,園丁。杜甫這時請了幾個僱工。因秋旱,早晚食物缺乏,所以說無以供日夕。

⑷這兩句是說野生的東西不因旱而焦枯,還是長得很繁盛。

⑸不但可供食,而且可治風疾(杜甫有此病),所以說"況"。且時摘,且及時往摘。

⑹侵星,星還未落時。

⑺爛熳,是無所拘束。任遠適,任憑到遠處去摘。

⑻放筐,指歸來說。亭午,正午。

⑼洗其土,剝其毛。冪,音覓。浦起龍注,"相蒙冪,乃信手堆放之謂,不必以冪字作覆食巾實用。"

⑽凡放置器物之架,古人多日床,如筆床、墨床、琴床、笛床之類。登床,猶登俎,放在食盤裡拿上飯桌。半生熟是半生半熟,取其脆。

⑾筋,即筷子。以蒼耳供食,原出不得已,所以只說是"還小益"。

⑿加點,是說攙用一點蒼耳在瓜茬裡面。古人多用橘調和食味。杜預《七規》:"庶羞既異,五味代臻,揉以丹橘,雜以芳鱗。"又種橘可以發財,故李衡有"千頭木奴"的話。庾信詩:"甘橘萬頭奴。"這裡只是用它的字面。依稀,猶仿佛。把蒼耳比橘奴,也是一種幽默的說法。

⒀誅求,是殘酷的剝削。籺,音核,是一種粗屑。窄,不夠,是說連糠籺也吃下上。

⒁這是痛罵一班官僚地主的話。荒,荒唐、荒謬。哉,感嘆詞。

⒂這兩句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用意和造句都差不多,但各有其特定的時代內涵,此詩作於安史之亂的寸年以後,人民多死於戰爭,故特提到"戰地"。

⒃末二句是教訓。惡少年也就是膏粱子弟。黃金且休擲,不要揮金如土。擲,拋擲。亦可解作賭錢。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

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3]「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人。[4]

視頻

百家講壇——詩聖杜甫(七)杜甫詩聖之謎

參考資料

  1. 《驅豎子摘蒼耳》 詩詞文句網
  2.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
  3. 杜甫三吏三別原文 瑞文網;發布時間;2017-12-07
  4. 杜甫的十首抒懷詩,悵望千秋一灑淚,搖落深知宋玉悲 品詩賞詞;發布時間;18-05-2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