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魏書·裴佗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魏書·裴佗傳出自於《魏書》,此史由北齊魏收撰,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內容記載了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歷史。124卷,其中本紀12卷,列傳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3卷,實共130卷。[1]

原文

裴佗,字元化,河東聞喜人。其先因晉亂避地涼州。苻堅平河西,東歸桑梓,因居解縣焉。父景,惠州別駕。佗容貌魁偉,隤然有器望。少治《春秋杜氏》、《毛詩》、《周易》,並舉其宗致。舉秀才,以高第除中書博士,轉司徒參軍、司空記室、揚州任城王澄開府倉曹參軍。入為尚書倉部郎中行河東郡事所在有稱績還拜尚書考功郎中河東邑中正世宗親臨朝堂拜員外散騎常侍中正如故。轉司州治中,以風聞為御史所彈,尋會赦免。轉征虜將軍、中散大夫。為趙郡太守,為治有方,威惠甚著,猾吏奸民莫不改肅。所得俸祿,分恤貧窮。轉前將軍、東荊州刺史,郡民戀仰,傾境餞送,至今追思之。

佗出為寧遠將軍、汝南太守。有郡民劉崇之兄弟分析,家貧惟有一牛,爭之不決,訟於郡庭。佗見之,悽然曰:「汝曹當以一牛,故致此競,脫有二牛,各應得一,豈有訟理。」即以家牛一頭踢之。於是郡境之中各相誡約,咸敦敬讓。出為廣平太守。佗招集離散,勸課農桑,民歸之者千戶。遷常山大守。佗開建學校,優顯儒士。吏民歌詠之。尋加平南將軍。蠻酋田盤石、田敬宗等部落萬餘家,恃眾阻險,不賓王命,前後牧守雖屢征討,未能降款。佗至州,單使宣慰,示以禍福。敬宗等聞佗宿德,相率歸附。於是闔境清晏,寇盜寢息,邊民懷之,襁負而至者千餘家。尋加撫軍將軍,又遷中軍將軍。在州數載,以疾乞還。永安二年卒。遺令不聽請贈,不受賻襚。諸子皆遵行之。佗性剛直,不好俗人交遊,其投分者必當時名勝。清白任真,不事家產,宅不過三十步,又無田園。暑不張蓋,寒不衣裘,其貞儉若此。

譯文

裴佗,字元化,河東聞喜人。他的先祖因為躲晉朝動亂避居到涼州。苻堅平定河西,裴佗的先祖向東回到家鄉,於是在解縣安家。父親名景,曾任惠州別駕。裴佗容貌魁偉,儼然很有器識威望。年少時研讀《春秋杜氏》《毛詩》《周易》,全部能把握住它們的要旨。被舉薦為秀才,因成績優異被任為中書博士,轉任司徒參軍、司空記室、揚州任城王元澄開府倉曹參軍。入朝擔任尚書倉部郎中,代理河東郡事務,所到的地方都有良好的政績。回到朝廷,被授予河東邑中正,世宗親自來到朝堂,授予他員外散騎常侍,像原來一樣兼任中正。

後轉任司州治中,因為傳聞被御史彈劾,不久適逢救免。轉任征虜將軍、中散大夫。擔任趙郡太守,為政有方,威信和政績都很卓著,狡猾的官吏、奸惡的小民,無不肅然改正。他領得的俸祿,分發救濟貧窮的百姓。轉任前將軍、東荊州刺史,趙郡人留戀景仰,全境的人出動為他送行,到現在還追憶思念他。裴佗離開京城擔任寧遠將軍、汝南太守。該郡有村民劉崇之兄弟分家,家中貧窮得只有一頭牛,兩人爭執不下,官司打到郡守衙門。裴佗見了,悽愴地說:「你們就因為一頭牛,所以招致這次爭吵,如果有兩頭牛,每人獲得一頭,哪裡會有爭訟的道理!」就把自己家的一頭牛賜予了他們。於是郡境內的人相互告誡約束,都講究禮敬和謙讓。出任廣平太守。裴佗招聚了流離散亡的百姓,勸導督促農桑,民眾回歸的有一千戶。改任常山太守。裴佗興建學校,優待儒士。官民歌頌他。

不久,被加封為平南將軍。蠻族首領田盤石、田敬宗等部落一萬餘家,依恃人多,憑險設守,不服從王命,前後幾任刺史太守雖然多次徵招討伐,都不能使他們歸順向化。裴佗到了荊州後,派遣一個使者前去說服和安撫,把歸順和抗拒的利害關係告訴他們。敬宗等人聽說過裴佗素有美德,率領部民相繼歸降。於是全境之內清靜安定,寇賊偷盜停止了。邊境的百姓感激他,抱幼扶老來歸順的有一千多戶。後來,朝廷加任他為撫軍將軍,又升為中軍將軍。在州里任職幾年,因為生病乞請還家。永安二年死去。留下遺言不讓家人向朝廷請求封贈,不接受別人饋贈的奠儀。幾個兒子都遵照執行。裴佗性格剛烈正直,不喜歡與世俗的人交遊,和他投緣的必定是當時的名流。他清白率真,不置買家業田產,宅院不過三十步見方,又沒有田地園林。熱天不撐傘,冷天不穿皮衣,他就是這樣清廉節儉。[2]

作者簡介

魏收(507年~572年),字伯起,小名佛助,鉅鹿郡下曲陽縣(今河北省晉州市)人 ,南北朝時期北齊大臣,文學家、史學家,北魏驃騎大將軍魏子建之子。 機警敏捷,頗有文采,與溫子升邢邵並稱「北地三才子」。 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受命撰寫北魏歷史,聯合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人,博總斟酌,撰成《魏書》一百三十篇,書成之後,眾口喧嚷,指為「穢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後人輯有《魏特進集》存世。[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