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振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高振西 (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地質博物館學家) 編輯 高振西,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地質博物館學家。建立了薊縣的中國北方「震旦系」(中上元古界)標準剖面(第一個國家級地質自然保護區);闡明了福建海岸升降的性質,提出了福建二疊系層序及鄂南「麻土坡煤系」地層單位。長期從事地質教育工作,培養了很多地質人才。是中國地質博物館事業的主要創建人,對地質科學普及、宣傳工作及地質學史研究有重大貢獻。

姓 名 高振西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河南省滎陽縣 出生日期 1907年7月7日 逝世日期 1991年12月9日 職 業 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地質系 代表作品 《中國地質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概況》 目錄 1 個人簡歷 2 生平簡介 3 地質開拓者 4 良師益友 5 主要論著


個人簡歷 編輯

高振西 1907年7月7日 生於河南省滎陽縣(原汜水縣)南屯村。 1924年 畢業於河南省省立第二中學(現開封高中)。考入青島大學二預科。 1925年 考入國立北京大學理學院,讀預科。 1931年 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 1931-1937年 任北京大學地質系助教。 1937-1949年 任南京國民政府實業部(後改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調查員、技士、技正, 1940-1944年 借調至福建省建設廳地質土壤調查所任技正兼地質課課長, 1943-1949年 受聘於前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1950年 兼任南京地質探礦專科學校導師,講授普通地質學。 1950-1952年 任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今地質礦產部前身)地質陳列館館長, 1953-1991年 由南京調至北京,主持全國地質博物館的籌建工作(現名中國地質博物館), 1956年 參加九三學社。 1978-1988年 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80年 當選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

北京大學求學 1981年 任《地球》雜誌主編。倡議籌建青少年地學夏令營,任科學顧問。 1982年 參加中國共產黨。 1945-1991年 歷任中國地質學會理事、常務理事、名譽理事、地學史研究會名譽會長、 1991年12月9日 病逝於北京。


生平簡介 編輯 高振西,字化白,於1907年7月7日出生於河南省滎陽縣(原汜水縣)南屯村的一個耕讀之家。滎陽縣地處黃土高原東緣,地形切割甚烈,溝谷縱橫,土地貧瘠,人民生活貧困。高振西自幼受家庭及周圍環境影響,深知生活維艱,學習機會來之不易,故能勤奮自勉。1917年就讀於汜水縣立高等小學,學習刻苦。1920年入開封河南省立第二中學,1925年考入北京大學理學院,先讀預科,兩年後轉入地質學系,1931年畢業後留校任助教。他在北京大學學習和工作的12年中,先後受到地質學家翁文灝、丁文江、李四光、孫雲鑄以及美籍教授A.W.葛利普(A.W.Grabau)等的指導,打下了良好的地質學理論基礎,在地質考查實踐方面也受到了嚴格的鍛煉。1937年4月,他被調至南京國民政府實業部(後為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工作,歷任調查員、技士和技正等職,對廣西、湖北、南京、北京等地區的地質礦產進行了大面積調查研究。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負責率領員工將中央地質調查所長期積累的圖書、標本和儀器等共213 箱輾轉經長沙等地運至重慶,為中國地質事業保存了寶貴的資料。1940-1944年他被借調到福建省建設廳地質土壤調查所擔任技正兼地質課課長,籌備並主持福建省的地質普查工作,同時創建了該所的地質陳列室。1943-1949年,受李四光教授之聘,兼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1950年,高振西在南京地質探礦專科學校兼任地質學導師,講授普通地質學。同年調任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今地質礦產部前身)地質陳列館館長。1956年開始主持籌建地質部北京地質博物館,1959年正式開館。該館現改稱中國地質博物館,高振西先後擔任館長、總工程師、名譽館長。高振西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198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曾任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科學普及委員會主任,北京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自然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地球》雜誌主編等。


地質開拓者 編輯 80年代初,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研究會成立,標誌着中國地質學史的研究揭開了新的篇章。高振西積極參加了這一學術團體的籌創,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其實,由於他青年時期曾在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習和工作了12年之久,同中國現代地質事業的創始人和奠基人都有較長時間的接觸,這番獨特的經歷,使他有條件耳聞目睹其沿革,並進行研究。

恩師李四光 本世紀20年代,很多外國學者在有關中國地質的著述中,對Sinian這個詞的概念及其內涵其說不一,給當時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帶來諸多不便。鑑於此,高振西於1930年發表了題為《Sinian之意義在中國地質學上之變遷》的論文,文中對美國的R·龐培里(Pumpelly)和A.W.葛利普(Grabau),德國的F.von 李希霍芬(Richthofen)和B.維理士(Willis)等各家學說中所用Sinian一詞的含義及其所指範圍進行了細緻的梳理和排列、對照並作了系統的分析和闡述,理清了各家學說之間的異同及其內在關係。這篇文章不僅對地層學的教學和研究具有參考價值,同時也是一篇中國早期地質學史方面的著述,文中有不少段落,後來被中國「地史學」教科書等所引用。文章發表時,高振西還是北大地質系三年級的學生,年僅22歲。 1960年5月,第一屆全國地質博物館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高振西與劉毅合作,在會上作了《中國地質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概況》的發言,以翔實豐富的資料,系統地闡述了地質博物館在中國發展的歷史,從一個方面填補了中國地質學史的空白。1981 年10月在地質學史研究會第3次幹事(擴大)會議上,高振西當選為名譽會長。1982年10月,該研究會首屆學術年會在北京大學召開,他出席會議,並作了題為《中國地質事業早期的幾位重要人物》的發言。75歲高壽時,他還著文回憶《中國地質事業創始70年》及《熱烈祝賀中國地質學會成立60周年》(筆名化薯,見《地球》雜誌1982,第1及2期)。所有這些都說明,高振西對中國地質學史研究具有奠基和開拓的作用。


良師益友 編輯

在地學界的很多中、老年人中,都願意稱呼高振西為高老師,

地質科技期刊 而且是出之於內心的尊稱。這是因為高振西自1931年從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後,留校擔任過6年助教,在丁文江、李四光、葛利普等著名教授身邊做了很多有益的教學輔助工作,由於他熱心誠懇,樂於助人,故而深受學生們的愛戴,並始終保持良師益友的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正值國民經濟恢復與發展時期,為滿足工農業建設的需要,地質工作急需人才。1950年在江蘇南京成立了地質探礦專科學校(簡稱「南京礦專」),高振西在地質考查與研究工作的百忙之中,接受謝家榮教授的邀請,去該校兼任地質學導師,講授普通地質學。由於他早年從事地質教學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野外考查的實際知識又很淵博,因此他講課條理分明,深入淺出,生動活潑,深受學生歡迎。40年來,他們之間保持着尊師愛徒的傳統。當年培養的一批學子,大多早已成為中國地質學界的著名專家教授,有些已成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的學部委員。桃李芬芳,相互之間成為良師益友。年逾古稀的高振西還擔負了培養研究生的任務。他還熱心於地質科學的普及工作,為了普及地質知識,培養地質事業的後備人才,他積極倡導組織青少年地學夏令營,擔任科學顧問,年近八旬時,還經常參加夏令營組織的野外活動,偕同一批中學生跋山涉水,親自為他們講解地學知識。他的講解生動有趣,通俗易懂,很受青少年的歡迎。地學夏令營活動已在全國普及,在培養青少年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對地質科學的興趣方面,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主要論著 編輯

地質考察 1 高振西,Sinian之意義在中國地質學上之變遷.國立北京大學地質學會會刊,1930(4):59-67。 2 高振西,熊永先,高平.中國北部震旦紀地層(英文),中國地質學會會志,1934,13:243-288。 3 高振西,喀斯特地形論略,地質論評,1936,(4):437-450。 4 高振西,福建永春德化大田三縣地質礦產,前福建地質土壤調查所地質礦產報告,1941(3):中文1-46;英文1-116。 5 高振西,福建地質調查之歷史及地質問題,1942(1):19-27。 6 高振西,福建的山脈水系及海岸.前福建地質土壤調查所年報,1943 (2):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