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魏徵的諫官形象是李世民的刻意塑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魏徵與唐太宗

來自網絡的圖片

魏徵的諫官形象是李世民的刻意塑造武德五年(622年),劉黑闥勾結突厥寇犯山東。作為太子洗馬的魏徵向李建成提出建立戰功的意見。他認為,李世民久居疆場,戰功顯赫,而且培植了一批私人勢力。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勢必會危急太子的地位。劉黑闥一群烏合之眾,如果您主動請纓,必定手到擒來,藉此立功,而且還能廣接山東豪傑。李建成採納了魏徵的建議,主動請戰,擒斬劉黑闥,平定山東。[1]

此後,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尖銳化。這期間,魏徵曾多次提醒、建議李建成及早動手,但李建成集團仍舊沒能斗過李世民集團。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事變爆發,李建成、李元吉被殺。魏徵也被逮捕,李世民見到魏徵後,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喝問他:「汝離間我兄弟,何也?」

魏徵回答說:「皇太子若從征言,必無今日之禍。」

其實魏徵說的並非實話。李建成為了保住皇位,想了很多辦法對付李世民。如何對付李世民,魏徵也並沒有提出多麼高明的建議。李建成之敗,更多的是因為他個人能力遠遠不及李世民。

但李世民並沒有處理魏徵,反而重用了他。先任命魏徵為詹事主簿。李世民即位後,魏徵任諫議大夫,後升任尚書左丞。直到貞觀十六年(642),魏徵染病去世,他一直處於朝廷核心位置,可謂顯赫。

李世民為何不殺魏徵?

李世民之所以不殺魏徵,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魏徵雖然任太子洗馬,但並非李建成集團的核心人物。魏徵是個文化人,沒有帶軍打仗的能力,謀略也並不見得有多高明。所以他在李建成集團中一直處於邊緣位置,既不掌握軍隊,也沒有籠絡一批人才,李世民沒有必要殺他。

第二,不殺魏徵是籠絡人心的需要。李世民已經除掉了自己李建成集團,玄武門事變後最迫切的是安定人心。如果大開殺戮之門,那勢必會激起更大的反抗。所以,李建成、李元吉被殺,除了他們的家人及少數核心之外,並沒有株連太多人。唐太宗即位後,魏徵被任命為尚書左臣。魏徵接到的任務就是前往河北安撫李建成、李元吉舊黨,由此可見李世民重用魏徵是有道理的。在去的路上,魏徵正好碰見原太子李建成舊黨李志安、原齊王李元吉護軍李思行被押往京城。魏徵在沒有徵求唐太宗意見的情況下將二人釋放,並仍舊任命官職。他對唐太宗的解釋是:這樣做是讓河北的太子舊屬相信當今皇帝是真的要赦免他們。唐太宗「深以為然」,認同了魏徵的這一做法。

第三,不殺魏徵是治國理政的需要。打天下需要武將,治天下需要文臣。魏徵長期從事文職工作,是個稱職的文臣,李世民治理天下需要他這樣的人。

為何說魏徵的諫官形象是李世民的刻意塑造?

雖然李世民即位時候只有二十八歲,還是個小年青,他又是採取非正常手段上位,如何鞏固統治,讓眾多的人服他,這是個問題。為了消除殺兄奪位帶來的不良影響,他急需重塑自己的形象。他選中了魏徵。魏徵是個讀書人,性格偏執,不阿附權貴,以前又是李建成隊伍里的人。根據他的這種性格特徵和人生經歷,李世民刻意將其樹為典型,任命他為諫議大夫,鼓勵他進諫,鼓勵他提意見,而且積極採納,並且公開承諾對犯言直諫的人絕不打擊報復,從思想上、行動上打消了大臣們進諫的顧慮。這樣一來,明主賢君的形象便躍然而出,從而團結了廣大官員,有效鞏固他的統治。君臣之間的這種良性互動,開創了「貞觀長歌」,也給後人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