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姓來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高姓來歷,百家姓故事。[1]

原圖鏈接高姓圖騰

高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源流眾多,高姓最早出現在上古黃帝時期,中國最早系統記載姓氏來源的典籍《世本》載"黃帝臣高元作官室。"《竹書紀年》說黃帝"居有熊"。有熊,巳口今鄭州新鄭。春秋時期,齊太公呂尚(姜子牙)的六世孫齊文公呂赤有個兒後代即以先人封邑為姓,姓高。

在《百家姓》中排第153位,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十九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三十位,人口約一千四百七十六萬九千餘,占中國人口總數的0.92%左右,多以漁陽、遼東、廣陵、河南、遼東為郡望。高氏主流發源於今河南省境內,但在春秋以後,卻以齊魯之地分布居多。

故事內容 

姓氏源流

1.源於姜姓

出自西周時期的齊文公呂赤之子公子高。姜姓,原是炎帝的後裔,高氏則是炎帝的後裔,高氏的血緣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為高一。因炎帝神農氏生於姜水,以姜為姓。炎帝17世孫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呂侯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於齊國。齊國傳至太公8世孫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於高邑,稱公子高。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 。高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高傒成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孫高止在齊國遭到公孫灶、公孫躉排擠,出齊奔燕。高止9世孫高量為宋國司徒,高量10世孫高洪為東漢渤海郡守。高洪的一支後裔高隱、高瞻叔侄創立了漁陽高氏、遼東高氏, 另一支後裔高悝創立了廣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後人高伯祥又創立了京兆高氏。姜姓高氏族人大多尊奉高傒為得姓始祖,亦有尊奉高渠彌(姜渠彌)、高克為得姓始祖者。

原圖鏈接高姓始祖

2.源於姜姓

出自春秋時期齊惠公之子公子祁,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以王父字為氏。齊惠公元是齊桓公小白與姬妾少衛姬所生的兒子,當了10年齊國國君。齊惠公的兒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後代也以高為姓,為山東高氏 。

3.源於少數民族

源於鮮卑族,北魏孝文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七~二十年(熙元493~496年)大力實行政治改革,推行文化上漢化政策,在這個過程中,改北方胡人多音節複姓為漢字單姓,鮮卑族拓拔部寔婁氏部落改為高氏,後融合於漢族,是為河南高氏之一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城西有單高樓村和雙高樓村,猜測為鮮卑族樓氏一脈,並在單高樓村存有高氏祠堂。

在南北朝時期的東魏政權末期,鮮卑族人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戰有功,被東魏大丞相高歡賜爵西華縣都鄉男,在其子高洋於東魏孝靜帝元善見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廢黜東魏孝靜帝,建立北齊政權後,於同年即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元年(公元550年)賜他貴族姓氏為高氏。另外,鮮卑族人元文遙在北齊時期也先後得到國王高洋、高演的重用,因迎立國王高湛繼位有功,北齊天統二年(公元566年)後主高緯下詔特賜他姓高。他們的後代就以高為姓氏,亦為河南高氏之一。

十六國時,後燕國王鮮卑族人慕容雲改稱為高陽氏後裔,遂改姓高,稱高雲,其後裔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多有改複姓慕容氏為單姓高氏者,後文化上漢化,是為河北高氏的主流。其後裔有改複姓為單姓,稱高氏。 南北朝時,先後有鮮卑族元氏和徐氏改姓為高氏。北齊文宣帝姓高名祥,當時有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改漢字姓元,因有功於北齊,高洋賜他們"高"姓;又北齊時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與高歡交厚,遂改為高氏 。當高氏建立北齊政權後,其姓氏就貴為北齊政權的國姓,於是北齊皇帝便賜他姓為高氏以示恩寵之舉,徐子遠從此改姓為高氏,其後代後來在今河南杞縣一帶發展起來,成為當地的望族,是為河南高氏之一。唐朝宦官高力士,是馮盎的曾孫,本姓馮,後被高延福收養,所以改高氏。以"高"字開頭的兩個字的複姓,後有改單姓"高"為氏。譬如:高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當高氏建立北齊政權後,高姓就貴為北齊的國姓,於是北齊皇帝便賜他姓為高姓以示恩寵之舉。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清朝光緒年間到民國初年,滿族姓氏出現了大量改用漢姓的變化,有的以滿姓字頭音譯為漢姓,高佳氏就改為高氏。 (滿族姓氏中的x佳氏原本都是漢族,漢族被虜為包衣或自願為奴入旗後,被賜予滿族姓氏,其形式就是在自己本來的姓氏後面添加一個佳字。)

4.源於羽真氏

出自漢、唐時期遼、朝鮮半島高句驪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羽真氏族部落原為中國東北渾江流域的一個古老部族,是古燕國扶餘氏族的一個分支,本姓扶餘氏,西漢朝時屬玄菟郡管轄。西漢元帝劉奭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漢王朝積弱沒落,其羽真氏族部落首領高朱蒙(高鄒牟)乘機在紇升骨城(今遼寧桓仁)定都稱王,建立了高句驪國,朱蒙自稱是高陽氏之苗裔,所以改為單姓高氏。高氏一族在高句驪國的統治維持了六百多年的時間,這一歷史時期,有漢史稱其為"夫余族"。西漢平帝劉衎元始三年(高句麗瑠璃明王高類利二十三年,公元3年),高句麗瑠璃明王遷都城至國內城(今吉林集安)。西秦建弘八年(高句麗長壽王高巨鏈十四年,公元427年),高句麗長壽王又將都城遷至王險城(今朝鮮平壤)。由於高句驪的國王世為高氏,所以在古代遼東半島、朝鮮半島高句驪國存在期間,高氏家族一直有着較高的政治地位。北周時期,曾被封王為巨野縣侯的大將軍高琳,其祖先高句驪人,在其五世祖高宗時期歸附北魏王朝,世代相傳至今。高麗羽真氏,後有改高氏的。到了唐高宗李治總章元年(高句麗寶臧王高寶藏二十六年,公元668年),高句驪國被唐朝軍大總管徐世績(李績)和安東都護薛仁貴聯軍所滅,唐軍生擒高句麗王及其權相,屠數萬,收戶口六十九萬戶,之後唐王朝在王險城設立安東都護府。其後,有相當多的一部分高氏族人遷居中原內地,世代沿稱高氏相傳。

高姓名人

高元是遠古時期人,是所知的歷史上第一個以"高"為氏的人。西周時有高奔戎,春秋初年有高渠彌。他們都是最早的一批姓"高"的人。

高漸離,燕人,擅長擊築,燕太子丹派荊軻謀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擊築,荊軻和歌。後因在築內暗藏鉛塊撲擊秦始皇,不中被殺。

高翔,蜀漢將領 曾隨劉備攻打漢中,後又隨蜀漢丞相諸葛亮參加北伐曹魏的戰爭,並於公元231年(建興九年)的北伐中大破司馬懿。官至雜號大將軍,封玄鄉侯。

高柔,曹魏大臣,任廷尉二十三年後,升任太常。七十二歲時出任司空,隨後仕途高升,在高平陵之變時支持司馬懿,據曹爽大營,以假節行大將軍事。數年後榮升太尉,進爵安國侯。

高長恭,北齊大將,北魏大權臣北齊奠基人白手起家大英雄風流大丞相高歡之孫。是北齊世宗文襄帝高澄的第四子,封為蘭陵王。中國古代四大俊男之一。

高士廉,唐宰相,申國公,唐太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六,北齊皇室,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孫,唐太宗長孫皇后長孫無忌舅舅。

高智耀(約1206~約1271),字顯達,中興府(今寧夏銀川)人。高家世代在西夏做官。高智耀的曾祖父高逸,擔任過西夏大都督府尹,人稱"高令公"。應天四年(1209年),在抵抗蒙古軍隊入侵的戰鬥中任副元帥,最後戰敗被俘,不屈而死。他的祖父高良惠,官至右丞相。高智耀本人曾擔任過判官,在夏國被蒙古軍滅亡前一年高中進士。忽必烈追封其寧國公。


視頻 

百家姓:高姓

參考資料 

  1. 高姓來歷 中國歷史故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