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魚類學是海洋地質學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是民族靈魂的紐帶,在異國他鄉謀生,漢字[1]便是一種寄託,哪怕是一塊牌匾、一紙小條,上面的方塊字會像磁鐵般地吸引着你,讓你感受到來自祖國的親切。因為那中國人的情思已經濃縮為那最簡單的橫豎撇捺[2]。
名詞解釋
研究魚類的分類、形態、生理、生態、系統發育和地理分布等的學科。關於魚類的地理分布、洄游習性、年齡生長和食性、病害防治、人工孵化等方面的研究,對漁業生產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中國魚類學的專業教學始於上世紀50年代初。上海海洋大學的王以康教授於1950年首先在該校的水產養殖科中開設魚類學教學。後來,在1952年新增設的水生生物專業和1956年新增設的魚類學與資源專業中,魚類學都作為主要課程。在我校的水產養殖、動物科學、水族科學與技術、生物科學、漁業資源和環境生態等本科專業中,魚類學是重要的專業基礎必修課。
在教材建設方面,上海海洋大學教師在1958年編著或編譯的《魚類學講義》、《魚類分類學》和《分門魚類學》是我國最早出版的3本魚類學專業教材。後來,又陸續主編了8本魚類學水產高校全國通編教材,並編著了《白鰱的系統解剖》、《魚類分類學》等20部與專業教學密切相關的專著或辭書。其中,《魚類比較解剖》在1992年被評為「第二屆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全國優秀獎」,《魚類生態學》獲1997年上海市高校優秀教材二等獎,為推進我國魚類學的專業教學起了積極作用。
在努力推進專業教學的同時,上海海洋大學教師也積極開展魚類學研究。先後出版了《東海魚類志》、《南海諸島海域魚類志》、《福建魚類志》、《中國動物志》(圓口綱、軟骨魚綱)、《中國動物志》(硬骨魚綱魨形目、海蛾魚目、鮟鱇目)等專著20餘部,其中,「中國軟骨魚類側線管系統以及羅倫瓮和羅倫管系統的研究」獲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南海諸島海域魚類志》等7項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在魚類的物種多樣性調查與資源評價、形態多樣性與類群系統演化等多個領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從何而來?每個漢字,都是倉頡造出來的嗎?,搜狐,2022-10-01
- ↑ 書寫橫豎撇捺,展示漢字之美,搜狐,202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