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驪山避暑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驪山避暑圖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驪山避暑圖

作者;袁江

創作年代;清代

材質;絹本

畫作類型;青綠設色畫

規格;縱224厘米,橫134厘米

現收藏地;首都博物館

驪山避暑圖》是清代袁江創作的一幅絹本青綠設色畫,現藏於首都博物館[1]

全圖運用以遙攝全景的構圖法,展現雄偉壯麗的宮闕建築群落。畫中穿插的眾多人物,如緊張忙碌的宮女,在丹墀上進進出出的太監,使氣氛顯得緊張迫促,也使宮門外出現的車馬行列更加引人注目,顯示了作者高超的技巧和雅俗共賞的繪畫風格。

畫作內容

該畫作描繪的是:古代的宮殿建築群,飛檐聳立,丹墀高疊,主體宮殿上的匾額書"九成宮"字樣,展現宮苑內外景色重檐牌坊內為宮門。一支馬隊飛馳而至,一武士正在叩啟宮門,宮苑中花木扶疏,奇珍異石羅列,渲染枝繁葉茂的夏日景色。眾多身着鮮麗衣冠的男女宮人往來其間,似是在準備排設儀仗迎接重要人物的到來。建築群後,遠峰兀立,遙接雲天,海水涌流拍擊幅前的崖石,而人們在期待着戲劇高潮的到來。

款識:"驪山避暑圖。壬午壯月以南宋人筆意擬之。邗上袁江。"

鈐印:袁江之印(白)、文濤(朱)。

創作背景

驪山,在今陝西臨潼境內秦始皇葬地。其山北麓有溫泉,唐在此建有溫泉宮,又名華清官。唐明皇同楊貴妃常到此避暑遊樂。此幅作品即以此入畫。

藝術鑑賞

構圖

該畫作山水畫常用的構圖形式,以山水景致占領畫面大部,並構成視覺整體的基本輪廓,從而確定了作品的藝術傾向,作者將富麗堂皇的主殿,精心安排在了畫面偏下的最佳視覺位置,以便觀者不僅能在欣賞時很快捕捉到主體所在,而且能從微觀上欣賞殿堂的每一細節部分,其匠心尤如人物創作的臉部處理。

隱喻

驪山並不臨海,而畫家在圖中避暑宮前平添了一片波濤洶湧的海波。這是畫家以浪漫主義手法,把另一時空,即主人公在東海仙山相會的情節隱喻出來,使生前死後的愛情糾葛幻化在同一畫面里。給這幅寫實的畫幅注入了神話的色彩。

技法

作者對山體的表現未過多地使用皴擦法,但由於其堅實的勾勒功力和嫻熟的運墨技藝,在筆法精確而多樣、墨色紮實而善變的基礎上,同樣使山石雄偉的氣質和堅硬的質感得到了充分的顯示。作者以界畫形式對殿宇樓台的刻畫,不僅能夠有條不紊地處理好建築物上所有線條之間的相互關係,使複雜的造型結構顯得十分輕鬆自然,而且能夠以界筆不同角度的運用,使單調的線條表現出各種質感效果,如石階台沿的堅挺、扶欄立柱的圓潤、屋脊殿宇的勁拙等等。筆跡準確清晰,極有力度;用色瑰麗明快,頗為醒目。幾處殿堂的造型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神采,各有各的氣韻,高貴典雅,別致壯觀,配之以周圍的雲海奇峰跌泉翠木

名家點評

煙臺大學建築系美術學教授李鳴:"《驪山避暑圖》軸系我國古代界畫遺產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

重要展覽

2017年5月11日,首都博物館的"翰墨載情·丹青傳心-首都博物館典藏精品書畫"展覽中,《驪山避暑圖》被展出。

作者簡介

袁江(約1671-1746年以後),字文濤,江都(今江蘇揚州)人,並曾隨鹽商赴黃河以北山西等地寫生作畫,因此,在其諸多作品中透溢出濃厚的北國風情。前人均有其曾於雍正年間供奉內廷一說,然而考證結果系言出無據,故不足為憑。雍正間曾在宮廷作畫。擅畫山水、樓台。早年師法仇英,延襲了"青綠巧整"的技法與風範,對其以後細緻嚴謹的畫風影響很大,中年時曾得無名氏畫譜,技藝大進。其界畫在清代被推為第一。袁江筆下的景物,既曲折活潑,又嚴整有致;既精細人微,又氣勢磅礴,有效地將巍峨壯觀的山姿與富麗堂皇樓閣融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自家風格。

相關視頻

賞析《驪山避暑圖》,此圖最耀眼之處,是呈現出的響亮的色彩

參考資料

  1. 古畫裡的「驪山避暑」 , 新浪網 202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