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貴的慈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高貴的慈善》是中國當代作家楊絳寫的一篇散文。

作品欣賞

母親在街頭擺了小攤賣茶葉蛋:一個小火爐,鋼精鍋里煮着熱氣騰騰的茶葉蛋,裊裊香味在街頭彌散開來。路過的人們常常被這香味吸引,一元錢一個茶葉蛋,物美價廉,很受青睞。

每天收攤,母親總是將一小袋硬幣倒在桌子上,認真地清理着。不經意地,我發現母親總是從一攤硬幣中清理出幾枚硬幣放在旁邊。我問母親,這幾枚硬幣為什麼不和其他的硬幣放在一起。

那您以後注意了,不要總收到這種遊戲機幣。我早知道是什麼人給的這種幣,不過我從未點破。母親笑道。我一愣,您知道是誰的,為什麼不說呢?

這是一個撿破爛老頭給的。他每天從我攤位前經過,聞着茶葉蛋香,眼裡是飢餓的神色。他猶豫很長時間,才會從口袋裡顫巍巍地掏出硬幣遞過來。我接過硬幣,就知道是遊戲機幣。我看到老人的目光極力躲閃着……他餓了,一枚硬幣,對他來說,需要佝僂着身子走多遠的路,拾多少破爛啊。我不禁被母親慈善之心深深地感動。

一天,一對進城打工的夫妻找到了母親。兩人一見母親,就緊緊地握住母親的手,熱淚盈眶地感激母親對他們孩子的資助。「你看你們說的,我沒有資助啊,我只不過是給孩子付的工錢啊。」

「有一天,我看到孩子在街上散步,心想,這孩子怎麼不去上學啊?一問才知道,這孩子沒錢上學。這怎麼行?這樣在街頭混下去,很可能誤入歧途。於是,我對孩子說,我歲數大了,你幫我把這小車推回家,我給你工錢,你靠自己勞動掙來了學費,就可以上學了。那孩子高興地答應了。從此,每天收工回家,他就幫我把車推回來,我就付給他每天的工錢。孩子是靠自己的雙手掙錢上學啊!」那一刻,那對民工夫妻似乎全明白了。

「如果直接給錢,那孩子容易產生不勞而獲的思想,讓他幫我推車,他有了尊嚴,會更加努力和勤奮。」[1]

作者簡介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員,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劇作家學者。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成為清華大學研究院外國語文研究生。1935年至1938年與丈夫錢鍾書一同留學於英、法等國,回國後歷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劇本有《稱心如意》《弄真成假》、《風絮》;小說有《倒影集》、《洗澡》;論集有《春泥集》、《關於小說》;散文《將飲茶》《幹校六記》;譯作有《1939年以來的英國散文選》、《小癩子》、《吉爾·布拉斯》、《堂·吉訶德》,其中寫於1984年的《老王》被選為初中教材。沉定簡潔是楊絳作品語言特色。看起來平平淡淡,無陰無晴。然而平淡不是貧乏,陰晴隱於其中,經過漂洗的苦心經營的樸素中,有着本色的絢爛華麗。乾淨明晰的語言在楊絳筆下變得有巨大的表現力。[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