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駢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千古駢文《滕王閣序》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 的圖片

駢文是古代中國一種特有的文言文文體,其句式多由四字或六字(四六句)及對仗構成,故又稱四六文[1]、駢儷或駢體。具駢文特點而押韻者稱駢賦。駢文在文學界上長期為廣泛研究,然其因為文章受限於追求藝術技巧之故,適於寫景而不適於敘事。

起源

說文》解釋:「駢,駕二馬也,從馬並聲。」四六文名稱源於唐末李商隱的著作《樊南四六甲乙集》,之後始得名。

尚書》已有駢文的格式,《尚書·舜典》說:「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秦李斯所做之《諫逐客書》已具駢文特色。於景祥認為:「辭賦早於詩文駢化,所以中國詩文的駢化皆源於辭賦,尤其文章之駢化更為直接地導源於辭賦。」

發展

駢文文體生於秦漢,興盛於魏晉和六朝唐朝,「朝廷發號施令的典重文字,更無不用駢文。」沒落於宋,復興於清。

王勃滕王閣序》為駢文代表作之一[2]

興盛原因

駢文興盛於南北朝,因當時儒學衰微,盛行追求藝術之風氣,文學作品傾向較重文辭修飾,然漢字本便有適合使用偶句的特點,在戰國、漢代文人如李斯、賈誼,文章便已多用偶句,具後世駢文之雛形。

士族的提倡、文學觀念的發展、純文學觀念和聲律說,也促使駢文興盛[3]

特點

駢文講求對偶駢偶,文中間有散句,多用四字句或六字句(四六句法),講求平仄相對聲律協調,多用典故,雕琢辭藻,詞色工麗。

全篇文章均由對偶構成,除少數散句外,都可以分為上下聯,字數、詞性和結構幾乎完全相同。行文流暢。

對偶句由四字或六字組成。初期以四字、六字為主,偶爾摻雜有五字、七字,例如「或立談以邀鼎食,或白首而甘布衣」,也有八字、九字、十字,如「奏之方澤而地袛登,升之圓丘而天神降」「井魚不可以語于海者,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行蘇張之辯於媧燧之年,用彭韓之術於堯舜之朝」。齊梁以後四六格式定型化,所以也稱四六文。

講究聲韻上的平仄。初期駢體文分韻駢文和無韻駢文,南北朝開始講究韻律,唐後愈發嚴格。

用詞注重藻飾和用典,後期用字生僻,內容虛幻,被認為華而不實。

駱鴻凱《文選學》中說:「駢文之成,先之以調整句度,是曰裁對;繼之以鋪張典故,是曰隸事;進之以渲染色澤,是曰敷藻;終之以協諧音律,是曰調聲。」

視頻

駢文 相關視頻

為什麼歐陽修如此的反感駢文?
千古名篇,駢文絕唱,孫道臨老師朗誦王勃《滕王閣序》!

參考文獻

  1. 駢文,傳統文化網 , 2014-3-6
  2. 中國歷史上最美的五篇駢文,第一名《滕王閣序》當之無愧! ,搜狐, 2017-4-14
  3. 駢文興盛原因(10分),道客巴巴, 201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