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魚龍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魚龍目(學名Ichthyosauria)是一種外形類似魚類和海豚的大型海生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於約2.50億年前,比恐龍稍微早一點(2.3億年前),約9000萬年前消失,比恐龍滅絕早約2500萬年[1]三疊紀中期,一群陸棲爬行動物逐漸回到海洋生活,演化為魚龍類,這個過程類似今天海豚和鯨魚的演化過程[2],但魚龍類的直系祖先至今沒確定。在侏羅紀,它們分布尤其廣泛、繁盛;在白堊紀,它們被蛇頸龍類取代,蛇頸龍目是白堊紀時期的海生頂級掠食動物,白堊紀末滅絕 。

形體特徵

魚龍,也可稱為「魚一樣的蜥蜴」,屬於完全適應海洋生活的爬行動物。魚龍類的身長多在2至4米之間,一些種的體型較小,而某些種的體長可超過4米。它們的頭部像海豚[3],擁有長口鼻部,口鼻部布滿牙齒。如同今日的鮪魚,魚龍類的體型適於快速游泳;而某些魚龍類則適合潛至深海,類似現代魚。科學家估計魚龍的游速可以達到每小時40公里。

發現史

已知魚龍類最早的描述[4],是1699年在威爾士發現的化石殘片。

在1708年,發表過兩次最早的魚龍類脊椎化石,當時被懷疑為大洪水的遺蹟。在1811年,瑪麗·安寧(Mary Anning)在今天被稱為侏羅紀海岸的萊姆里吉斯,發現了第一具完整的魚龍類化石。此後她相繼發現了三個不同的種。

在1905年,加利福尼亞大學爬行動物挖掘團隊內華達州發現了25具化石,內華達州在三疊紀是淺海。一些這些化石今天陳列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考古博物館中。其它化石今天依然埋在石床中,可以在奈伊縣的州立柏林魚龍公園裡參觀這些化石。在1977年,內華達州將三疊紀的魚龍類秀尼魚龍(Shonisaurus)定為州化石。內華達州是唯一發現完整的、17米長的沙尼魚龍化石的州。在1992年,任職於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加拿大魚龍類學家伊麗莎白·尼科爾斯(Elizabeth Nicholls),發現了至今為止最大的魚龍類化石,長23米[5]

視頻

魚龍目 相關視頻

魚龍的發現與一位女性化石收藏家有關
史前海怪:深藏無數化石的自然史博物館,竟然擁有一頭超可怕的魚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