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魔法四萬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一部迷人的魔法史&新奇的全球史,每個對考古、歷史、人類文明感興趣的讀者,都必須認真閱讀;

★一部極具娛樂性的神秘文化寶典,收錄192張精美插圖,19幅詳細地圖,15張歷史表格,滿足你對魔法領域的一切好奇。

入選英國《每日電訊報》年度好書

入圍「洞見趨勢圖書獎」候選名單

入圍「2021年英國筆會赫塞爾-蒂爾特曼歷史獎」決選名單

2021年英國筆會赫塞爾-蒂爾特曼歷史獎」評委盛讚:

「克里斯•戈斯登造出了聖杯,他將魔法、科學、巫術和宗教的不同敘述倒進思想坩堝,熔煉成一部大膽而新穎的思想史。這部巨著具有超越其自身學科的影響力,激發全新的思考。」

《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西蒙•蒙蒂菲奧里傾情推薦:「出色,迷人,前所未有」。

本書作者牛津大學歐洲考古學教授戈斯登為我們講述了一段超過四萬年的魔法故事:從冰河時代到今天不為人知的角落,橫跨世界各洲,從蒙古草原到兩河流域,從古埃及到倫敦、巴黎的宏偉宮殿,我們將遇到祭司、卜者、薩滿、巫師、鍊金術師等各色人物,跟隨他們踏上精彩的旅程。在此過程中,戈斯登向我們揭示出魔法在人類社會中占據着遠超人們想象的重要地位。

魔法、宗教、科學的三重螺旋構建了人類文明,其間隱藏着人與世界關係的不同模式。在宗教中,人類與一或多位主宰世界的神祇建立關係。科學試圖建立一種與世界的遠距離關係,最終使我們能以抽象的術語來觀察和理解世界。魔法則強調我們與其他生物、大地和天空之間有着親緣關係。通過魔法,我們能夠與世界建立深度參與關係,其核心也包含一系列的道德關切。我們需要考察魔法、宗教、科學之間的纏結關係,以便獲得一種新的全球史視野。

名人推薦

◎克里斯•戈斯登以其帶有魔力的筆觸,出色地揭示了魔法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跨越冰河時代至今的歷史,遍及所有人類居住的大陸。他也展示了魔法是一種什麼樣的日常實踐,它如何將死者的世界與生者的世界連接在一起。

——大衛•阿布拉菲亞,《偉大的海:地中海人類史》作者

◎令人印象深刻,必讀之書。戈斯登巧妙地從全球視角介紹了魔法的歷史,使讀者能夠在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文化傳統之間建立起迷人的聯繫。

——維奧萊特•莫勒,《火種:人類文明的最初成果如何在七個城市之間傳承》作者

◎「成為人類即意味着連接。」克里斯•戈斯登展示了魔法如何以值得尊重而不同於宗教或科學的方式探索人類與宇宙之間的關係。這是一部關於魔法在古今多種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的巨著。

——約翰•巴頓,《聖經的歷史:書及其信仰》作者

◎這不僅僅是一部考古學和歷史學著作:當我們目睹極端邪教的發展和後真理時代的煽動性神話時,它對我們自己的時代越來越有意義。

——弗朗西斯•普萊爾,《現代英國的誕生》作者

◎構思精巧而話題廣泛……戈斯登的細緻描述提供了許多關於早期人類社會的有趣觀察。對人類信仰體系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會被深深吸引。

——《出版者周刊》

◎具有啟發性……鑑於目前的氣候危機,並受到量子物理學發現的啟發,戈斯登為回歸大多數魔法傳統中的那種相互聯繫的觀點,進一步提出了令人信服的理由……這是對魔法在人類想象力方面的迷人探索。

——《圖書館雜誌

◎戈斯登像一位站在山頂的智者,充滿智慧地勸告我們,21世紀需要一種「新的魔法」,以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

——《每日郵報

◎博學、平易、包羅萬象……沒有一頁不吸引人……令人讚嘆,趣味無窮的一冊書。

——《蘇格蘭人報

作者簡介

克里斯•戈斯登(Chris Gosden),牛津大學歐洲考古學教授,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大英博物館與藝術基金會受託人,曾任牛津大學皮特•里弗斯博物館策展與演講人,並在英國、巴布亞新幾內亞、土庫曼斯坦和婆羅洲等地開展田野考古工作。其研究領域涉及晚期史前考古、羅馬時代的歐洲文化變遷、藝術與美學等,著作包括《考古學與人類學:關係變遷》《考古學與殖民主義》《走出黑暗:人類史前史探秘》等。

譯者簡介

王予潤,資深幻想文學譯者,曾參與阿瑟•克拉克、羅傑•澤拉茲尼、尼爾•蓋曼等科幻奇幻名家作品的策劃引進,譯作包括喬治•R. R. 馬丁的《熱夜之夢》、尼爾•蓋曼的《高能預警》等。

書評

《魔法四萬年》的作者注意到20世紀魔法活動團體主動將自身置於科學的對立面,但他沒有意識到的是,正是奉行科學意識形態的世俗主義者,總是持續地想要征服他們根本一無所知的領域,由此激起了本就所處邊緣的魔法團體的極大反感。

傲慢是這個時代最為普遍的現象,人的自我將自己封閉在狹窄的區域內,切斷了一切與廣袤世界的關係,在這種條件下,不可能有魔法存在的空間。

世俗主義者缺乏基本的哲學素養,總是將新近學到的概念作為本質,而從不會去思索其發展源流,他們對「科學」一詞的狹隘、靜態認識足以證明其並未逾越ideology的範疇。而教育也從未教授ta們該如何去分析和研究一項主題,因此,任何的閱讀對其來說都僅僅是詞彙的積累,並不能真正提供智識上的助益。

我寫這篇文章,一是為了感謝編輯老師贈與我本書的試讀本,無論如何,我都希望看到更多神秘學領域的學術著作在國內的出版。另一層更重要的原因,我受到許多豆友的來信,認為我在這一領域的寫作對ta們有所幫助——這正是我們如今面臨的處境:當個人的經驗與social ideology產生偏離的時候,我們不具備任何提供指導和解釋的知識,這一種現象並不僅僅存在於神秘學領域。那些擁有宗教經驗和樸素自然情感的年輕人,常常因為在環境之中找不到相關了解自身的途徑,又備受周圍人的傲慢質疑,而產生重大的心理問題,但實際上ta們只是擁有了正常的人類特質而已。

神秘學的研究者應該成為神的帷幕前的守門人,而不需要去當一個布道者,這一行的知識需要相當大的門檻,同樣的話語在伊利亞德所定義的「世俗人」和「宗教人」腦海中甚至會產生截然相反的意義。因此,神秘學者不必效法世俗主義者老路,而只需要等待那些有緣之人走到帷幕的面前,隱秘的大門那時才會真正敞開。

正文部分:

《魔法四萬年》並不是一本簡單的知識性的科普書籍,本文將重點介紹本書在歷史書寫背後隱藏的真正關於魔法的主題——即倫理面向。我們接下來會提到的所有魔法的特質例如「普遍聯繫的世界觀」和對魔法的學術研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理解這一個層面,而這一個層面直接決定了對於魔法本質的真正理解。

作者在本書中暗示了魔法世界觀最重要的特質——普遍聯繫的整體世界,在這種世界觀下,物質就是意識,意識就是物質,任何對於整體性世界的區分都不具備絕對意義。作者在第一章定義了三種魔法的作用方式:超越性的方式、轉化的方式、交易的方式,這三種方式只有在一個普遍聯繫的整體宇宙之中,才能得到實現——占星學建基於宇宙對於人的直接作用,鍊金術則顯示物質形式(或意識層級)之間的直接轉化,祖先崇拜則暗示了此岸世界與彼岸世界並沒有清晰的邊界。

而這樣普遍聯繫的世界觀同樣影響了人類對自身的認識,這正是從概念上,對於魔法和科學世界觀的基本區分,前者將人置於普遍聯繫的宇宙因果網絡之中,而後者則將人全然獨立出來,「在外部以客觀中立的態度來思考宇宙」。但魔法更進一步,「同時提出了我們與這個宇宙的道德關係的問題,而這一點是科學沒有做到的」。這也就能理解為什麼在現代性下的理性時代,精神疾患已經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危機。世俗化世界、庸俗唯物論和機械宇宙觀並不能給個體提供關於生命存在的根本意義,而意義的巨大真空迅速被新近崛起的各類ideology填補,而後者不過是各種形式的飲鴆止渴——個體並不能通過抽象觀念的集和解決自己的生命與存在的根本問題。作者指出了這一問題的嚴肅性:

「假如人類接受機械論宇宙觀,便會生活在疏離和失范的狀態中,宇宙和它的力對人類漠不關心。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有不少人想解決漠不關心的宇宙帶來的心理和情感後果。魔法承諾讓我們與周圍的世界產生豐富的互惠關係,但是有不少人會將這種承諾視作假象、危險或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 作者在第一章中批判了早期人類學家,如著名的弗雷澤爵士和泰勒,他們對於魔法的誤判實際上顯示了一種19世紀西方中心主義的線性時間和科學進步論觀念,因此,「原住民群體被誤判為代表人類歷史的早期階段,而其結果就是將魔法信仰與所謂的早期階段聯繫在一起」。20世紀的比較宗教學者米爾恰·伊利亞德在其著作中同樣對弗雷澤、泰勒的觀念進行了批判:

「作為正統的實證主義者,泰勒或者弗雷澤均認為古代人類充斥着宗教法術的生活只是一堆幼稚的『迷信』而已:源於代代相傳的恐懼或者『原始的』愚昧。然而這樣的價值判斷卻有悖於事實。古代人類實施宗教法術的行為恰恰反映了人面對宇宙,面對自身具有一種存在的意識。弗雷澤或者弗雷澤的追隨者或許從中看到的只是一種『迷信』,但其實裡面暗含着一種形而上學,儘管這一形而上學是通過象徵符號而不是一系列概念得已體現的:形而上學,也就是關於實在的一種嚴密、整體上的構想,而不是一系列被『人面對大自然作出的統一的、最基本的動物性反應』所支配的直覺性舉動。」 這一文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有力地反駁了當今諸多對於魔法的膚淺認識,即將其歸類為原始人類的幼稚想象。伊利亞德指出,原始人的形而上學通過象徵活動進行顯示,與我們如今的基於概念體系的語言活動有着本質不同,這成為我們理解許多魔法活動的鑰匙(例如塔羅牌及其象徵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書寫魔法史的時候,儘管與西方神秘學研究者在對「魔法」概念的理解上能夠達成共識,但作者更多將中心放置於非西方中心的視角,首先去觀察非西方地區的魔法活動的演變軌跡。其次,西方神秘學學者在諸多研究之中已然證實:自埃及、巴比倫、傳統以來,魔法在西方世界(自希臘時代後)可以被視為一種連續的傳統,並擁有諸多不同變種形式。但本書的作者則更多地按照科學、宗教、魔法三者的互動關係去構建魔法的歷史,因此,其書寫形式同時能夠呈現西方化和現代化(全球化)對魔法活動的影響——即殖民時代後的科學的興盛和機械宇宙觀的傳播對於魔法的他者化,使得後者不斷隱沒到邊緣位置,甚至被視作主流社會的反動跡象與反主流文化的實踐(例如60年代美國流行文化中的魔法成分以及新紀元運動)。倫理導向仍然是本書的一條暗含主旨,也是如今西方神秘學研究的一個基本意義,作者提到:

「魔法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並不和諧、和平,這是因為它們與宇宙之間的一體狀態。其中會出現大量暴力、社會崩潰和混亂狀態。就算我們真想回到這樣的社會,我們也顯然回不去。然而,在人類的長期歷史中,魔法構成了一條線索,它的重要性在於允許我們探索與現實之間的密切關係,也能有效地彌補和平衡宗教及科學帶來的疏離感。在這三者之間做出排他性的選擇既沒有必要,也不可取」。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紀的傳統主義者(Traditionalist)顯然懷揣着另一種理想,即回到魔法主導社會的「亘古黃金時代」,傳統主義的觀念一度廣泛地影響了當代世界右翼政治,在此我們不必多談,僅僅只是為了指出魔法與現代社會的複雜關係,以及神秘學學術研究的複雜性,以及提供給讀者關於這一領域更多思考的可能性。

由於筆者的主要研究領域是20世紀神秘學和新宗教,因此本文的第二部分會重點評論書中對於現代魔法的介紹(即第10章),以梳理作者對現代魔法的分析脈絡和理論思考。

第二部分:

對於現代魔法而言,一個重要基礎就是催眠術和靈媒現象在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初期的廣泛流行。精神分析的創始人、維也納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醫生的研究首先基於對於催眠術現象的觀察。在行為主義心理學得到普遍認同以前,心理學的研究一直與靈媒、催眠現象糾纏不清,作者在本書第十章所提及的「維多利亞晚期時代和愛德華時代的人們對靈魂與心靈現象的研究態度是很嚴肅的」正是對這一歷史源流的指涉。

但弗洛伊德對於魔法本質的態度仍然是游移不定的,他顯然沒有他的學生卡爾·榮格博士走得遠,後者仰仗於當時德奧地區豐富的東方研究資料,廣泛吸取了東方(以西藏密宗、印度教、道教)思想和西方神秘學的材料,並構建了一套宏大的本體論心理學,對古代思想進行了闡釋——我們如今看到的基於榮格分析心理學所構建的各種「現代量表和測試」(最典型的是16型人格測試),很大程度上要歸於榮格學派用心理學術語對於神秘學和魔法的「翻譯」。

阿萊斯特·克勞利是另一位影響現代魔法和新宗教的關鍵人物,其組建的新教派泰勒瑪(Thelema),很大程度上強調神聖狂喜(Divine Ecstasy)作為魔法實踐的重要性,這種狂喜有時候需要求助於所謂的「性魔法」,即儀式活動常常與男女性活動有關,這也是克勞利備受質疑的重要原因。作者以外部視角注意到這一點是非常正確的,但是我們同樣要注意到,性魔法這一源自於西藏密宗的儀式活動很大程度上經歷了一些世俗化的過程,其現代版本,即新教派所採用的充滿道德瑕疵的集體儀式,很大程度上完全顛覆了早期儀式的樣貌。這一點我們可以在中世紀的修行者和所謂基督教神秘主義者的文獻中找到線索,即他們的狂喜體驗,並不需要藉助實際的性活動,而更多的是一種轉化,此處不多贅述。

由於專業所限,本書中還有一些基本知識性的錯誤,例如作者指出「(克勞利)對後世的很多魔法組織有着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像黃金黎明會和東方聖殿會那樣等級森嚴的組織」。事實上,克勞利本人正是脫胎於黃金黎明,而非影響了後者。受克勞利影響的新宗教很多,除了這裡提到的東方聖殿會,還有後文提到的,現在流行於歐洲大陸的奉行自然魔法的威卡教(Wicca),其創始人傑拉爾德·加德納(Gerald Gardner)吸收了許多克勞利教派創造的儀式和理論知識。

作者後面羅列了一些新宗教的概念,例如新異教運動(Neopaganism,在文中是異教主義,即Paganism)和混沌魔法,但作者更為重點的是在指出,這些新興靈性運動與現代性之間的張力:

「這些運動中有些共通的元素,包括反對以過於理性的方式對待這個世界、明確的反文化態度、決意推翻或顛覆主流思想和生活方式等」。 這些運動更為顯著的特質在於和東亞神秘主義相互結合,例如引入生命能量和瑜伽、脈輪等印度思想的概念。而這些概念也成為當下西方社會的靈修者們普遍談論的共識(在此我們看到新紀元運動和新宗教運動的真正普遍影響)。

在本文的最後,我們再次回到作者對於本書所設置的那個問題,即「魔法(及其世界觀)對於人類的意義是什麼?」

格爾肖姆·肖勒姆(Gershom Scholem)是20世紀最偉大的神秘學者之一,其經典著作《猶太神秘主義主流》(Major trend in Jewish Mysticism)在近百年來不僅被神秘學的學術研究反覆引用,在實踐魔法團體的理論著作中,也受到了同等重視。中國人民大學何光滬教授在1998年為這本書做中譯本序時,第一段就指出:「我國的宗教學研究,未能做好的事情還有很多。其中顯然有這麼兩件:一件是對猶太教作系統深入的研究,還有一件是對神秘主義作冷靜嚴肅的研究」,其後,他又指出了當代神秘學研究的重要意義:

「真正嚴肅認真地研究神秘主義的學術著作極其少見。學術的凋敝,必然伴隨着社會的低俗;真正宗教認知的落後,也必然伴隨着真正的宗教精神的低落,和低級通俗迷信的泛濫」。 這種關懷與本書的作者的出發點是一致的,在「今日的魔法」一節之中,他開篇即舉出了我們當今所面臨的生態災難問題(並同時列舉了根植於新紀元運動的「蓋亞假說」以作為其回應),因此,當下對於魔法和神秘學的重新認識,便取代了對於魔法概念性的介紹,成為本書的最重要的書寫目的。

我們需要注意,如果對魔法僅僅停留於概念式的積累,則極易將其作為一種娛樂化的知識、飯後茶餘的笑談、三流作家為了掙得稿費的新點子。而並不能認識到其背後所包含的深刻的世界觀和關於人類普遍境遇的深刻認識。這種世界觀如果不能深刻影響現代人類,我們便無力重新審視自身和宇宙的關係,也無力面對真正的嚴峻挑戰。

作者在最後提出了未來魔法的三種可能形式:其一是人類的延伸,即「我們的意識和精神彌散於整個世界」:

「人類是一整套錯綜複雜的聯結結構中的一部分,當我們行動,物質和能量便在這些聯結結構中來回流動。成為人類意味着開放和聯結。延伸意識所強調的是參與物質世界:在參與萬事萬物的過程中,精神便棲息在整個身體之內」。 這個論述實際上指出了魔法活動的本質,即通過人與宇宙的動態關係,來實現人與宇宙的合一——中國古代思想之中的由「技」入「藝」正是這樣一種觀念的體現。即這種藝術並非是針對於藝術品而言,同樣對於工匠而言,在製作藝術品的過程之中,實現了自身向着更高層次意識的轉化,這是對人自身的藝術創造(也就是鍊金術層面所講的心靈轉化)——「當我們製造人造物品(此處應該理解為藝術品),它們也創造了我們」。

其二是感覺生命的網絡,作者在此舉出了植物和動物智能及其網絡關係,實際暗示了人如何感知到自己存在一個有機宇宙之中的真正事實。如今人類學家通過不斷積累材料和經驗,已然認識到,各大洲原住民所擁有的、辨認隱在自然網絡的能力,是現代城市中出生長大的人難以想象的——中國傳統醫學在經驗上對於人體細微感知的洞察,如今被世俗主義者斥責為偽科學的騙局。這些都意味着這樣一種能力在逐漸喪失,逐漸變成不可思議的都市傳說,未來,我們能否重新通過訓練掌握這種感知精微網絡的能力,仍然是值得懷疑的。

最後所涉及到的量子力學的問題,在此不必多說,其複雜性和污名化的過程仍然與20世紀神秘學的世俗化緊密相關,儘管新紀元運動的支持者迫切希望量子物理學能夠快速與神秘學結合,最終導致在公共輿論中聲譽的喪失,但量子神秘主義也絕非世俗主義者想象的那樣,純屬一種娛樂。二者之間複雜的糾纏關係,以及未來的諸多可能性,仍然是目前科學史學術研究值得探索的領域。

最後,再一次,作者提到:

「在幾乎所有意義重大的魔法世界觀中心,我們都能看到一種關懷的倫理……在魔法的宇宙中,人類的存在和認知總是與道德倫理交織在一起。在這樣的世界裡,我們並不是先理解再行動,最後思考我們的行為是否有倫理與關懷的維度,倫理與關懷從一開始就已內置於我們的行為和理解之中。」 後文中提到的諸多關係和可能性,例如平衡生者與死者的關係,調和科學、宗教、魔法的關係,或許對於我們現在這樣的極端世俗化的社會來講,都太過遙遠,當下,這些知識只屬於那些在世俗化社會中不斷叩問自己靈魂的個體,在ta們決心鼓起勇氣走向隱秘道路的時候,這些知識將會為其提供真正指引。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