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東大寺

圖片來自uniqueway

魯迦堪布明朝時獲班禪賜封為「班禪堪布」(ban claen mkhan po),駐錫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賽什斯鎮東大寺,為藏傳佛教格魯派活佛系統。

目錄

沿革

明朝大通考取科舉探花黃諫所作《景泰元年敕賜大通寺記》載,第三世魯土司魯賢的弟弟剌斡羅祝思早年出家,成就很高,又恰逢連年發生旱災,魯賢乃在其弟的宅院旁邊修建佛寺作為禪修之所,後來明朝正統七年(1442年)請明朝皇帝欽賜名為「大通寺」(te thung dgong),即連城魯土司衙門旁的妙因寺。《景泰元年敕賜大通寺記》碑原存鷹王殿,現已無存,碑文收藏在魯土司衙門博物館,在大經堂外的牆壁上掛有寫有碑文全文的木牌。[1]


此為魯氏家族的僧人主持其屬寺的開始。明朝末期,「魯家喇嘛」(lu kyav bla ma)喜繞尼瑪(she rab nvi ma)遊歷後藏格魯派班禪學經,因精通大小五明而獲五世班禪器重,被封為「班禪堪布」(ban claen mkhan po)。學成後,喜繞尼瑪回到湟北,於土羊年(乙未,1619年)建「大通大寺」(te thung dgong chen)。《安多政教史》以及蒲文成的《甘青藏傳佛教寺院》天祝藏族自治縣妙因寺節,認為乙未年為1619年。該寺也稱「推桑木達傑林」(thos bsam dar rgyas gling,其中thos bsam意為「聞思」,dai rgyas意為「繁榮、發達、興盛、昌隆」,gling意為「洲」,合起來意為「聞思興盛洲」)。因位於連城妙因寺以東,故名東大寺。魯嘉夏仲(lu kyav zhabs drung,其中zhabs drung意為「尊前、足下、閣下」。此人即魯家喇嘛喜繞尼瑪)及其兄弟魯土司等聘請前世袞卓(kun gr01)出任該寺堪布,制定寺規,此後按格魯派的做法開始活佛轉世,魯土司家族屬寺大多以宗親子弟任寺主或堪布。由此可推斷,經第一世「班禪堪布」喜繞尼瑪的推動,魯土司家族屬寺開始改信格魯派,並且波及連城地區。

喜繞尼瑪即為第一世班禪堪布,又稱魯迦堪布。此後,該轉世系統連續傳至第八世。第八世魯迦堪布1957年坐床,1958年圓寂。此後魯迦堪布長期空缺。直到1992年,才又經政府批准,由第六世嘉木樣活佛認定了魯迦堪布的轉世靈童,並坐床成為第九世魯迦堪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