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魚獵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魚獵龍屬
圖片來自wikipedia

魚獵龍屬名:Ichthyovenator)是棘龍科恐龍的一屬,生活於白堊紀早期的寮國

該屬的唯一種為模式種老撾魚獵龍Ichthyovenator laosensis),ichthys古希臘文意為「魚」,而venator拉丁文意為「獵人」。

正模標本(編號MDS BK10-01 — 15)包括:後段背椎、5節薦椎、前2節尾椎、骨盆的坐骨腸骨、以及肋骨。化石是在2010年發現於寮國沙灣拿吉省的Grès supérieurs組地層,Grès supérieurs組的地質年代可能為阿普第階

魚獵龍與其他棘龍科恐龍的區別在於,牠們的背棘分成兩個區塊,前半段由背椎延長而成,較小的後半段則由薦椎延長而成。化石發現一個小於二平方公尺的挖掘地點[1]

敘述

研究人員列出魚獵龍的數個自衍徵。魚獵龍的背部到臀部,有神經棘構成的背帆。倒數第二節背椎的神經棘,長度約是椎體的4.1倍。第三、第四節薦椎的神經棘末端,外形呈扇狀。從上方看,第一節尾椎的側突呈正弦狀。第一尾椎的前關節突、橫突之間的凹處呈高度落差。腸骨恥骨的比例,比其他獸腳類恐龍還長。

在堅尾龍類裡,魚獵龍有某些相當獨特的特徵。最後一節背椎肋骨,連接至胸骨的凹處。恥骨後緣的閉孔、下方洞孔必沒有完全閉合,成為凹口。坐骨大,側邊有大型洞孔。坐骨主幹的兩側平坦。

不同於其他棘龍科,魚獵龍的背帆可分成兩個段落。第一段背帆分佈於背部,前後長度超過1公尺,倒數第二節(第12節)背椎的神經棘最長,長度為54.6公分。第二段背帆較為低矮,從臀部的薦椎延伸而出,最高處位於第三、第四節薦椎。背椎的神經棘末端較寬,外形呈梯形;而其他棘龍科的神經棘呈長方形。第12節背椎的前方有一個三公分長的狹窄骨突。第13節背椎的神經棘只有部分被保存下來,神經棘的上端、下端都已斷裂。研究人員根據其外形,推測第12節、第13節神經棘的長度相當。

這顯示前段背帆的後緣形狀陡降。第一節薦椎的神經棘長度約21公分,與前方神經棘相比,長度忽然減少許多。第二節背椎的神經棘長度再度增加。第三、第四節薦椎的神經棘長度約48公分,末端寬廣、呈扇形。第五節薦椎的神經棘較短。薦椎間的神經棘並沒有癒合、或是互相接觸。

參考文獻

  1. Ronan Allain, Tiengkham Xaisanavong, Philippe Richir and Bounsou Khentavong. The first definitive Asian spinosaurid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Laos. Naturwissenschaften. 2012,. in press. doi:10.1007/s00114-012-0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