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導問題頻出,為哪般?(韓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高校博導問題頻出,為哪般?》是中國當代作家韓靜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高校博導問題頻出,為哪般?
教師與學生之間關係好壞,直接影響着學校教學乃至科研前景,因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十幾年來,隨着我國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特別是高校普遍擴招,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發展到大眾教育階段,由此產生了一系列新問題、新矛盾。高校師生關係出現新變化、新特點,需進一步關注。 近些年,博士與導師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多,有的甚至出現過激行為,令人咋舌。提到博士生,多數人在腦海中,把他們描繪成學術精英,前途一片光明的形象。可橫跨在學術圈和社會之間,事實往往與理想差距較大。
女博士饒源曾被騙85萬,引起網絡熱議,她稱自己泡在實驗室10年,沒空看朋友圈,也不知外面世界。一時間,「高分低能」、「工作機器」、「純讀書不看路」等冷嘲熱諷,向女博士蜂擁而至。按常理,社會關注重點,應對犯罪嫌疑人進行道德譴責,而在帶「標籤」身份的高材生面前,不辨是非,是對受害者二次傷害,這正常嗎?前段筆者看到視頻《中國人,你病了嗎?》講的是:一位推着自行車過馬路的女中學生,因身體不適,跌倒在路旁。一輛輛小車從身邊經過,卻無人停下來挽救,致使原本能得救的中學生,命葬車輪下。
2018年發生在高校兩則新聞,引發熱議。一則是武漢理工大學在讀碩士陶崇,從宿舍樓自殺墜亡,二則是北大畢業的李悠悠揭發北大中文系瀋陽教授,侵犯並污衊她患有精神病,致其自殺身亡。半個月前,西安交大在讀博士楊家德,被發現溺亡在西安灞河中,媒體刊發了《寒門博士之死》一文,引發輿論關注。女友在社交媒體發布,聲討導師周某是釀成悲劇的罪魁禍首。女友稱,其導師除了讓陪吃飯與擋酒外,還吩咐澆花,擦車,搞辦公室衛生,拎包拿水,去車場接她,陪逛超市,給家中裝窗簾等,與學術無關的瑣事,很少過問學業,停滯不前。「出國無望,學術無成果」,直接導致楊產生了巨大的精神壓力,而做出輕生的念頭。是扭曲的師生關係,害死了他。
2019年,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電子工程系中國籍博士陳慧祥,在工作實驗室自縊身亡。因一篇論文投中世界頂級會議,可數據實驗設計存在較大漏洞,其導師卻不同意撤稿。發表造假論文會影響其在學術界的聲譽。陳慧祥寫道:「我考慮了所有的情況,覺得無路可走,所以通過自殺方式,彌補過失」。倘若導師考慮學生的利弊得失,耐心指導,可能悲劇就不會發生了。《中國新聞周刊》張春峰採訪時表示,他與陳結識於本科期間,陳後赴美留學,在他眼中,逝者是一位非常優秀又善良的人。他曾試圖挽回,與導師激烈的討論,導師不同意撤稿,雙方爭執,一度差點叫警察的地步。可見導師掌握着博士生的收入,畢業等生殺大權,形成只能對錯全聽,不能有己思想。故博士被導師當免費奴隸,隨意差遣,在高校非新鮮事,屬見怪不怪了……
這是學術內部「潛規則」,學生們便是實驗室廉價勞動力,是學生的悲哀,也是中國學術界的不幸。中國式的導師權力過大,奴役學生問題應引起社會關注。高學歷人士非正常死亡的案例頻發,這與文明古國格格不入,也枉費了國家花人力物力培養,還沒能為國效力,卻半路夭折,無論何種情況,年輕高學歷者意外逝去,總會讓人哀痛。
誠然,導師在學子們空餘,給忙於科研的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屬無可厚非,學生尊敬導師,也是正理。問題是應有度,要相互理解,關心學生的學業為要。畢竟學子們寒窗苦讀多年,為了金榜題名,考上一所好大學,將來有份好工作。對於高材生而言,有個好導師非常重要,不僅學術上有幫助,還可在發展規劃上給予指引。尚若導師一直讓干雜活,總以自己利益為重,甚至還占學生學術成果。在不公正的環境下,矛盾產生,是可想而知了……
近日,國家教育部頒發了《博士生導師崗位管理若干意見》明確博士生導師,是為培養博士而設置崗位,不是個人的榮耀,學生非導師的私有財產,博導任務是對人才培養。指出建立靈活調整的辦法,雙方都可申請變更,並非一成不變,必要時可調整導師。這對學術界的種種矛盾,反對導師一權獨大,無疑給學子們打了一針強心劑,相信個別利己主義的導師,也會收斂了。[1]
作者簡介
韓靜,女,筆名吉祥鳥。黨員,本科,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