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金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高金安

來自湖北楚菜研究院的圖片

高金安,(1917年–1989年),湖北孝感人。因為家境清貧,15歲的高金安就到漢口謀生,挑着擔子沿大街小巷叫賣豆皮。為人忠厚,不善言辭的高金安,做事踏實,吃苦耐勞,而且肯動腦筋,曾在楊洪發豆皮店、美味春豆皮店掌廚,逐漸練出了一手紮實的豆皮製作技術。1989年,因病去世,享年72歲。

1947年,老通成食品店重新開業,擴充店堂,增加品種,小有名氣的高金安被請到老通成掌勺攤豆皮,在豆皮製作的原料和工藝上加以改良和創新,以肉丁、蝦仁、冬菇作餡料,精心創製出皮薄色靚、松嫩爽口、餡心鮮香、油而不膩的「三鮮豆皮」,深受市民喜愛,成為老通成的招牌產品。高金安大師不斷推陳出新,在同一口鍋里同時做出幾種不同風味的豆皮,如年輕人愛吃的老火豆皮、老年人喜吃的嫩火豆皮、不吃蔥的人愛吃的免青豆皮等,並且一步步推出蝦仁豆皮、冬菇豆皮、蟹黃豆皮、全料豆皮等數十種豆皮品種,成為武漢三鎮公認的「豆皮大王」,「老通成豆皮」成為漢口的一張鮮活名片。

高金安大師在豆皮製作技藝上精益求精,認真細化豆皮餡、豆皮漿、豆皮煎制等一整套標準工藝,明確提出豆皮製作質量「三道關」,即磨漿關(漿要磨細,乾濕恰當,隨用隨磨,隨換清水)、火功關(一鍋豆皮中途變換幾次火候,保證豆皮的色、味、香、型,外脆內嫩)、下料關(主配料齊全,原汁原味)。

20世紀50年代中期,老通成食品店更名為「老通成餐館」,高金安製作的「三鮮豆皮」不僅享譽武漢三鎮,還傳入廣州、上海、長沙、烏魯木齊等地。1958年,毛澤東主席兩次親臨老通成餐館品嘗「三鮮豆皮」,並在接見高金安及老通成餐館職工時說:「豆皮是湖北風味,要保持下去。」金日成、西哈努克等多位外國前領導人品嘗過老通成的「三鮮豆皮」,並給予了很高評價[1]

豆皮大王老通城

「老通城」,原名「通城」飲食店,是1929年漢陽人曾厚誠在大智路口開辦的。開張之初,只供應早、中、晚點。1947年,抗戰勝利,曾厚誠從大後方回武漢,在原址復業,大事修飾,擴充店堂,增加經營品種,改招牌為「老通城」食品店,以示其資格老,手面大[2]

曾厚誠聽說名廚高金安製作豆皮手藝出眾,重金聘用,以高師傅的拿手「三鮮豆皮」為突破口,作為本店產品的特色,在三樓高處安裝「豆皮大王」的霓紅燈,招徠顧客,果然大奏奇效。

豆皮原是湖北農村的食品,傳到城市,用糯米、香蔥作餡子,很受食客歡迎。武昌王府口「楊洪發豆皮館」開業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是武漢最早的豆皮館,出售光豆皮,具有油重、外脆、內軟特色,人稱「楊豆皮」。後來發展為什錦豆皮、三鮮豆皮。老通城的三鮮豆皮,是以「楊豆皮」為主要原料並博採眾長而製成的,正如「豆皮大王」高金安所言:「不能說武漢豆皮由我高金安首創,因為在我之前已有不少的同行前輩,我是吸取他們的經驗,並有所改進。」

視頻

「Taste武漢」去年想好的標題「豆皮大王高金安唯一在世傳人」,今年不能用了,老爺子走了留下一間豆皮館!

參考資料

  1. 湖北楚菜研究院. 高金安. 2021-09-16 [2024-03-13]. 
  2. 豆皮大王老通城. [2024-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