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山杜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高山杜鵑

中文名稱:高山杜鵑

拉丁學名:Rhododendron lapponicum (L.)Wahl.

別稱:小葉杜鵑(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門綱: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合瓣花亞綱

目科:杜鵑花目、杜鵑花科

屬:杜鵑屬

分類系統:恩格勒系統,1964

高山杜鵑(學名:Rhododendron lapponicum (L.)Wahl.):常綠小灌木,高可達1米,分枝繁密,伏地或挺直。葉常散生於枝條頂部,革質,上面淺灰至暗灰綠色,下面淡黃褐色至紅褐色,葉柄被鱗片。花序頂生,傘形,有花數朵;花芽鱗脫落;花萼小,帶紅色或紫色,花冠寬漏斗狀,淡紫薔薇色至紫色,罕為白色,花絲基部被綿毛;蒴果長圓狀卵形,5-7月開花,9-10月結果。

生於高山、苔原、多岩石地方或沼澤地帶。產中國東北大興安嶺、長白山及內蒙古。加拿大、美國阿拉斯加也有。

該物種花朵可植於庭園花壇中、亦可作切花瓶插,有較高的園藝價值。

形態

常綠小灌木,高20-45(-100)厘米,分枝繁密,短或細長,伏地或挺直。幼枝密生鏽棕色鱗片並雜有細柔毛,後漸脫落。

葉芽鱗早落。葉常散生於枝條頂部,革質,長圓狀橢圓形至卵狀橢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4-15(-25)毫米,寬2-5(-9)毫米,頂端圓鈍,有短突尖頭,基部寬楔形,邊緣稍反卷,上面淺灰至暗灰綠色,無光澤,密被幾鄰接或重疊的灰白色鱗片,下面淡黃褐色至紅褐色,密被淡黃褐和褐銹色相混生的二色鱗片,幾相等,相鄰接或重疊;葉柄長1.5-4毫米,被鱗片。

花序頂生傘形,有花(2)3-5(6)朵;花芽鱗脫落;花梗長3-6毫米,果期伸長達12毫米;花萼小,長(0.5-)1-2毫米,帶紅色或紫色,裂片5,卵狀三角形或近圓形,被疏或密的鱗片,邊緣被長緣毛或偶有鱗片;花冠寬漏斗狀,長(6.5-)7-13(-16)毫米,淡紫薔薇色至紫色,罕為白色,外面無鱗片,無毛,花管長(1.5-)2-5(-6)毫米,內面喉部被柔毛,裂片5,開展,長於花管;雄蕊5-10,約與花冠等長,花絲基部被綿毛;子房5室,長1.2毫米,密被鱗片,花柱長1.1-1.5厘米,較雄蕊長,光滑。

蒴果長圓狀卵形,長3-6毫米,密被鱗片。花期5-7月,果期9-10月。[1]

生長環境

土壤:杜鵑花對土壤要求是疏鬆、呈酸性pH值4-6,野生映山紅、滿山紅適生pH值4.5左右的酸性土,大部分杜鵑喜pH值4.5-6.0,研究報道pH4-5時扦插成活率最高,但莖生長與根系生長的長度和質量pH4時最好。在pH值大於7以上及粘重土讓生長不好

光照:光補償點和光飽和點是植物對光照要求的定量指標:相對光強度達到60%左右時,杜鵑生長、發育、開花達到最佳。杜鵑喜光,但又怕強光,是屬半蔭偏陽植物。

產地生境

生於高山、苔原、多岩石地方或沼澤地帶。產中國四川峨眉山、雲南永善地區、東北大興安嶺、長白山及內蒙古。環北極間斷分布于格陵蘭、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朝鮮北部、西伯利亞東部及薩哈林島(庫頁島)、加拿大、美國阿拉斯加。

繁殖方式

分扦插繁殖嫩枝繁殖。扦插繁殖是杜鵑花栽培中應用最多的繁殖方法,一般在5-6月份剪取健壯的半木質化的新枝,長約5-8厘米,剪除下部葉片,保留頂葉2-3片作插穗,插穗基部最好用吲哚丁酸或ABT生根粉等溶液浸蘸處理,然後扦插在疏鬆透氣、富含腐植質的酸性土壤中,溫度保持在20-25℃,遮陰並經常噴霧保濕,以促進萌發新根;嫩枝劈接對於難以成活的名貴品種如西鵑等,先剪去嫩枝約3-4厘米作接穗,將基部用利刀削成楔形,用毛鵑作砧木,採用嫩枝劈接,然後置陰棚下用塑料薄膜綁紮,並用塑料袋將接穗和砧木一起罩住保濕。

價值

杜鵑枝繁葉茂綺麗多姿,萌發力強,耐修剪,根樁奇特,是優良的盆景材料。

園林中最宜在林緣、溪邊、池畔及岩石旁成叢成片栽植,也可於疏林下散植,是花籬的良好材料,可經修剪培育成各種形態。

在花季中綻放時即使杜鵑總是給人熱鬧而喧騰的感覺,而不是花季時,深綠色的葉片也很適合栽種在庭園中做為矮牆或屏障。

參考資料

  1. 高山杜鵑,園林植物,2017/-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