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魏書·封軌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魏書·封軌傳出自於《魏書》,此史由北齊魏收撰,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內容記載了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歷史。124卷,其中本紀12卷,列傳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3卷,實共130卷。[1]

原文

封軌,字廣度,勃海穆縣人。沉謹好學,博通經傳。與光祿大夫武邑孫惠蔚同志友善,惠蔚每推軌曰:「封生之於經義,非但章句可奇,其標明綱格,統括大歸,吾所弗如者多矣。」善自修潔,儀容甚偉。或曰:「學士不事修飾,此賢何獨如此?」軌聞,笑曰:「君子整其衣冠,尊其瞻視,何必蓬頭垢面,然後為賢?」言者慚退。太和中,拜著作佐郎,稍遷尚書儀曹郎中,兼員外散騎常侍。銜命高麗,高麗王雲恃其偏遠,稱疾不親受詔。軌正色詰之,喻以大義,雲乃北面受詔。先是,契丹虜掠邊民六十餘口,又為高麗擁掠東歸。軌具聞其狀,移書征之,雲悉資給遣還。有司奏軌遠使絕域,不辱朝命,權宜曉慰,邊民來蘇,宜加爵賞。

世宗詔曰:「權宜征口,使人常體,但光揚有稱,宜賞一階。」轉考功郎中,除本郡中正。勃海太守崔休入為吏部郎,以兄考事干軌。軌曰:「法者,天下之平,不可以舊君故虧之也。」休嘆其守正。軌在台中,稱為儒雅。奏請遣四門博士明經學者,檢試諸州學生。詔從之。尋除國子博士,加揚武將軍。假通直散騎常侍,慰勞汾州山胡。尋以本官行東郡太守。遷前軍將軍、行夏州事。好立條教,所在有績。轉太子僕射,遷延尉少卿,加征虜將軍。卒,贈右將軍、濟州刺史。初軌深為郭祚所知常謂子景尚曰封軌高綽二人並干國之才必應遠至吾薦此二公/非直為國進賢/亦為汝等將來之津梁也其見重如此。軌既以方直自業,高綽亦以風概立名。尚書令高肇拜司徒,綽送迎往來,軌競不詣。綽顧不見軌,乃遽歸,曰:「吾一生自謂無愆規矩,今日一舉措,不如封生遠矣。」軌以務德慎言,修身之本;奸回讒佞,世之巨害,乃為《務德》《慎言》《遠佞》《防奸》四戒,文多不載。

譯文

封軌,字廣度,渤海縣人。穩重謹慎,喜歡學習,廣泛通曉儒家經典傳文。他同光祿大夫武邑人孫惠蔚志趣相投友善交好,孫惠蔚常常稱讚封軌說:「封生對於經書義理,不但章節句讀分析精妙,而且能明確標示出綱要和格式,概括旨意和要領,我不如他的地方很多啊。」封軌注重儀容的整齊潔淨,姿貌魁偉。有人說:「學士不應注重梳妝打扮,這位賢者為何獨獨這樣呢?」封軌聽到後,笑着說:「君子應當整飾衣服禮帽,重視自己的外貌(形象),為什麼一定要頭髮蓬亂,滿臉污垢,如此才稱為賢者呢?」說話的人聽後羞愧地離開。

太和年間,授予著作佐郎,不久升任尚書儀曹郎中,兼任員外散騎常侍。受命出使高麗,高麗王高雲自恃地處偏遠,聲稱有病不親自接受皇帝詔命。封軌嚴正地責問他,對他曉喻大義,高雲才肯面朝北方接受詔書。這以前,契丹人擄掠魏國邊民六十餘人,這些人又被高麗搶掠帶回東邊。封軌詳盡向朝廷報告此事,並發送公文向高麗王求取,高麗王發給物資全部送回。主管官上奏說封軌出使遠邦,不辱朝廷使命,臨時變通處置,勸說安撫藩國君主,把邊民解救回國,應當予以封賞。世宗下詔說:「封軌隨機應變,責求歸還擄走的邊民,本是使者應做的事情,只是光大國威受到稱讚,應該賞賜升官一級。」

於是調任考功郎中,後來授予本郡中正。渤海太守崔休被調入朝中任吏部郎,為他哥哥政績考核的事向封軌請託。封軌說:「法規,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不可因為舊上司的緣故就違背法律規定。」崔休讚嘆他恪守正道。封軌在台省中,被稱為儒雅之士。封軌上奏請求朝廷派遣四門博士中通曉經學的人,檢驗查看各州學生。皇帝聽從他的意見頒發詔書。不久,被授任國子博士,加封揚武將軍。又代理通直散騎常侍,前往汾州慰勞山胡。不久,以本官兼任東郡太守,又升任前軍將軍、行夏州事。封軌喜歡制定法規教令,任官的地方多有政績。後轉任太子僕射,轉任廷尉少卿,加封征虜將軍。

去世之後,追贈為右將軍、濟州刺史。當初,封軌深受郭祚賞識,郭祚常對他的兒子景尚說:「封軌、高綽二人,都是治理國家的人才,必定會成大器。我舉薦這兩個人,不只是為國進用賢能,也是為你們的將來鋪設橋樑啊。」封軌被看重就像這樣。封軌既以方正剛直自守本分,高綽也以風度氣概樹立名聲。尚書令高肇被授予司徒時,高綽前去拜訪祝賀,封軌竟然沒有到場。高綽環顧不見封軌,就連忙回家,說:「我一生自認為沒有違背規矩,今天這般行為,遠不如封生啊。」封軌認為注重德行謹慎言談是涵養德性的根本,奸惡邪僻讒佞巧語諂媚是世間極大的禍害,於是撰寫《務德》《慎言》《遠佞》《防奸》四戒,這些文字大多沒有記載下來。[2]

作者簡介

魏收(507年~572年),字伯起,小名佛助,鉅鹿郡下曲陽縣(今河北省晉州市)人 ,南北朝時期北齊大臣,文學家、史學家,北魏驃騎大將軍魏子建之子。 機警敏捷,頗有文采,與溫子升邢邵並稱「北地三才子」。 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受命撰寫北魏歷史,聯合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人,博總斟酌,撰成《魏書》一百三十篇,書成之後,眾口喧嚷,指為「穢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後人輯有《魏特進集》存世。[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