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城 (讚岐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高松城(たかまつじょう)是日本的一座城堡。位於四國島香川縣高松市玉藻町,別名玉藻城。高松城在形式上屬於輪郭式平城。城內天守於1884年(明治17年)拆除,目前有重建天守的計劃。高松城為國家指定史跡,也是日本100名城之一,與愛媛縣的今治城和大分縣的中津城,並列日本三大水城。
目錄
概述
別名「玉藻城」是因為高松城周圍的海域被稱為「玉藻之浦」,而玉藻之浦又得名於萬葉集中柿本人麻呂謳歌贊岐國所作一詩的枕詞「玉藻美」。[1]
高松城最早的修建是在豐臣秀吉征服四國之後。1587年(天正15年)生駒親正成為贊岐一國的領主後,在名為「野原」的港町修建了高松城。現在可見的遺址是江戶時代初期從常陸國12萬石移封至此的松平賴重(德川光圀之兄)所改建的第二代高松城。
近代城郭中,高松城是最早也是最大的海城 (城郭)。有歌云:「贊州贊岐在那可以望見高松城的海波之上」讃州さぬきは高松さまの城が見えます波の上,可見高松城被看作贊岐一國的象徵。天守的最下層如同萩城和熊本城天守一樣,伸出到天守台之外,最上層類似小倉城和岩國城天守一樣,比其下面一層寬闊,為「唐造」風格。其形態在被拆毀前的照片以及1884年英國的周刊報紙《The Graphic》上的繪畫中可以看到。
現存有三重櫓、門等一部分建築物和一些石垣、堀,整個高松城遺蹟作為「玉藻公園」向公眾開放。
城郭
城郭的形式為輪郭式平城,以本丸為中心,按照順時針方向延展,有二之丸、三之丸、北之丸、東之丸、櫻之馬場、西之丸,共有外濠、中濠、 內濠三道水堀。當初的北側城壁之下就是瀨戶內海,三道水堀的水直接從海中引入,軍艦可以出入城內,將水軍的運用也納入城防的視野中,是日本最早的真正的海城。據說規劃設計由黑田孝高擔當,也有細川忠興、小早川隆景、藤堂高虎等說法。以高松城為發端的近代設計方案的海城具有難以從海上封鎖,難以使用水攻和斷水等手段,故而具有易於防守、運輸物資和撤退的優點。
然而,版籍奉還之後高松城被廢棄,明治時代以來被都市化的浪潮所影響,現在城堡的北側經過填海並建造道路,大量的建築物被拆除,大部分的堀也被填埋,只余內堀和中堀的一部分。全盛期曾經有66萬平方米的總面積,現在只剩79587平方米,是當初的八分之一還不足。現存的中堀和內堀仍然保持了原貌,由於引流海水,堀內有牡蠣等貝類,還有養殖的鯛魚。
本丸
本丸大略位於城內中央位置,四周被內堀包圍,與其他的曲輪完全分離。與外部的通路只有一架長約16間(約30米)的木質鞘橋,從構造上看,如果鞘橋失守本丸將被孤立。由於本丸甚為狹小,故而沒有御殿等居住設施,僅有天守和多聞櫓。天守台從本丸的東側突出,從三之丸的方向看過去本丸仿佛浮在海上一樣。
鞘橋
連接本丸和二之丸的橋樑。現存的鞘橋為1971年架設,橋上有銅板葺的屋頂。
天守
天守為獨立是層塔型3重4層、地下1層,第1層東西長13間2尺(約26.2米),南北寬12間2尺(約24.2米),天守高13間半(約24.5米)。其規模超過現存的3重5層的高知城天守(高約18.6米)和松山城(高約20米),為四國最大的天守。
[姬路城]]大天守為14間×11間,高17間,可以作為尺寸的比較。最上層的第4層面積大於第3層,即唐造風格。第1重的尺寸也大於天守台面積,伸出天守台外,故而推測開有落石口。此外,第1重和第2重的比翼入母屋破風和唐破風,第4層的火燈窗都是高松城天守的特點。建成伊始之時,天守外壁為木製板材,黑色外觀,1671年(寬文11年)松平氏的大改造時改為白色石灰塗料的外壁。
天守在1884年因為老化而被拆除,1920年在原址修建了祭祀松平家初代藩主松平賴重的玉藻廟。隨着2006年起的天守台石垣的拆除修復工程,玉藻廟被拆除。
地久櫓
位於本丸西南部分的二重櫓。其石垣遺蹟已經經過調查並整修。[2][3]
中川櫓
位於本丸虎口的櫓。
三之丸
三之丸在松平藩時代曾有名為披雲閣的書院風格的建築物,面積約為為現時的披雲閣的2倍,但在1872年由於建築老化而拆毀。現在的披雲閣是作為松平家的高松別邸,花費15萬日元和3年時間建造的,竣工於1917年(大正6年)。昭和天皇曾經在此下榻。戰後被美軍接收,最終轉交給高松市政府,作為向大眾開放的租賃會場。披雲閣重新建造的時候,也一同建造了成為內苑御庭的枯山水庭園。三之丸入口處原有櫻御門,但於1945年的空襲中燒毀。
披雲閣於2012年(平成24年)7月9日作為近代和風建築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
北之丸
北之丸(北新曲輪)為1671年(寬文11年)松平氏的大改建中,因為作為御殿的披雲閣移至三之丸,而出於防衛上的需要而和東之丸同時擴建的。曲輪的形狀如同道路,1676年(延寶4年),在北之丸修建了作為隅櫓的月見櫓(着見櫓),其後又修建了海城所獨有的水手御門,還有渡櫓、鹿櫓。
水手御門
具有正式出入口的屬性。城主會從此門出發,乘小舟前往海灣中停靠的大船。由於城主可以在這附近看到船隻的停靠(着きを見る、着き見)而為這裡的櫓命名為「月見櫓」(與着き見櫓同音)。
東之丸
1671年松平氏的大改建中與北之丸一同被修建。其內主要有米倉、艮櫓、巽櫓。艮櫓現在已經被移動到櫻之馬場的太鼓櫓原址,艮櫓的櫓台及附近的石垣已經被填埋,其位置修建了縣民大廳、香川縣立博物館和松平公益會。
東之丸原址的一部分區域曾經被高松市立城內中學校使用,學校已於2009年3月31日關閉,同年6月30日校園東部開始拆除,在拆除過程中挖掘出了東之丸與中堀之間的石垣。
櫻之馬場
原本為L形,後半部的位置已經被填埋,現在是名為中央通 (高松市)的道路。顧名思義,櫻之馬場是種植有櫻樹的馬場,現在也是春季賞櫻的勝地。1671年的大改造前,櫻之馬場的南中部(現在的西南角)曾經有大手門,但在御殿移動到三之丸後拆除,而在櫻之馬場東側邊緣建設了旭橋和旭門。櫻之馬場內曾經有虎櫓、鳥櫓、太鼓櫓,但現在都已不存。在太鼓櫓的原址現在有艮櫓,是1965年從東之丸遷來的。
一直到1985年,這裡都是一年一度的贊岐高松祭的會場。其後以高松市立中央公園為會場。
西之丸
現在已被填埋,所在區域為JR的高松站和西之丸町。Sunport高松的開發過程中伴隨的西之丸挖掘調查里發現了很多遺構,但其後並未公開而是重新掩埋,與周圍同樣地開發為市區。
歷史
安土桃山時代
- 1587年(天正15年) - 生駒親正受封贊岐國17萬6千石的大名,以引田城為居城,但由於空間狹窄不敷使用,同年遷移至聖通寺城。
- 1588年(天正16年) - 由於聖通寺城的空間也不足,在香東郡篦原莊玉藻浦(現高松市玉藻町)開始築城。
- 1590年(天正18年) - 高松城竣工。
江戶時代
歷代城主的信息可參看高松藩的歷任藩主。
- 1639年(寬永16年) - 生駒家第4代藩主生駒高俊由於家中內亂(生駒騷動)遭受責罰,被轉封至出羽國矢島藩1萬石的領地。
- 1642年(寬永19年) - 水戶藩初代藩主德川賴房之子松平賴重以12萬石的石高入封高松城。開始了高松城的改建。改建工程延續到第2代藩主賴常的任內。
- 1644年(正保元年) - 賴重為了保障城內飲水,建造了地下輸水管道,從城下的龜井戶、大井戶、今井戶等引水。
- 1669年(寬文9年) - 仿照小倉城的3重5層天守完工,賴重隱居,讓位於養子賴常。隱居的住所建於南郊(今栗林公園)。
- 1671年(寬文11年) - 松平氏發起高松城的大規模改造。
近現代
- 1869年 - 隨着版籍奉還的實施,高松城被廢棄。
- 1884年 - 天守由於建築老化,被拆毀。
- 1890年 - 政府將所有權交給原藩主松平家。
- 1945年 - 因二戰中的高松空襲,三之丸的櫻御門被焚毀。
- 1947年 - 根據當時的國寶保存法,北之丸的月見櫓、水手御門、渡櫓,東之丸的艮櫓被指定為國寶(相當於現在的重要文化財)。
- 1950年 - 隨着文化財保護法的施行,北之丸的月見櫓、水手御門、渡櫓,東之丸的艮櫓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
- 1954年 - 高松城被讓渡給高松市政府。
- 1955年
- 3月2日 - 高松城被指定為國家史跡。
- 5月5日 - 作為高松市立玉藻公園向公眾開放。
- 2006年4月6日 - 高松城入選日本100名城第77號。
- 2007年 - 對天守台的拆卸、加固、翻修工程開始。
- 2012年
- 1月 - 天守台加固工程完工。
- 7月9日 - 披雲閣(原松平家高松別邸)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
- 2013年3月20日 - 天守台重新向公眾開放。
影片
參考文獻
- ↑ 玉藻公園(高松城遺蹟). 日本香川縣高松市. [2016-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2).
- ↑ 史跡高松城跡地久櫓台石垣修理工事現地見學會 資料 地久櫓台石垣修理まもなく完了 (PDF). [2016-08-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8-22).
- ↑ 史跡高松城跡地久櫓跡・三ノ丸跡 (PDF). [2016-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