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魏書·胡叟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魏書·胡叟傳出自於《魏書》,此史由北齊魏收撰,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內容記載了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歷史。124卷,其中本紀12卷,列傳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3卷,實共130卷。[1]

原文

胡叟,字倫許,安定臨涇人也。世有冠冕,為西夏著姓。叟少聰敏,年十三,辨疑釋理,知名鄉國。其意之所悟,與成人交論,鮮有屈焉。學不師受,友人勸之,叟曰:「先聖之言,精義入神者,其唯《易》乎?猶謂可思而過半。末世腐儒,粗別剛柔之位,寧有探賾①未兆者哉?就道之義,非在今矣。「及披讀群籍,再閱於目,皆誦於口。好屬文,既善為典雅之詞,又工為鄙俗之句。以姚政將衰,遂入長安觀風化,隱匿名行,懼人見知。時京兆韋祖思,少閱典墳,多蔑時輩,知叟至,召而見之。祖思習常,待叟不足,叟聊與敘溫涼,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當與君論天人之際,何遽而反乎?「叟對曰:「論天人者,其亡久矣。與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賦韋杜二族,一宿而成,時年十有八矣。其述前載無違舊美,敘中世有協時事,而末及鄙黷②人皆奇其才,畏其筆。世猶傳誦之,以為笑狎。

叟孤飄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漢中。劉義隆梁秦二州刺史馮翊吉翰,以叟才士,頗相禮接。授叟末佐,不稱其懷。未幾,翰遷益州,叟隨入蜀,多為豪俊所尚。時蜀沙門法成,鳩率僧旅,幾於千人,鑄丈六金像。劉義隆惡其聚眾,將加大辟。叟聞之,即赴丹陽,啟申其美,遂得免焉。復還於蜀。法成感之,遺其珍物,價直千餘匹。叟謂法成曰:「緯蕭何人,能棄明珠?吾為德請,財何為也?」一無所受。

譯文

胡叟,字叫倫許,是安定臨涇人。他的上代有做官之人,(他的姓)是西夏大姓。胡叟小時候很聰明,年近十三歲,辨析疑難解釋事理,在鄉國聞名,他心裡所領悟的(事理),同成年人辯駁,很少有被折服(的時候)。他所學的知識沒有經過名師傳授,友人勸他,胡叟說:「先聖的言論,精義傳神的地方,它只有《易》嗎?(我)還是認為值得思考的地方過半。末世迂腐的讀書人,略微轉變剛柔的地位,哪裡有探索深奧的道理沒有徵兆的呢?接近真理的精義,不一定在今世了。」等到他博覽群書,再次用眼睛精讀,都能在口中背誦出來。(胡叟)喜歡寫文章,既善於寫典雅的詞句,又精通通俗的詞句。因為姚政將衰,於是(他)來到長安觀察風俗民情,不露姓名,隱藏行蹤,害怕別人看見並認出。

當時的京兆尹韋祖思,很少讀典章,蔑視當時的人,知道胡叟到此地,宣召他與他見面。祖思像平常對待一般的讀書人那樣,招待胡叟很輕慢。胡叟略微與祖思說了幾句天氣冷熱的話,就拂衣而出來了。祖思堅決挽留胡叟,說:「正想同你談論天人的時候,為什麼急匆匆地要回去呢?」胡叟回答說:「談論天人的人大概消亡很久了,同你互相了解,何必像這樣誇耀自己啊。」於是不落坐就離開了。到了主人家,為韋、杜二族作賦,一夜就寫完成,當時他年齡十八歲。他的文章記述前人的記載,不違背舊美,敘述中世之事,有調和當時的事,然而不涉及輕賤侮慢之詞。人們都以他的才華為奇,害怕他犀利的文筆。世人還傳誦他的文章,認為(他的文章)純屬玩笑不莊重。

胡叟孤身飄零困頓不得志,沒有做官入仕的路,於是進入漢中。劉義隆時梁、秦二州的刺史馮翊(yì)吉翰,認為胡叟是才士,對他相當地禮待。授予胡叟輔佐之職,不適合(胡叟)的志向。沒有多久,吉翰調往益州做官,胡叟隨他進入蜀地,時常被豪俊所尊崇。當時蜀地的和尚法成,聚集帶領僧兵,(人數)差不多達到千人,鑄造丈六高的金像。劉義隆憎恨法成聚眾,將對他施加殺頭刑罰。胡叟聽到這件事,馬上趕赴丹陽,開口申訴法成的好事,於是法成得以免罪。又返回到蜀地。法成感激胡叟,贈送胡叟珍貴的物品,價值千餘匹綢。胡叟對法成說:「緯蕭是什麼人,能捨棄明珠?我為德行而請命,拿錢財幹什麼?」一點也不接受法成所贈的禮物。 [2]

作者簡介

魏收(507年~572年),字伯起,小名佛助,鉅鹿郡下曲陽縣(今河北省晉州市)人 ,南北朝時期北齊大臣,文學家、史學家,北魏驃騎大將軍魏子建之子。 機警敏捷,頗有文采,與溫子升邢邵並稱「北地三才子」。 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受命撰寫北魏歷史,聯合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人,博總斟酌,撰成《魏書》一百三十篇,書成之後,眾口喧嚷,指為「穢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後人輯有《魏特進集》存世。[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