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鰕虎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鰕虎魚
xia hu yu

中文學名:鰕虎魚

門:脊索動物門

綱:輻鰭魚綱

目:鱸形目

科:鰕虎魚科

屬:櫛鰕虎魚屬

鰕虎魚(Ctenogobiusgiurinus)屬鱸形目,鰕虎魚科,鰕虎魚亞科,櫛鰕虎魚屬。遍布全世界,尤以熱帶為多,主要為海魚。體長,前部略呈圓柱形,後部側扁。體長約10餘厘米;頭部大而長,頭高稍低於體高。吻長,前端鈍圓,正中有一隆突。性情溫和,喜生活於清澈流動而底質為砂、礫石的水環境中。在水族箱中常在砂上或玻璃面上爬游,有時可以利用吸盤吸附於玻璃或石塊上靜止不動,極有趣。鰕虎魚的食物主要為水生昆蟲。[1]

簡介

鰕虎魚(Ctenogobiusgiurinus)屬鱸形目,鰕虎魚科,鰕虎魚亞科,櫛鰕虎魚屬。俗稱:廬山石魚(江西九江縣)、春魚(湖北陽新縣)、麥魚(安徽東至縣)、琴魚(安徽涇縣),古稱:沙鰮。英文名:Barcheekgoby。體細長,前部渾圓,後部側扁,頭平扁。吻長,口闊而大,唇厚,上下頜具數排絨毛狀細齒。前鰓蓋上的肌肉發達。頭部被鱗,胸、腹部裸露無鱗。兩個背鰭不相連接,前背鰭為硬刺組成,後背鰭全是軟鰭條。腹鰭在胸部合併成吸盤狀。幼魚體色微白,長至3厘米左右,開始出現色素。成魚體色暗灰,有4條黑色分叉的寬斑帶橫跨背部,在側面擴散成不規則的黑色小點。

鰕虎魚是除外洋以外而分布在全世界各水域中的魚類,通常分布於多礁或泥灘地帶的淺海區,也有生活在內陸的淤泥中。多數種類的鰕虎魚在其腹部有一對腹鰭,癒合起來會成為吸盤狀,藉此可以附着在岩石上面,而避免被水沖走。鰕虎魚以其形狀獨特、善跳躍而為人們所喜愛,它的個體較小,體長僅40-80毫米。它有一個闊而大的口,一雙大眼睛,背上有兩個發達的背鰭,腹面的腹鰭前移到胸部,並左右癒合成吸盤。身體體色較暗,上有多條橫跨背部的黑色斑紋,並散布着許多黑色小斑點,體色極為美麗,樣子頗可愛。

鰕虎魚性情溫和,喜生活於清澈流動而底質為砂、礫石的水環境中。在水族箱中常在砂上或玻璃面上爬游,有時可以利用吸盤吸附於玻璃或石塊上靜止不動,極有趣。鰕虎魚的食物主要為水生昆蟲。飼養適宜水溫為18-26℃。一年即可達性成熟,繁殖期為4-5月,人工繁殖較困難。


形態特徵

鰕虎魚體長,前部略呈圓柱形,後部側扁。體長約10餘厘米;頭部大而長,頭高稍低於體高。吻長,前端鈍圓,正中有一隆突。眼中等大,呈背側位。眼間隔窄,稍凹。口大,略成斜形。下頜稍短,上頜後端終止於眼前緣的下方或稍後。唇厚。舌寬,前端呈截形。齒尖銳,呈錐形,上、下頜均排列成狹帶狀。鰓孔略向前下方延伸至胸鰭基底下方;峽部頗寬。鰓耙短,甚粗。體大部分被櫛鱗,項及胸部被小圓鱗,頭部除後頭、頰上部及鰓蓋上部被小圓鱗外,其他部分均無鱗。體側鱗縱列鱗46~50,橫列鱗約17。背鰭2,Ⅷ,14;第1背鰭較低,鰭棘細弱,平放時,不達第2背鰭起點。第2背鰭較高,平放時,後部鰭條常可達尾鰭基部的副鰭條。臀鰭12~13,起於第2背鰭第4鰭條的下方,約與第1背鰭等高。胸鰭尖圓19~21,約與腹鰭等長。腹鰭Ⅰ15。尾鰭後緣呈尖圓形。體上部灰褐色,下部較淡。體側有不明顯的暗斑5~6個。吻部色較深,頰部有暗色條紋。背鰭有排列成3~5斜縱行的暗色斑點;尾鰭有波狀橫紋7~10條。棲於沿海及河流中。多居於水的下層。以小蝦、小魚等為食。分布我國沿海各地,以南部尤多。

視頻

7天造景 日本瓢鰭鰕虎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