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駁骨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駁骨草原圖鏈接

駁骨草,中藥材名。本品為茜草科植物花葉九節木的全株。全年可采。洗淨,切片,曬乾。功能主治為:清熱解毒,祛風止痛。治感冒,腸炎,痢疾,風濕骨痛,跌打傷折。①《廣西藥植名錄》:根:止血,止咳,治跌打。葉:消腫,驅風。②《雲南中草藥選》:清熱解毒,止痛。[1]

基本信息

中文名:駁骨草

別名:小功勞(《雲南中草藥選》)

主治:清熱解毒,祛風止痛。治感冒,腸炎,痢疾,風濕骨痛,跌打傷折。[2]

藥理簡介

中文名:駁骨草

拼音名:Bó Gǔ Cǎo

英文名:Herb of Siam Psychotria

別名:木賊、節節草、豆根草、接骨蕨、馬人參、筆塔草、筆頭草、塔草、毛筒草、博節草、土木賊、木賊草、鬥眼草、鎖陽草、全生草、蝦公腳、馬浮草、小功勞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ippochaete debilis(Roxb.)Ching[Equisetum debile Roxb.]

出處

出自《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

藥材基源:為木賊產植物筆管草的全草。

採收和儲藏

秋季選擇身老體大者採挖,洗淨,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走,黑褐色。莖一型,不分枝或不規則的分枝,通常高可達1m,直徑2-15mm,中空,表面有脊和溝,脊6-30條,近平滑,溝中有2組分離的氣孔;小枝1條,或2-3條一組,很少4-5條的,小枝也可能再分枝。葉鞘常為管狀或漏斗狀,緊貼,頂部常為棕色,鞘齒狹三角形,上部膜質,淡棕色,早落,留下截形基部,因而使鞘之頂端近全緣,葉鞘的脊部扁平。孢子囊穗頂生,長1-2.5cm,先端短尖或小凸尖。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河邊或山澗旁的卵石縫隙中或濕地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南西南江南湖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鑑別: 莖淡綠色至黃綠色,長約50cm,有細長分枝,表面粗糙,有縱溝,節間長5-8cm,中空。葉鞘呈短筒狀,緊貼於莖,鞘肋背面平坦,鞘齒膜質,先端鈍頭,基部平截,有一黑色細圈。氣微,味淡。

化學成分

莖含煙鹼(nicotine),山柰酚-3-槐糖甙(kaempferol-3-sophoroside),山柰酚-3-槐糖-7-葡萄糖甙(kaempferol-3-sophoroside-7-glucoside),還含硅化合物。

性味

苦;涼;甘

歸經

肺;肝;脾;大腸經

駁骨草原圖鏈接

功能主治

明目;清熱;利濕;止血。主目赤脹痛;翳膜遮睛;淋病;黃疸型肝炎;尿血;崩漏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15-30g。

各家論述

  • 1.《廣西藥植名錄》:根:止血,止咳,治跌打。葉:消腫,驅風。
  • 2.《雲南中草藥選》:清熱解毒,止痛。

摘錄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複方

  • ①治菌痢,腸炎,上感,風濕骨痛,跌打損傷,毒蛇咬傷:小功勞三至五錢,煎服。(《雲南中草藥選》)

參考資料

  1. 駁骨草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駁骨草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3. 駁骨草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