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崇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高崇文
出生 746年
幽州
逝世 809年11月6日
職業 邠寧節度使、同平章事等

高崇文(746年-809年11月6日 ),字崇文,幽州(今北京一帶)人,祖籍渤海蓚縣(今河北景縣)。唐朝名將。 [1]

高崇文出身渤海高氏,早年曾在平盧軍從軍。唐德宗時,隨韓全義鎮守長武城,累官金吾將軍。

貞元五年(789年),於佛堂原大破進犯的吐蕃,封渤海郡王。貞元十四年(798年),平定軍士譁變,獲授長武城都知兵馬使,後更代掌夏、綏、銀、宥四州行營節度留務。[2]

元和元年(806年),經宰相杜黃裳舉薦,高崇文奉命入蜀,討伐叛亂的西川節度副使劉辟。經數月激戰,於同年八月收復成都,擒獲劉辟。

他入成都後,秋毫無犯,市肆不驚,軍府事務一遵韋皋時舊例。以功拜檢校司空、劍南西川節度使等職,改封南平郡王。高崇文不通文書,又厭煩蜀中的政務繁忙,屢求效力邊塞,遂於元和二年(807年)以使相職出鎮邠州。他在邠州三年,廣修戰備。

元和四年(809年),高崇文去世,年六十四。追贈司徒,諡號"威武"。會昌六年(846年),配享憲宗庭廟。有《雪席口占》一詩傳世 。 [3]

人物生平

投身行伍

高崇文生於幽州(今北京一帶),生性樸厚寡言,不通文字,但卻聰穎敏慧,才智過人。他年輕時,曾在平盧軍從軍,並隨鎮淮西 ,頗為熟諳兵事。

廣德元年(763年),吐蕃占領奉天(今陝西乾縣),兵臨長安城下,唐代宗李豫逃至陝州避難,高崇文前往行在(陝州),後隨代宗還京,期間立下功勳。 高崇文其後還參與討伐同華節度使周智光、汴宋留後李靈曜、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等叛亂藩鎮的戰爭,常率偏師為前鋒,功冠諸軍。

唐德宗貞元(785年-805年)年間,高崇文隨長武城使、神策行營節度使韓全義鎮守長武城(今陝西長武縣)。他治軍有聲名,累官至金吾將軍,加開府儀同三司。

激戰佛堂原

貞元五年(798年)夏,吐蕃軍三萬人犯寧州(今甘肅寧縣),高崇文奉命率甲士三千前往解救,激戰於佛堂原,大破吐蕃,吐蕃軍陣亡過半。戰後,高崇文獲封渤海郡王。

平定譁變

貞元十四年(798年)閏五月十一日,韓全義升任夏、綏、銀、宥四州節度使,德宗命他率長武城部眾前往就任。因夏州是沙磧鹽滷之地,又時值盛夏,士兵們不願意遷徙到西北艱苦之地。

同月十二日,士兵發生譁變,殺死大將王棲岩,韓全義翻越城牆逃走。時任都虞候的高崇文誅殺了帶頭譁變的人,此後士兵才安定下來。同月二十七日,德宗任命高崇文為長武城都知兵馬使,不頒發敕書,而是讓中使口頭宣授。 高崇文在長武城積粟練兵,聲威大振。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唐憲宗李純即位,韓全義入朝,高崇文代掌行營節度留務,併兼任御史中丞。

戎麾指蜀

元和元年(806年),西川節度副使劉辟割據西蜀,發兵圍攻東川節度使李康。宰相杜黃裳力主討劉辟,推薦時為神策軍將領的高崇文為帥。

同年正月二十三日,唐憲宗拜高崇文為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充任左神策行營節度使,率左右神策、麟遊、奉天各地的屯兵進軍;神策京西行營兵馬使李元奕及山南西道節度使嚴礪亦共同參戰。

當時,名聲、地位平素便為人們推重的老將很多,都認為自己應當是征討蜀中的人選,及至憲宗頒詔起用高崇文,他們都感到非常驚訝。

高崇文在長武城駐紮時,訓練了五千士兵,常常保持着戰備狀態。他在卯時接到詔命,到辰時便已啟程,軍中的器械裝備與製成的乾糧,沒有任何缺少的。

正月二十九日,高崇文由斜谷出兵,李元奕由駱谷出兵,一同奔赴梓州(今四川三台)。高崇文率軍至興元時,將士們途中在客舍進餐,有人把店主的筷子折斷,高崇文便將此人斬首示眾。

高崇文領兵由閬州(今四川閬中縣)直撲梓州。劉辟的將領邢泚領兵逃走,高崇文進入梓州,屯紮下來。劉闢為了洗刷自己的罪責,將被俘的李康交還給高崇文,高崇文因李康兵敗丟城,便將他斬殺。

劉辟命人在鹿頭山(今四川德陽縣東北)築城,連結八座柵壘,屯聚一萬多兵力,力阻高崇文。六月初五,高崇文擊敗劉辟。劉辟又在鹿頭關東面的萬勝堆(今四川德陽縣東北)設置柵壘。

同月初六,高崇文派驍將高霞寓進攻萬勝堆,經過八次激戰後,將其攻陷。由此,唐軍可以俯視鹿頭關全城。

六月初八及十一日,高崇文在德陽及漢州兩次擊敗劉辟。

七月,高崇文在玄武擊破叛軍一萬人。同月初三,憲宗頒詔,命征討西川的援軍一概聽從高崇文的指揮。

八月十二日,高崇文再次在鹿頭關擊敗劉辟軍,其餘各軍也順利行進。此外,參戰的河東將領阿跌光顏(李光顏)駐軍鹿頭關西面,阻斷劉辟的糧道。

不久後,綿江柵守將李文悅、鹿頭關守將仇良輔都率城向高崇文投降,還捕獲劉辟的女婿蘇強,數以萬計的士兵投降。攻克鹿頭關後,高崇文率軍直逼成都,所到之處,敵軍無不崩潰,軍隊在行進中從未受阻。

同月二十一日,高崇文攻克成都,並派高霞寓、酈定進等擒獲出逃的劉辟。

高崇文進入成都後,在四通八達的大道上駐紮下來,讓士兵就地休息,市中的店鋪沒有受到驚動,市場上珍貴的貨財堆積如山,也沒有遭受絲毫的搶掠。

高崇文將劉辟等二十餘人送往京城,斬殺劉辟的大將邢泚和館驛巡官沈衍,對其餘的人一概不加追究。對軍府的事務,無論大小,高崇文命令一律遵從前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南康郡王韋皋時期奉行的慣例,經過高崇文從容不迫的指揮,西川全境便完全平定。

同年十月,高崇文獲授檢校司空,兼成都尹,並充任劍南西川節度、管內度支營田觀察處置、統押近界諸蠻、西山八國雲南安撫等使。改封南平郡王,實封食邑三百戶,憲宗還下詔在鹿頭山下為高崇文刻石紀功。

登榮相印

元和二年(807年),高崇文在蜀中任職已滿一年。他不通文書,又厭煩蜀中的政務繁忙,在一天對監軍說:"我不過是河朔地區的一名小卒,幸而立下戰功,才達到現在這個職位。

西川是宰相盤旋飛翔的地方,我含愧居於此地的時間已經很長了,怎敢心安理得地呆下去呢!"他屢次上表聲稱:"蜀中安適閒逸,沒有臣施展自己能力的地方,希望讓臣前往邊疆,盡死效力。" 憲宗遂命門下侍郎武元衡接替高崇文。

同年十二月,憲宗任命高崇文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邠州刺史、邠寧慶三州節度觀察等使,仍充京西諸軍都統。高崇文倚仗他的功勞而大起奢侈之心,把蜀地軍用物資、庫內金帛、帷幕承塵、歌伎舞女、能工巧匠等搜羅一空。

因高崇文不懂朝儀,害怕入京朝見,憲宗優詔命他直接前往赴任。 高崇文在邠州三年,廣修戰備。

元和四年(809年)九月二十五日(11月6日 ),高崇文病逝,享年六十四歲,憲宗為其輟朝三日,追贈司徒,賜諡號"威武"。

元和五年(810年)正月二十日,高崇文下葬於萬年縣,憲宗在長安為其設奠,百官都前往吊哭。 後加贈太師。

會昌六年(846年)十月,高崇文與裴度、杜黃裳、李愬同配享憲宗庭廟。

主要成就

積粟練兵,廣修戰備:高崇文治軍有法 。他任長武城都知兵馬使時,積粟練兵,使其聲威大振。

他訓練了五千士兵,使其常常保持着戰備狀態,等到奉詔討伐劉辟,便迅速起程,並自備器械軍糧。 晚年在邠州時,高崇文亦廣修戰備。

擊破吐蕃,安定西蜀:貞元五年(798年),吐蕃軍三萬進犯寧州(今甘肅寧縣),高崇文率甲士三千於佛堂原大破吐蕃。 元和元年(806年),西川節度副使劉辟割據西蜀,高崇文受命征討,經多次激戰,於同年八月收復成都,平定西蜀。

他入成都後,秋毫無犯,市肆不驚,軍府事務一遵韋皋時舊例,使當時戰亂初平的蜀地得以恢復穩定。

人物評價

杜黃裳:

①保義節度使劉澭、武成節度使高崇文,皆剛毅忠勇可用。

②臣知神策軍使高崇文勇略可用,願陛下專以軍事委之,勿置監軍,辟必可擒。

李純:

①(劉澭)不如崇文,久將親軍,寬和得眾,用兵沈審。

②崇文得殊色,不進來,又不自留,是忠直也,是田舍人也。

③為時生材,緯武成器,抱厥沈斷,確乎堅剛。鷙隼挺凌厲之姿,高秋凝肅殺之氣。自築壇受命,宜社租征,形義色以即戎,瀝忠誠而誓眾。康衢以視其重阻,怒心如報於私讎。令逾風行,勢輟電走,殲凶邪於未障,完危壁於將傾。

然後總無前之師,搏猶斗之獸,仰斷飛鳥,高橫戰鋒,掩鬼神以用奇,越邱陵以制勝,生致逆豎,洞開金城,引漢將之旗鼓,見蜀川之父老。貞以紀律,吊其傷殘,兵無亂行,市不改肆,上靖井絡,下清岷江,銘而篆之,豈有慚德。乃眷庸部,其惟奧區,畢功以除其禍災,圖勞宜享其土地,滌盪污俗,純綏異行,觀風勵韓黃之化,按節修方召之任。

爰自六職,俾登三司,仍疏大封,且賜珍食。不逾次以彰殊伐,不逾時以示休利。敬服嘉命,宏宣壯猷,殿茲坤維,屏我王室。

④英姿絕群,雄略神授,上通星辰之氣,克扶期運之數。少事塞門,保寧朔漠。千秋之勇,常冠軍鋒,吳芮之忠,早書令甲。頃以井絡之下,咨臣流毒,獸心狼顧,誘脅我人,遂拜於齊壇,授以蕭斧。

束馬蓐食,先命戒途,曾無再籍之役,不用一卒之死,生致首惡,戮屍天街,西南晏清,按堵如故。禮加九命,秩尊三事,貴列東第,壤逾徹侯。動盪夷夏,輝灼編簡,進律遷秩,兼制舊疆,臥鼓翳扉,解甲休卒,期以無征,逮乎三垂。暗忽生災,壽量中輟,維屏之嘆,瞿然疢懷。

韋貫之:

①惟公氣勇烈,行易直,內器劍距,外不矯飾。其治戎也,持重有節制,信賞以勸之,明罰以齊之;嚴不近苛,奇必合正。每臨敵制變,勵如猛鷙,迅如風雨,啟行助雷霆之威,斷後保河山之阻,故攻無不克,守無不固。

其牧人也,使之蠶而衣,稼而食,不奪其時,不竭其力,載其清淨,一與休息,故不能親譽而潛飲其德。蜀川隆富,首冠藩服,我以功而居有之,是宜保尊榮、安暇豫矣。然而不屑寵利,徇國捐躬,振高風,激時弊。

子文逃祿,去病辭第,訂之於我,彼何瑣細。四紀事軍旅,百戰成勛庸,遭逢盛明,升受鼎鉞,有賢人可大之業,張盛後神武之威。獨立一時,我無慚德。自回旆南藩,作(闕)西鄙,朝廷以之倚仗,四國以之瞻仰。貪亂稔禍者,竊視惕息,徹其邪謀。

②幽朔之都,浸遼鎮碣。氣象盤郁,英靈峻發。克生南平,挺為人傑。幼秉忠壯,蹈茲武節。韜略懸解,藝能冠絕。天寶季歲,胡夷猖獗。爰執干櫓,遂從征伐。屢僨豺牙,頻探虎穴。勛名克樹,爵祿有列。

惟天因人,惟人奉天。惟賢(闕)聖,惟聖資賢。靈命陰騭,有開必先。自昔多難,方隅擅權。操兵襲位,四紀之年。光爍我後,雄斷精堅。將致武訓,俾夫頑遷。蠢爾庸蜀,負險專地。帝謂南平,總戎為帥。式遏亂略,輔成吾志。

南平秉鉞,如火烈烈。取彼凶孽,獻於天闕。式其怙亂,必(闕)夷滅。萬邦震驚,九截荒札。樂土全蜀,任雄一方,南平蒞止,匪居匪康。我懷急病,整守西疆。帝庸嘉信,於(闕)斯鎮。受委戎統,登榮相印。鼎<飠束>方飪,干戈未釁。

任重道遠,時行運窮。舟移巨壑,日下高舂。摧藏壯氣,惻愴遺忠。縟禮歸厚,明思有融。哀哀令嗣,克孝惟終。篆記樂石,昭明世功。奮乎千載,式是英風。王高崇文神道。

崔郾:在憲宗朝,劉辟恃西州之險,阻兵自固,卒被誅戮。時則司空解梓潼之師,覆其巢穴,殲大憝以靖乎庸蜀,鴻功煥爛,刻於(闕)常。

孫簡:伏以蜀、蔡之功,實皆超卓,勛力雖等,艱危則殊。高崇文憲宗御宇之初,朝廷討叛之始,雷霆斯赫,物力方全。劉辟起參佐而為凶魁,行惡者勢同烏合。

崇文統百萬而命群帥,起行者理足鷹揚。所以嚴道雖深,劍門不能恃其固;污俗未久,刀州莫與結其恩。大勛誠集於忠勞,作孽本無其根據。此崇文所以不辱專征之寄,克成定蜀之勛。……

由是言之,代蜀當專征之始,眾銳且同於楚金;攻蔡承連兵之餘,群疑頗同於魯縞。及成功而雖一,在出奇而尤高。……儻聖慈以格言所著,德宜有鄰,武功之中,功皆難掩。則愬居第一,崇文次之。

李忱:頃李愬有平蔡之績,高崇文有收蜀之功。

李儇:卿(高駢)一門忠孝,三代勛庸,銘於景鍾,煥在青史。

劉昫:

①高崇文以律貞師,勤於軍政,戎麾指蜀,遽立奇功,可謂近朝之良將也。

②崇文之功,顯於西蜀。

李綱:李大亮宿衛之忠,裴行儉、蘇定方術略之奇,秦叔寶、薛仁貴、李嗣業搏戰之勇,高崇文紀律之嚴,王忠嗣執守之固,李抱真訓練之精,張萬福樂善之篤,李光顏、愬謀慮之決,皆凜然有賢將之風。

胡三省:史言高崇文受命專征,有可稱者。

蔡東藩:高崇文一出而劉辟喪膽,雖有鹿頭之險,不能阻堂堂正正之師,棄城投水,卒就擒誅。取戇書生如拾芥,黃裳之言驗矣。

傅樂成:神策將領雖間有一二良將如尚可孤、高崇文等,其餘率皆駑材下駟。 (《唐代宦官與藩鎮的關係》)

軼事典故

畏懼劉澭

高崇文平素畏懼保義軍節度使劉澭,等到率軍討伐劉辟叛亂時,宰相杜黃裳便讓人告訴他說:"如果你不能取勝,便會讓劉澭接替你。"高崇文因此能竭力平叛。

識人之明

西川平定後,韋皋的參佐房式、韋乾度、獨孤密、符載、郗士美、段文昌等人都身著白色喪服、腳穿麻鞋,並口銜土塊,請求治罪,高崇文將他們全部釋放,以禮相待,還擬章舉薦房式等人,贈給他們豐厚的財物,送他們前去就任。

高崇文看着段文昌說:"你肯定會成為將相,我不敢推薦你。" 後來,段文昌果然在唐穆宗即位後拜相。

不納美妾

劉辟有兩個妾室,有姿色。西川平定後,眾將士勸高崇文納之,高崇文不為所動。監軍建議獻給朝廷,崇文說:"天子命令我征伐平定劉辟這一凶頑豎子,我應當首先安撫百姓。忙着進獻婦女,討好天子,這哪裡會是天子的本意呢!我奉行正義,不做這種事情。"

便將二人許配給沒有妻室的將吏。 憲宗聽說此事後,對宦官說:"高崇文得到美麗的女子,既不進獻朝廷,又不留給自己,這是忠誠正直的人啊,是田舍人(稱人樸直)啊。"

雪天詠詩

渤海的俗語中稱人為"髇兒",在一天下雪時,高崇文對賓客說:"我雖然是武夫,也有一首詩。"於是吟詠道:"崇文崇武不崇文,提戈出塞號將軍。那個髇兒射雁落?白毛空里雪紛紛!"有人將其比作東魏名將高敖曹。

家族成員

父祖

曾祖父:高藝,官至朝散大夫、試汴州長史。

祖父:高夔,官至試梁州司馬,後贈梁州都督。

父親:高行暉,官至正議大夫、試懷州別駕,後贈戶部尚書。

配偶

董氏,汝州長史董同珍之女,後追封郇國夫人。

子輩

根據《舊唐書·高崇文傳》、《新唐書·高崇文傳》、《舊唐書·高駢傳》記載,高崇文有二子。

高承簡,官至邠寧慶等州節度觀察處置等使,卒贈司空,諡號"敬"。

高承明,官至神策虞候。

但根據韋貫之所撰《南平郡王高崇文神道碑》記載,高崇文有子三人。

長子:高士政,曾任金紫光祿大夫、行思王傅、上柱國,封上谷郡開國公。

次子:高士榮,曾任檢校秘書監兼御史中丞。

三子:高士明,曾任左衛率府胄曹參軍。

孫輩

高駢,字千里,唐末名將,曾率軍收復交趾,官至檢校太尉、東面都統、京西京北神策軍諸道兵馬等使,封渤海郡王,晚年嗜好裝神弄鬼,因而為部下所殺。

個人作品

《全唐詩》收錄有一首《雪席口占》。

史料記載

《南平郡王高崇文神道碑》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一·列傳第一百一》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列傳第九十五》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五·唐紀五十一》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七·唐紀五十三》

《唐語林·卷一·政事上》

《堯山堂外紀·卷三十六·唐》

參考來源

  1. 高崇文 ,陽信地名網
  2. 高崇文 ,陽信地名網
  3. 高崇文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