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田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高田鎮,隸屬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位於石城縣東北部,1997年4月設鎮,2001年7月岩嶺鄉併入,是個典型的山區農業鎮,產水稻、煙葉、白蓮等,總面積242.32平方千米(2018年),戶籍人口約2.55萬人(2018年),轄1個社區、17個行政村(2019年)。境內有樓閣式廊橋永寧橋。2018年,高田鎮工業企業10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8家。[1]

中文名: 高田鎮

外文名: Gaotian Town

行政區劃代碼: 360735104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

地理位置: 石城縣東北部

面 積: 242.32 km²(2018年)

下轄地區:1個社區、17個行政村(2019年)

政府駐地: 高田圩

電話區號: 0797

郵政區碼: 342703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人口數量: 約 2.55 萬(2018年戶籍人口)

著名景點: 永寧橋

車牌代碼: 贛B

歷史沿革

高田、岩嶺地區有悠久的人文歷史。早在唐宋時期便有商貿往來,圩市業已形成。人口遷徙頻繁,沿河溪兩岸辟村造田,初具村落規模。

自建縣至清末近千年期間,高田岩嶺均屬縣之長松鄉,分屬柏中里和石上里。

民國初期,劃屬河東自治局轄。

蘇區時,屬赤水縣。

解放前夕,為鰲峰鄉。

解放初,為高田區。

1958年8月底,實現人民公社化,分別成立上游(高田)和高峰(岩嶺)人民公社,後更名為高田公社和岩嶺公社。

1961年,高田公社拆為為高田、新坪、鄭里三個公社,

1965年,合併為高田公社。

1984年6月,建鄉換屆,分別更名稱為高田鄉和岩嶺鄉。

1997年4月,高田鄉改為鎮建制,稱高田鎮。

2001年7月,岩嶺鄉併入高田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高田鎮下轄1個社區、17個行政村:高田社區、高田村、田心村、琴生村、湖坑村、祠江村、鄭里村、遙嶺村、勝江村、新坪村、岩嶺村、上柏村、大秀村、朱家村、堂下村、奎竹村、禮地村、黃柏村。 鎮政府駐高田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高田鎮,位於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東北部,距縣城27公里。西北部靠木蘭鄉,北接廣昌縣塘坊鄉,東臨福建寧化縣河龍鄉,西南毗豐山鄉和福建省寧化縣濟村鄉,面積242.32平方公里。

地形

高田鎮境內地形東北高西南低,成傾斜狀態,最高點為牙梳山,海拔高度為1387.3米,最低處為窯口,海拔高度為280米。境內中高山多,丘陵多,谷地和平地穿插相間。山勢逶迤,為武夷山脈中段主脈,從轄境東北與廣昌、福建寧化交界處入境,綿延於東部,為閩贛兩省天然屏嶂。

氣候

高田鎮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其優勢是光熱資源比較豐富,但東部日照不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無霜期長。春季冷暖交替頻繁,春夏之間陰雨綿綿,夏季降水集中,伏秋期間太陽輻射量大增,多有乾旱發生,冬季不嚴寒,但有霜凍發生。

水文

高田鎮境內有6條小河流,主要河流是高田河和岩嶺河。高田河發源於牙梳山之天池,注入勝江江頭,至福村流入豐田河,是琴江河之源頭,高田境內全長約21公里。岩嶺河西支發源於大秀仙山崬,北支發源於竹子溝,流經朱家莊、五寨,經羅坑到龍潭,與小坑河匯合,流入福村河。

自然資源

高田多高山溪澗,水利資源極其豐富,解放五十多年以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興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計有中型水庫1座——岩嶺水庫,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1座,塘壩21座,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9940畝,90%以上的農田可旱澇保收。高田鎮森林資源豐富,活立木蓄積53.8萬立米,毛竹20萬株,森林覆蓋率75%。植被覆蓋率,東部較高,達到70-90%之間,中部和南部一般在30-60%之間,全鎮平均植被覆蓋率在75%以上。

人口

2018年,高田鎮戶籍人口25498人。

經濟

高田鎮是個典型的山區農業鎮,境內土壤多為水稻土,紫色土和黃紅壤,適合於農作物和經濟林木的種植。經濟結構以農業為主,水稻、煙葉、白蓮三分天下,煙草生產優勢明顯,是江西省優質主料煙生產基地之一,素有江西煙葉第一鎮譽稱。高田鎮也是興國縣香菇、紅菇主要產地。清中葉以後,每年農曆九、十月高田將軍廟會期間贛、閔、粵、湘、浙、鄂、皖、蘇八省商人來高田參加廟會營業,大牲畜驢、馬、牛交易額達幾千頭,各省土特產品、石城和寧化等鄰縣的地產也是熱門商品,高田圩周圍十里都是市場和客店,商貿、演戲、餐飲、煙妓百業興旺。可惜民國九年(1920年)遭寧化土匪搶劫會期之後就再沒有復興了。解放後,高田、岩嶺商貿業有了很大發展。

風景名勝

高田鎮風景秀麗,氣候獨特,晝夜溫差大,是夏日避暑勝處,尤其是萬畝天然草場—八卦腦,寬廣遼闊,牛羊成群,古木林立,與藍天白雲渾然一體,周邊成片的野生杜鵑花4、5月間盛開,如火如荼,奼紫嫣紅,是一個花的世界、草的海洋。佛教名山—金華山,也因其霧靄茫茫的長溝深谷,蘊含歷史滄桑的金華古剎,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吸引了無數的攝影愛好者、露營愛好者及普通遊客上山觀景。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高田、岩嶺地區歷史上的教育事業有過輝煌的時期,特別是北宋時期岩嶺堂下出了個鼎鼎有名的教育家溫革。《大明一統志》載「溫革,石城人,寶元中上書,願捐家資,盡市監書,得請歸,創講堂,開義學,遠近之士多就教育,鄉俗陶其善化」。鰲峰書院建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結構為三層六角開魁星樓閣,已與石城縣高田中心小學融為一體。

主要學校:石城縣高田初中、石城縣高田中心小學、石城縣高田鎮中心公立幼兒園等。

文化事業

江西省文化廳命名為「百強文化中心」的高田文化中心,占地1500平方米,內設歌舞廳、展覽廳、借閱室、娛樂室。

歷史文化

方言俚語

石城縣是純客住縣,全部使用客家方言,粵東地區的客家方言更接近於石城方言。如石城人稱太陽為「日頭或熱頭」、稱月亮為「月光」、稱睡為「歇」等等。永寧橋位於石城縣高田鎮岩嶺區上柏村,始建於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該橋建築風格獨特,是一座樓閣式廊橋,橋基全部由麻條石砌成,單孔結構,廊橋全長32.75米,橋面寬5.4米,橋拱跨度達10.3米。樓閣分為五間,有倒板彩繪,中段最高並建有寺廟,廟內雕刻禮樹三國時代的關羽神像;兩邊逐級降低,呈對稱狀態。廊橋兩邊專門設有靠欄柵木凳,供行人憩息倚坐。廊頂蓋有特製青瓦,可遮風擋雨。整座廊橋與橋身珠聯璧合,渾然一體,堅實牢固,古樸大方,為南方山區客家人特有的橋樑建築風格,對研究中國客家橋樑建築文化歷史具有極大的價值。由於年代久遠,石城永寧客家古橋風化剝蝕現象較為嚴重,廊橋橋樑、廊柱、靠欄、木凳等建築設施已經腐爛。該縣文化部門按照「修舊如舊」的文物維修原則,對腐爛的橋樑、廊柱、靠欄、木凳、瓦桷、風板進行更換復原,重新矯正樓閣、廊橋的木架結構,並對橋墩和引橋進行了全面修復,使永寧客家古橋恢復了古樸大方之神韻,重現了昔日之光彩。

地方特產

高田鎮地方特產有岩嶺貢米、岩嶺魚乾、野生香菇、高田沙琪、岩嶺糍粑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