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魏晉南北朝服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魏晉南北朝服飾

魏晉南北朝服飾是指三國至南北朝時期的服飾。[1]

魏晉南北朝服飾以褒衣博帶為流行時尚,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魏晉風度。男子袒胸露臂,追求輕鬆、自然、隨意的感覺,女子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盡力展示優雅和飄逸的風姿。

中文名稱 魏晉南北朝服飾

風格 表現出優雅、飄逸的風格

時間 魏晉南北朝時期

特點 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

目錄

概述

服飾之一

服飾之二

服飾之三

服飾之四

服飾風貌

大袖衫

貴婦衣裙

皇帝便服

大夫服制

服飾

官吏便服

婦女髮式

雜裾垂髾

服一

服二

9婦女衫裙

款式之一

款式之二

信使服飾

典型形象

男子

女子

概述

魏晉南北朝時期老莊、佛道思想成為時尚,「魏晉風度」也表現在當時的服飾文化中。寬衣博帶成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飾。男子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輕鬆、自然、隨意的感覺,魏晉的名士們多光身着寬大外衣,或者外衣內着一件

類似今天吊帶衫的奇特內衣,並不穿中衣,此衣式僅見於這一時代;女子服飾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表現出優雅和飄逸的風格。

同時,民族間戰亂頻繁,卻也給了各民族在服飾上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機會,各民族服飾相互融合。

服飾之一

宋代詩人蘇軾的《念奴嬌》中「羽扇綸巾」的綸巾,是幅巾的一種,一般認為以絲帶織成,為三國名將周瑜的服飾裝扮。幅巾束守,即不戴冠帽,只以一塊帛巾束首,始於東漢後期。一直延續到魏晉,仍十分流行。對唐宋時期的男子首

服也有一定影響。魏晉時期冠帽也很有特色。漢代的巾幘依然流行,但與漢代略有不同的是幘後加高,體積逐漸縮小至頂,時稱「平上幘」或叫「小冠」。 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這種冠幘上加以籠巾,即成「籠冠」。籠冠是魏晉南北朝

時期的主要冠飾,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細紗製成,又稱「漆紗籠冠」。另外,帽類有幾種樣式:一種「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紗高屋,或有烏紗長耳」;一種「突騎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帶,蓋索發之遺象

也」,等等。

服飾之二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有兩種形式:一為漢族服式,承襲秦漢遺制;一為少數民族服飾,襲北方習俗。漢族男子的服飾,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代習俗,凡稱為袍的,袖端應當收斂,並裝有祛口。而衫子卻不需施祛,袖

口寬敞。衫由於不受衣祛等部約束,魏晉服裝日趨寬博,成為風俗,並一直影響到南北朝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從傳世繪畫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圖像中,都可以看出這種情況。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裝

還有袍襦,下裳多穿褲裙。

服飾之三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襉裙,裙長曳地,下擺寬鬆,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

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男子服飾主要為胯褶及兩襠等。左圖穿雜裾垂髯服的婦女(山西大同司馬金龍墓出土的北魏漆畫屏風)。右圖為戴小冠、穿裲襠的男子(河北景縣出陶俑)。

魏晉武士鎧甲

由於戰爭頻繁,魏晉時期的武士胄甲,在原來基礎上有很大發展。比較典型的有筒袖鎧、兩襠鎧及明光鎧等。筒袖鎧一般都用魚鱗紋甲片或龜背紋甲片,前後連屬,肩裝筒袖。頭戴兜鍪,頂上多飾有長纓,兩側都有護耳。兩襠鎧服制與兩襠

衫比較接近,材料以金屬為主,也有獸皮製作的。據記載當時武衛服制,有「平巾幘,紫衫,大口褲,金裝兩襠甲」、「平巾幘,絳衫」、「大口褲褶,銀裝兩襠甲」。穿兩襠鎧,除頭戴兜鍪外,身上必穿褲褶,少有例外。明光鎧是一種在

胸背裝有金屬圓護的鎧甲。腰束革帶,下穿大口縛褲。這種鎧甲到了北朝末年,使用更加廣泛,並逐漸取代了兩襠鎧的形制。

服飾之四

服飾風貌

《洛神賦圖》是根據曹植《洛神賦》而作的長幅捲軸畫。洛神為洛水之神。相傳是古帝宓羲氏之女。曹植在賦中藉以表達他失戀後的悲哀、苦悶和彷徨的感情。男子的服裝更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

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大袖衫

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籠冠的形象與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圖象略同,然而時間卻比其他資料要早,可見籠冠並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區流行以後,才逐

漸傳到北方,成為北朝時期的主要冠式之一。

貴婦衣裙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襉裙,裙長曳地,下擺寬鬆,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

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此圖為穿漢化衣裙的貴婦。

皇帝便服

圖中所繪洛神形象,無論從髮式或服裝來看,都是東晉時期流行的裝束。

大夫服制

服飾

戴巾子、穿寬衫的士人(孫位《高逸圖》局部)。《高逸圖》是我國古代人物畫中的傑出作品,它雖然出自唐代畫家孫位之手,但具有濃郁的魏晉風韻。畫面繪四個士人,盤腿列坐於花毯之上,或戴小冠,或裹巾子,通穿寬博衫子。每人身

旁各立一侍者,也穿寬袖衣衫。從畫面的構圖和人物的安排來看,都與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賢」磚印壁畫相同,人物的服裝和形態以及生活器具等都是典型的魏晉南北朝形制。

官吏便服

左圖為戴突騎帽、披小袖衫子的官吏(北朝陶俑)。中圖為戴突騎帽、穿褲褶、袒右臂的男子。右圖為戴突騎帽、穿大袖衫的官吏(河北磁縣北白道出土彩繪陶俑)。 魏晉帽類有幾種樣式:一種「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

裙,或有紗高屋,或有烏紗長耳」;一種「突騎帽」, 「如今胡帽,垂裙覆帶,蓋索發之遺象也」。 魏晉時期一般男子服飾主要為大袖衫、胯褶及兩襠等。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

一時的風尚。圖中官吏外穿的服裝,形似披風,兩邊雖裝有袖子,但無實際用途。從形象資料來看,隋唐時期仍流行這樣的裝束,男女都可以穿着。

婦女髮式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髮式,與前代有所不同。魏晉流行的「蔽髻」,是一種假髻,晉成公《蔽髻銘》曾作過專門敘述,其髻上鑲有金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普通婦女除將本身頭髮挽成各種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過這種假髻

比較隨便,髻上的裝飾也沒有蔽髻那樣複雜,時稱「緩鬢傾髻」。另有不少婦女模仿西域少數民族習俗,將髮髻挽成單環或雙環髻式,高聳發頂。還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時,由於受佛教的影響,婦女多在發頂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豎的環

式,謂之「飛天髻」,先在宮中流行,後在民間普及。在髮髻上再加飾步搖簪、花鈿、釵鑷子、或插以鮮花等。

顧愷之《女史箴圖》,彩色絹本,根據西晉文學家張華《女史箴》一文而繪。全卷共九個部分,這是其中一個部分,畫面為一貴婦席地而坐,一侍女為其理髮梳妝。侍女(站立者)頭梳高髻,上插步搖首飾,髻後垂有一髾。這種髮式早在漢

代就已經出現,魏晉以後,再度流行,成為廣大婦女的主要髮型。在顧愷之的另一幅圖卷《列女圖》里也有描繪。(顧愷之《女史箴圖》局部)。

雜裾垂髾

服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着。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在衣服的下擺部位,加一些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

服二

在服裝上飾以「纖髾」。所謂「纖」,是指一種固定在衣服下擺部位的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所謂「髾」,指的是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由於飄帶拖得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

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

婦女衫裙

款式之一

魏晉時期的婦女服裝,都以寬博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並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着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當時婦女的下裳,除間色裙外,還有其它裙式。

魏晉新疆織紋錦履

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多穿履、靴等,有皮履、絲履、麻履、錦履等。凡娶婦之家先下絲鞋為禮。鞋子的形式有風頭履、聚雲履、五朵履;宋有重台履;梁有分梢履、立風履、笏頭履、五色雲霞履;陳有玉華飛頭履;西晉又有鳩頭履。有的以形

式定名,有的以色飾定名。其中各種履不一定都是婦女所穿,如風頭、立風、五色雲霞、玉華飛頭等屬婦女所穿;重台履是厚底鞋,男女都有之,因為南北朝時男足女足無異樣。 還有加以銹紋的履,例如陸機《織女怨》有「足躡刺繡之履」;梁

時沈約有「錦履並花紋」。另外木屐在當時也為婦女穿着。

款式之二

圖為穿大袖衫、間色條紋裙的貴婦、侍從(敦煌莫高窟壁畫)及大袖衫、間色裙穿戴展示圖(根據敦煌莫高窟供養人壁畫復原繪製)。在敦煌莫高窟甬道的兩側及佛教故事的下方,往往有一行行排列整齊的男女,小的僅有數寸,高的竟達幾尺。

他們中間有權勢顯赫的官吏,也有普通的平民百姓。這些人物,都為修造洞窟出過資金,他們把自己的形象畫在壁上,表示該窟的菩薩佛像都由他們供養,所以被稱為窟主,也被稱為供養人。很多供養人的身旁都附有題記,寫明年代、職銜、排

行及姓氏等等。本圖所繪的服飾,在當時帶有普遍性,河南洛陽等地出土的陶塑婦女,也穿這類服裝。其特點是:對襟、束腰,衣袖寬大,袖口綴有一塊不同顏色的貼袖。下着條紋間色裙。當時婦女的下裳,除穿間色裙外,還有其他裙飾。晉人

東宮舊事》記太子之妃服裝,有絳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名色。可見女裙的製作已很精緻,質料顏色也各不相同。

信使服飾

在甘肅嘉峪關東北的戈壁灘上,發現一處魏晉時期的墓群,其中有六座墓室的墓磚上繪有彩畫,共有六百餘幅。磚畫的內容幾乎都是現實生活的各種場景,包括採桑、耕田、狩獵、畜牧、屯墾、庖廚、宴飲等等,其中描繪勞動者形象的,就有二

百多幅。如農民的袍服、獵戶的氈帽、信使的巾幘、牧民的綁腿、婦女的圍裳等都被刻畫得惟妙惟肖。

典型形象

男子

魏晉以來,社會上盛傳的玄學與道、釋兩教相結合,醞釀出文士的空談之風。他們崇尚虛無,藐視禮法,放浪形骸、任情不羈。在服飾方面,魏晉時期的男子已很少穿傳統的額審議,他們穿寬鬆的衫子,衫領敞開,袒露胸懷。

女子

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的主要髮型為頭梳高髻,上插步搖首飾。髮髻形勢高大,髮飾除一般形勢的簪扠以外,流行一種專供支撐假髮的杈子,承重的意義大於裝飾的意義。

服裝商承襲秦漢的遺俗,有衫、褲、褥、群等形制,後逐漸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緊身的衫褥或者襖,衣衫以對襟、交領為多,領、袖都有緣邊;下着長裙,腰用帛帶系扎。款式多位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

身合體,袖口肥大;群多位折戟裙,裙長曳地,下擺寬鬆,給人以俊俏瀟灑之感;加上豐富的首飾,反映出奢華靡麗之風。南北朝時期的百姓婦女梳丫髻,穿寬袖短衣、長裙、侍女梳環髻、穿對襟衣。


參考資料

  1. 魏晉南北朝服飾,搜狗, 20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