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魏書·元匡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魏書·元匡傳出自於《魏書》,此史由北齊魏收撰,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內容記載了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歷史。124卷,其中本紀12卷,列傳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3卷,實共130卷。[1]

原文

元匡,字建扶,陽平幽王第五子,性耿介,有氣節。廣平王洛侯薨 ,無子,以匡後之。高祖器之,謂曰:「叔父必能儀形社稷,匡輔朕躬。今可改名為匡,以成克終之美。」世宗即位,累遷給事黃門侍郎。茹皓始有寵,百僚憚之。世宗于山陵還,詔匡陪乘,又命皓登車。皓褰裳將上,匡諫止。匡既忤皓,懼為所害。當時壯其忠謇。世宗親政,除肆州刺史,廉慎自修,甚有聲績。遷恆州刺史。時世宗悉委政於高肇,朝廷傾憚,唯匡與肇抗衡,常無降下之色。先自造棺,置於廳事,意欲輿棺詣闕,論肇罪惡,自殺切諫。肇聞而惡之。

御史中尉王顯奏曰:「肇任居端右,百僚是望,言行動靜,必副具瞻。若恃權阿黨,將指鹿化馬,徙日移天,即是魏之趙高,何以宰物?肇若無此,匡既誣毀宰相,訕謗時政,阻惑朝聽,不敬至甚。請以肇、匡並禁尚書,推窮其原,付廷尉定罪。」有司奏匡誣肇,處匡死刑。世宗恕死,降為光祿大夫。又兼宗正卿,出為兗州刺史。匡臨發,帝引見於東堂,勞勉之。肅宗初,入為御史中尉。匡嚴於彈糾,始奏於忠,次彈高聰等免官,靈太后並不許。以違其糾惡之心,又慮匡辭解,欲獎安之,進號安南將軍。匡每有奏請,尚書令、任城王澄時致執奪。匡剛隘內遂不平先所造棺猶在僧寺乃復修事將與澄相攻澄頗知之後將赴省與匡逢遇騶卒相撾朝野駭愕 澄因是奏匡罪狀三十餘條,廷尉處以死刑。詔下特加原宥,削爵除官。後特除平州刺史,徙青州刺史,皆有政聲。遇疾還京。孝昌初,卒,諡曰文貞。後追複本爵,改封濟南王。

譯文

元匡,字建扶,是陽平幽王的第五子,性情耿直,為人有氣節。廣平王元洛侯去世,沒有兒子,皇帝讓元匡作為他的後嗣。高祖很器重他,並對他說:「叔父以後必定能夠成為社稷的表率,輔佐於我。如今您可以改名為匡,以成就你我君臣善始善終的美名。」世宗即位後,多次升遷後官至給事黃門侍郎。茹皓這時正為皇帝寵愛,百官們都害怕他。有一次,皇帝從陵園歸來,詔令元匡作為陪乘,皇帝又讓茹皓上車。茹皓提起衣裳正準備登 車,元匡向皇帝進諫,不要讓茹皓登車。元匡在得罪了茹皓之後,害怕被他陷害,(但)當時人們都讚美他的忠直膽量。世宗親理朝政後,任命元匡為肆州刺史。元匡特別注意自我的修行,很有聲名和政績。又改任恆州刺史。當時,世宗把政事全部委託給高肇處置,朝廷官員都害怕高肇,只有元匡敢於和高肇相抗衡,從不在高肇面前露出低三下四的神色。

他先讓人製作了一具棺材,放在廳堂上,打算要抬着棺材進宮,論奏高肇的罪惡,自殺以勸諫。高肇知道以後很討厭他。御史中尉王顯上奏說:「高肇擔任宰相,百官唯其馬首是瞻,他的言行舉動,必須符合大家的期望。如果高肇憑藉權勢偏袒自己的黨羽,甚至作出指鹿為馬、偷天換日的惡行,他就是我大魏的趙高,憑什麼執掌天下?高肇如果沒有這樣的行為,元匡就是誣告和毀壞宰相的聲譽,誹謗時政,阻礙和干擾皇帝視聽,是對陛下的大不敬。請求將高肇、元匡都囚禁在尚書省,追究事情的根源,然後交給廷尉定罪。」皇帝下詔同意了 奏請。有關方面上奏,說元匡誣告高肇,判處元匡死刑。皇帝赦免了元匡的死刑,降職為光祿大夫,同時兼任宗正卿,出任兗州刺史。

元匡臨出發時,皇帝在東堂召見他,加以安慰和勉勵。肅宗初,元匡入朝任御史中尉。元匡嚴加彈劾,開始奏告於忠,接着又彈劾高聰等,請求罷免他們的官職,靈太后都不聽。由於靈太后未能聽從元匡的建議,又擔心元匡辭官,便打算通過嘉獎來安撫他,於是加封他為安南將軍。元匡每次有所上奏請求時,尚書令、任城王元澄經常加以駁回。元匡性格剛直,心中憤憤不平。他過去所造的棺材,仍然放在佛寺里,於是就重新修整一番,和任城王元澄相互攻擊。元澄也已經知道這件事。後來元澄準備上朝時,遇見了元匡,手下的馬夫們相互毆鬥,朝廷內外,都十分驚訝。任城王元澄於 是上奏元匡的罪狀三十多條,廷尉判處元匡死刑。朝廷下詔,特別予以寬赦,削去爵位,罷免官職。後來特地任命他為平州刺史,又改任青州刺史。因病而回到京城。孝昌初年死去,諡為「文貞」。後來又追贈恢複本來的爵位,改封為濟南王。 [2]

作者簡介

魏收(507年~572年),字伯起,小名佛助,鉅鹿郡下曲陽縣(今河北省晉州市)人 ,南北朝時期北齊大臣,文學家、史學家,北魏驃騎大將軍魏子建之子。 機警敏捷,頗有文采,與溫子升邢邵並稱「北地三才子」。 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受命撰寫北魏歷史,聯合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人,博總斟酌,撰成《魏書》一百三十篇,書成之後,眾口喧嚷,指為「穢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後人輯有《魏特進集》存世。[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