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高平陵之變,亦稱高平陵政變、高平陵事變或正始之變,發生在三國時期的魏國,是魏國建立以後的一次重大政變。事件源自曹魏宗室大將軍曹爽和朝中重臣太傅司馬懿之間的權力鬥爭,最後司馬懿趁著曹爽與魏帝曹芳到高平陵謁陵時發動政變,控制京城,族滅曹爽而結束,自此司馬氏正式全面掌權,此後曹氏皇帝皆淪為司馬家的傀儡。
起因
魏明帝曹叡於景初三年(239年)逝世,遺詔由年僅八歲的皇太子曹芳繼位,並由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輔政。曹爽是曹真之子,輔政之初,曹爽因為司馬懿年齡和威望較高,侍奉司馬懿如父親一般,凡事不敢專行。何晏等人向曹爽進言「權力不宜委之於人」,後曹爽開始專權,重用何晏、鄧颺、李勝、畢軌、丁謐等人,排斥司馬懿;且不久即晉升司馬懿為太傅而奪去了他的軍權。之後又任命弟弟曹羲和曹訓為中領軍及武衛將軍,曹爽集團於是完全掌握宮中禁軍。從此曹爽和何晏等心腹控制了朝廷的運作,權傾朝野,甚至遷郭太后於永寧宮,曹爽更以魏明帝才人為歌伎,僭用皇帝儀仗,而同為輔政大臣的司馬懿則被架空[1]。
經過
正始十年正月初六(249年2月5日),少帝曹芳拜謁魏明帝之墓高平陵,曹爽兄弟及其親信們皆隨同前往。司馬懿和中護軍司馬師以及三千死士在皇宮內城司馬門聚集,前往擺放武器的武庫,途徑曹爽府門,曹爽帳下督嚴世上樓,用弩瞄準司馬懿準備射殺,曹爽門人孫謙卻拉拽嚴世的肘制止並說:「天下事未可知!」導致嚴世無法襲擊司馬懿。司馬懿控制武庫後,藉曾被曹爽奪權的皇太后郭氏之詔令,關閉洛陽所有城門,率兵占領洛水浮橋。接着任命司徒高柔假節行大將軍事,接管曹爽的軍權;並以桓范為中領軍,桓范在其子的勸說下拒絕,改以王觀行中領軍事,接管曹羲的軍隊。
司馬懿控制城內,隨即派人上奏皇帝曹芳,宣稱奉皇太后詔書,罷免曹爽兄弟。詔書先傳至曹爽手中,曹爽惶然不知如何是好,也不敢送給曹芳。大司農桓范在政變發生後不顧下屬勸阻,與曹爽魯芝、主簿楊綜等出城勸曹爽前往許昌,然後以皇帝為號召擁兵抵抗司馬懿。司馬懿接連派侍中許允、尚書陳泰、尹大目等人勸說曹爽投降,並指着洛水發誓,允諾只要曹爽罷兵息馬,交出兵權,仍可保留爵位。曹爽猶豫了一夜,最後認為投降雖然會失去政治權力,但以侯爵的身份應仍能享受榮華富貴;於是放棄抵抗,而請皇帝罷免自己,並向司馬懿認罪。曹爽兄弟罷官後隨即回到府邸,並遭到司馬懿的監視。
影響
司馬懿因為這次政變,清除了以曹爽為首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勢力,曹氏宗室力量日漸薄弱,司馬氏得以作為輔政大臣全面掌握權力,逐步控制曹魏朝政,為日後司馬炎代魏立晉奠下了根基[2]。
視頻
高平陵之變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司馬懿為什麼發動「高平陵之變」?,趣歷史,2017-1-26
- ↑ 高平陵政變曹魏軍政大權歸司馬氏,為日後司馬炎代魏立晉奠定根基,搜狐,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