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骨(拼音:gǔ、gū)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其古字形像骨架相互支撐或骨頭相互拼接的樣子。骨的本義即人或動物的骨骼,特指人的遺骨。骨是支撐人體的主幹,故"骨"可引申而指人的心、魂、品格或氣質等。也可指事物內部起支撐作用的架子。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骨

拼音; gǔ、gū

注音; ㄍㄨˇ、ㄍㄨ

平水韻部; 入聲六月

部首; 骨

總筆畫; 9+0

五筆; MEF

統一碼; 基本區-9AA8

倉頡碼; BBB

四角碼; 7722

字級; 一級(1523)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結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文字溯源

現代學者普遍認為,圖A、B、C、D的甲骨文,都是早期的"骨"字。這些甲骨文字形隸定後寫作"冎",是象形字,是"骨"字的初文。甲骨文中的"骨凡"即骨盆;"疒(病)骨",骨生了病;"貯骨",貯藏骨頭;還有"大牛骨"。

骨的形狀不同,功能各異,因此字形各異。圖A的甲骨文像脊骨中的一段骨架:一橫畫像骨,左右的小豎像骨的兩頭骨節粗大的地方,所以初文畫作圖A形,而在兩骨之間用一根斜線(好比是筋)連起來,構成骨架,這就是最早的"骨"字之一。

占卜是殷商王朝的一件大事,有大量龜甲和牛骨備用。造骨字時就用形狀有特點的牛肩胛骨為對象。還有一部分甲骨文諸如圖B、C、D等,異體極多,像一塊牛肩胛骨,獨體象形。楷書演變為"冎"。晚周累加肉旁成為為"骨"(古隸或省作"肎",後別作"肯")。篆文將上部寫作"冎"。隸書、楷書將肉字寫成月作骨。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四】【骨部】古忽切(gǔ)

肉之核也。從冎有肉。凡骨之屬皆從骨。

【注釋】①核(hé):徐鍇《說文解字系傳》:"核,核也。"饒炯《部首訂》:"骨之於體,外肉內竅,如果之有核。"

說文解字注

肉之核也。

段注:西部而:核,實也。肉中骨曰核。蔡邕注典引曰:餚核,食也。肉曰餚,骨曰核。《周禮》:丘陵,其植物宜覆物。注云:核物,梅李之屬。《小雅》:餚核維旅。箋雲:豆實菹醢也。籩實有桃梅之屬。按核、核古今字,故周禮經文作核,注文作核,古本皆如是。《詩》餚核,蔡邕所據魯詩作餚核。梅李謂之核者,亦肉中有骨也。

從冎,有肉。

段注:去肉為冎,在肉中為骨。古忽切。十五部。

廣韻

古忽切,入沒見 ‖骨聲物2部(gǔ)冎亦聲

骨,《說文》曰:"肉之核也。"《尸子》曰:"徐偃王有筋無骨。"亦見《史記》,又姓。古忽切。十六。

康熙字

【亥集上】【骨部】 骨·康熙筆畫:10 ·部外筆畫:0

《唐韻》《韻會》古忽切。《集韻》吉忽切,並音汨。《說文》:肉之核也。《釋名》:骨,滑也。骨堅而滑也。《靈樞經》:腎主骨,張筋化髓干,以立身。《周禮·天官·疾醫》:以酸養骨。注:酸木味,木根立地中似骨。疏:謂似人之骨立肉中者。《列子·天瑞篇》: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屬天,淸而散。屬地,濁而聚。

又牲骨。《禮·祭統》:凡為俎者,以骨為主。《儀禮·鄉射禮》注:以骨名肉,骨貴也。

又姓。《隋書·骨儀傳》:骨儀,京兆長安人。

又《唐書·東夷傳》:新羅,其族名第一骨,第二骨,以自別。

又苦骨,苦參別名。

又多骨,白豆清別名。見《本草綱目》。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折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①第三筆是㇕(橫折),一筆寫成。②"月"的首筆撇改豎。

【寫法】❶"冎"寬、扁,"月"窄、長。❷"冎",居上居中;第三筆㇕(橫折)的豎段在豎中線;"冖"在橫中線上側,點筆過橫中線。❸"月",居下半格,頂部在橫中線,㇆(橫折鈎)的鈎尖抵豎中線。

摺疊書法欣賞

音韻匯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wət 王力系統 物 k uət 董同龢系統 微 k uə̂t 周法高系統 物 k wət 李方桂系統 微 kw ət 西漢 質 東漢 質 魏 質 ət 晉 沒 ət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月沒 wət 北魏後期北齊 月沒 wət 齊梁陳北周隋 月沒 wət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uət 擬音/王力系統 k uət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uət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uət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uət[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