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覺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高覺民 | |
---|---|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理事 | |
出生 | 1956年10月7日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理事 |
知名作品 |
《結構轉換與流通產業結構高級化》 《城鄉二元消費結構及其加劇的原因分析》。 |
高覺民,1956年10月7日出生,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現為中國商業經濟學會理事、中國高等學校貿易經濟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學習經歷
1978年至1982年在陝西財經學院貿易經濟系學習商業經濟專業,獲經濟學學士;1995年曾赴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學習與訪問;
2001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完成產業經濟學專業,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82年起在西安財經學院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和教授,現為南京財經大學教授、貿易經濟及產業經濟學科帶頭人;
1982年從教以來,主要為學生講授貿易經濟學課程,還講授西方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國際貿易、商業英語、管理學原理等課程,作為碩士生導師為研究生講授《區域經濟與產業集群》課程;
現為中國商業經濟學會理事、中國高等學校貿易經濟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主要學術貢獻
1、對"商業"範疇的研究。針對我國市場化加速及產業融合趨勢使商業概念逐漸複雜化的情況,通過分析"屬"與"種差",對商業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進行了研究,認為商業的"屬"應被確定為產業;對"種差"的分析後認為,從狹義看,商業是對有形商品以購運存銷方式專門組織商品流通的產業,指出我國的"商業"範疇除了包括專門從事有形商品流通的產業外,從廣義上還應包括專門從事無形商品流通的產業。(高覺民:《商業的科學定義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複印中心,1994年第7期)2001年,在博士論文(題為《非均衡約束下的商業產業結構及其轉換》)中進一步提出商業的產業性質問題,並以此為基礎研究商業產業的邊界,認為由於實體商品中無形商品的含量越來越大,商業將隨着其內部無形商品服務的不斷擴大而發展,因而商業的邊界也將不斷擴大。[1]
2、對商業連鎖的規模及流通組織的研究。針對我國零售業連鎖化進程中曾出現規模不足和規模過度擴張兩種現象並存的發展態勢,研究了連鎖商業發展的階段,認為這是商業連鎖化發展初期在轉型期間制度不確定性條件下的一種必然現象。連鎖所形成的流通組織比原來簡單的科層組織在費用上及在規模上都具優越性,提出通過營業面積、商店設施、銷售方法、差異化經營等特徵對超市、連鎖超市、方便店、百貨店等業態進行界定,並在大力發展市場經濟的前提下,結合我國商業發展實際培育連鎖機制。在適度規模化的同時,零售業的連鎖形式與運作過程還應規範化(高覺民等:《試論連鎖超市的適度規模化》,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複印中心《商業企業管理》1998年第12期)。[2]
3、對流通結構及其高級化的研究。針對改革不斷深化及我國社會經濟深層結構矛盾的顯露,提出"結構紐拉"假說,認為生產性產業結構與消費結構的不相適應使居於其間的流通產業結構極易處於被紐拉的非均衡狀態,(高覺民:《改革以來供求結構的非均衡變遷》,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複印中心《國民經濟管理》2002年第1期)中國商業結構的不協調突出地表現為規模結構和行業結構的非均衡發展。其中,規模結構呈盲目擴張和小型化並存,其原因是:進入市場的壁壘過低形成低市場集中度和過度競爭、地方行政壟斷造成異地市場高進入壁壘,以及缺乏規範的進入與退出機制。因此,應設置適度的壁壘,以形成商業的適度規模結構(文啟湘、高覺民:《商業的適度規模結構與適度市場壁壘》,載《中國商業理論前沿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從行業結構看,"產-批-零"縱向關係中,批發業呈萎縮狀態,物流業發展不足,提出在重塑"產-批-零"關係的結構調整中,應以產權改革和建立以批發商主導的流通組織為兩個突破口,對原有批發商業進行改造或再造,並大力建設和發展物流配送業,促進現代批發商業組織的形成和發展。(高覺民等:《試論中國商業產業的行業結構調整》,《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1年第10期);認為在適應整個產業結構轉換的過程中,流通產業的結構轉換是由較低級向較高級轉化的過程,並反映流通能力的升遷。為此,應創造向高級化轉換的市場條件,對流通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進行準確定位,促進其自身的結構轉換。(高覺民:《結構轉換與流通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經濟研究》2003年第1期)2004年,參加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流通革命":流通產業結構調整與流通現代化》的課題研究(課題主持人為徐從才教授),完成其中 "流通組織創新"的研究,認為流通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轉換需要通過組織創新並最終落實到組織創新這一內生增長因素得以實現。
4、對消費結構問題的研究。曾與導師文啟湘教授提出消費需求結構升級模型,指出對中國消費需求結構升級產生不利影響的社會經濟結構因素在於二元結構轉換滯後、城鄉市場和產業結構失衡等。據此提出,政府應將克服長期的消費不足作為社會經濟運行機制建設的一個過程來統籌考慮,並確立和實施與之相配套的長期消費成長戰略。(文啟湘、高覺民:《消費需求結構升級與經濟結構轉換》,《消費經濟》1999年第6期)隨着"三農"問題的日益突出,運用二元結構(二元性)方法,進一步研究了涉及城鄉消費結構中消費及消費設施不對稱問題,明確指出中國的城鄉消費結構是"二元消費結構",並且它所呈現的城鄉差別具有"加劇"趨勢。其深層原因是:傳統宗法體系的封閉性與農民消費觀念的惰性、親城市消費的經濟體制與勞動力流動的"藩籬阻斷"及"委託-代理"變型與農民利益缺失等傳統和現實制度因素的長期積累。為加快消費二元結構轉換,一組"制度安排"的整體設計勢在必行。(高覺民:《城鄉二元消費結構及其加劇的原因分析》,《消費經濟》2005年第1期)
5、對區域經濟與都市商圈的研究。曾運用區域經濟理論研究商業問題,承擔"西安市商貿中心地位所對應的流通網絡建設"("西安商貿中心地位研究"課題的分題,1996,西安市政府立項資助)的課題研究,後又用非均衡理論研究區域商業結構不協調及區域商業布局問題。2004年,運用區位理論發表了題為《南京都市商圈及其空間體系構造》的論文,提出都市商圈的三個性質,即在地理空間結構中的多重中心性、產銷及買賣行為頻繁而穩定的互動性、空間引力場的"市場共同體"與商業集聚性質,認為南京都市商圈具有偏心圓特徵,未來向西發展的空間大,應推進制度建設,建設高效的商圈載體,形成圈內流通產業的集聚,增強其商業服務的引力和擴張力。同年,發表題為《從地方政府的區域壁壘走向區域合作的統一市場》的論文,認為區域壁壘的形成與地方政府的經濟人本性存在着本質聯繫,但地方政府共謀的利益又是統一市場形成的基礎。需要建立一種既有制度約束又有利益驅動作用的區域合作機制,以消除區域壁壘,促進統一市場形成。
6、對其他問題的研究。除以上研究外,還研究了市場價格戰中的博弈與福利分析(《消費品市場價格戰及市場楔入博弈》,《統計與信息論壇》2001年第11期)、電子商務的參與者人數與電子商務發展的關係(Gao Juemin: Developing E-Commerce and Enlarging Cyber-Trader's Quantity in China, Selected Proceedings, The First China and U.S. Advanced Workshop in Electronic Commerce 2001,p243-246)等,還分別是《消費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主編之一(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和2003年2月)。另外,還參加國家統計局科研項目《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與結構優化研究》(2001-2003.12,已結項),主持陝西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招標項目《陝西省產業結構的制度因素研究》(2003-200 5,已結項)課題等;主持江蘇省哲社"十五"規劃課題"新發展觀下江蘇省生產服務業結構高級化研究"課題(04ELB006,在研)和江蘇省高校哲社基金指導項目課題"兩個率先"引導下江蘇省產業間服務業的結構高級化(04SJD790017,在研) 。
獲獎情況
⑴論文:《商業的適度規模結構與適度市場壁壘》,2001年獲中國商業經濟學會頒發的"全國商業結構調整"徵文一等獎,收入《中國商業理論前沿Ⅲ》(郭冬樂等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3]
⑵論文:《從地方政府的區域壁壘走向區域合作的統一市場》,2004年9月獲中國商業經濟學會"亞細亞杯"有獎徵文三等獎;[4]
⑶"用信息化改造貿易經濟學科,培養複合型商業人才"獲國家教育部教學成果二等獎和江蘇省教育廳教學成果一等獎;
⑷貿易經濟學課程被國家教育部授予2005年度國家精品課程;[5]
⑸論文:《消費需求結構升級與經濟結構轉換》,《消費經濟》1996年第6期,2001年獲陝西省第6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⑹教材:《消費經濟學導論》(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獲陝西省第7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⑺研究報告:《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方略研究》,2003年獲陝西省教育廳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