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鬼蝠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鬼蝠魟
圖片來自臺灣魚類資料庫


鬼蝠魟 基本資料

學名: Mobula birostris

命名者: (Walbaum, 1792)

中文名: 雙吻前口蝠鱝

科中文名: 鱝科

科號科名: F058 Myliobatidae

最大體長: 910 cmWD

棲息環境: 大洋

棲息深度: 0 - 120公尺

有毒魚類: 否

經濟性: 是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雙吻前口蝠鱝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飛魴仔、鷹魴、鬼蝠魟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東部

英文俗名: Sea devil; Prince Alfreds ray; Skeete; Pacific manta; Devil ray; Atlantic manta; Eagleray; Blanketfish; Devil-ray; Devilfish; Australian devilray; Manta; Great devil fish; Manta ray; Mantaray; Giant devil ray; Giant manta; Giant Atlantic manta

瀕危狀態: DD IUCN 瀕危狀態:數據缺乏(DD) [1]


形態特徵

體盤極寬且角尖,體盤寬為體盤長之2.2-2.4倍。頭前具有一對像喇叭狀的鰭狀肢。眼睛位於側邊,微向腹面傾斜;眼球大,較出水孔寬約2倍;眼間隔很寬,比出水孔後緣之頭鰭前端距離為大,出水口小,橫橢圓型,寬比長約大2倍;鼻間距離等於口寬。尾短如鞭子。皮膚粗糙。嘴裂於頭部的兩鰭狀肢中間,嘴型平坦寬廣,僅下頜具有小型牙齒,牙齒細小,齒帶分布寬廣,幾乎佈滿下頜,縱列約100顆以上,前列牙排列不齊,後面則較整齊緊密。鰓裂很寬,前後距離約相等,第三鰓裂寬比第五鰓裂距離大1.9倍。體背呈橄欖色至黑色,頭側至肩區具有1對上緣與口裂平行而類似襪狀的灰白色大斑;上頜、下頜及口裂周邊一致為暗灰色至黑色;第五鰓孔處,有1對完全沿著鰓裂往下的大型三角形至半月形的黑斑;除此以外,腹面大致呈白色。生活於大洋水表面處,鮮少活動於近海處。


  • 簡單辨別鬼蝠魟


鬼蝠魟
圖片來自環境資訉中心


棲所生態

棲息於暖水性中上層大型魚類。行動敏捷,有時上升於表層,徐游曬日,常翻起胸鰭端部於水面上,或跳躍出水,有時降入底層棲息。好成群游泳,雌雄常偕行;卵胎生。主食浮游甲殼動物,有時會捕食成群的小型魚類。


地理分布

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和溫帶海域。


漁業利用

罕見大型魚種,通常被捕抓鮪魚之流刺網或魚叉捕獲,具食用價值,軟骨及魚皮可加工製品。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已於中華民國105年5月24日公告訂定「鬼蝠魟漁獲管制措施」,並自中華民國105年7月1日開始生效實行鬼蝠魟漁獲通報制度。本魚種於109年6月1日起已列為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2]


鬼蝠魟小知識

1. 鬼蝠魟介紹(manta ray,俗稱魔鬼魚),是世界最大的魚類之一

屬於軟骨魚類的牠身體扁平寬大,最大體長可達 9 公尺、重達 3 公噸,菱形的體盤有如一隻風箏,隨著洋流游動,又像海中的鷹隼。這巨大溫和、令人讚嘆的美麗生物,最常出沒在夏威夷、紐西蘭、澳洲、墨西哥、非洲、日本南部、馬爾地夫、印尼等地,而臺灣東部及墾丁也曾出現。

2. 鬼蝠魟和鯊魚是表親!

四億年前由同一個祖先演化而來,不過如今鬼蝠魟見到大型鯊魚可是會逃得遠遠的,免得被吃,鯊魚是牠的主要掠食者之一。

  • 鬼蝠魟(Manta rays)出沒在印尼峇里島較寒冷的湧昇流,牠們是許多潛水景點的熱門海洋生物明星。


鬼蝠魟
圖片來自Greenpeace

3. 雌性鬼蝠魟每 2 到 3 年間只產一個寶寶

鬼蝠魟壽命可超過 20 歲,但雌魚需要 10 年的時間才會性成熟,孕期長達 6 個月以上,而且平均 2、3 年才生產一胎,繁殖數量實在不多呀!

4. 鬼蝠魟最厲害的絕技:凌空飛躍

可以單獨生活或成群結隊,上百隻鬼蝠魟搧動著三角形胸鰭、拖著一條硬而細長的尾巴,集體凌空飛躍,落下時拍響水面,濺起水花,場面真的很壯觀。有人認為這是繁殖季的調情遊戲,也有人認為這是為了捕食,同時也是母鬼蝠魟在落下的那一刻產子的特殊動作。

  • 珊瑚礁是鬼蝠魟喜愛的環境之一,體型巨大但姿態優雅的牠們成為海中美麗的風景。然而牠們長期遭受濫捕或誤捕,而逐漸成為瀕危物種。


鬼蝠魟
圖片來自Greenpeace

5. 鬼蝠魟有哪些種類呢?

前口蝠鱝屬(Manta spp.,音奮,又稱為鬼蝠魟屬)包含兩個物種,珊瑚礁型的阿氏前口蝠鱝(Manta alfredi, reef manta ray),以及大洋型的雙吻前口蝠鱝(Manta birostris, oceanic manta ray)。

被稱為「魔鬼魚」的不只鬼蝠魟,還有體型更小、外型相似的兄弟姊妹,也就是蝠鱝屬(Mobula spp.,又稱為蝠魟屬) ,例如常出現在臺灣東海岸的日本蝠鱝(Mobula japanica),俗稱日本蝠魟、飛魴仔、鷹魴。從外型來看,鬼蝠魟的鰭狀肢較長、嘴巴位置在前端,而日本蝠鱝的嘴巴位於腹側。

6. 鬼蝠魟有毒嗎?

鬼蝠魟對人類是無害的。常有人把鬼蝠魟和燕魟(Butterfly ray,也稱鳶鱝)搞混,牠們都屬於軟骨魚類,有著寬大扁平的身體,但體型大小是二者最大的不同,燕魟體型嬌小很多,棲息在近海底層,且有較強的攻擊性,以尾巴根部的倒勾狀毒刺保護自己,相對的鬼蝠魟則以體型優勢和速度躲避天敵。

7. 鬼蝠魟吃些什麼?

鬼蝠魟棲息在海洋中上層,世界三大洋的溫帶到熱帶各暖水海域,肉食性,主要攝食浮游動物及小型魚類。嘴寬接近 100 公分,張著大嘴過濾海水中浮游生物、魚卵與磷蝦來吃,偶爾會捕食成群的小魚。

  • 鬼蝠魟主要攝食浮游動物及小型魚類,寬大的嘴可過濾海水中浮游生物、魚卵與磷蝦來吃。


鬼蝠魟
圖片來自Greenpeace

8. 鬼蝠魟比想像中來得居家?

一般認為大洋型鬼蝠魟是如同鯨鯊一般的遠洋濾食者,隨著食物分布到處遷徙。不過有科學家將牠們標記並利用衛星追蹤,發現牠們的活動範圍幾乎不超過 220 平方公里的區域海域,換句話說,比想像中居家,不愛遠行。

9. 澳洲有一隻超罕見的粉紅色鬼蝠魟!

鬼蝠魟的背部是灰黑色,通常腹部呈現白色。但在澳洲大堡礁南側島嶼,一位擅長拍攝海底生物的水下攝影師,曾目睹一隻腹部帶著夢幻粉紅色的鬼蝠魟。

牠寬約 3.35 公尺,是一隻雄性的珊瑚礁型阿氏前口蝠鱝,也是目前全世界發現的唯一一隻粉紅色鬼蝠魟。色素基因突變,使得牠與同類的外觀非常不同。最早在 2015 年被目擊,能見到牠可真是非常幸運![3]


視頻

鬼蝠魟的旋轉早午餐派對 《國家地理》 雜誌

鬼蝠魟後壁湖現蹤!體型比汽車還大 潛水客又驚又喜

有別於先前誤解,鬼蝠魟其實也愛「交朋友」!《國家地理》雜誌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鬼蝠魟,臺灣魚類資料庫
  2. 鬼蝠魟,臺灣魚類資料庫
  3. 鬼蝠魟,Greenpe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