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魯家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陸家鎮是江蘇省崑山市轄鎮,位於崑山市東南部,總面積35.46平方公里。2017年,陸家鎮常住人口96271人。轄9個社區、8個行政村。

陸家鎮是典型的江南水鄉,經濟結構長期以農業為主,主產水稻、三麥和油菜。改革開放以來,陸家鎮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先導區,大批外資企業在境內落戶,工業快速崛起,形成了電子、輕工、機械、化工四大支柱產業。2014年,陸家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8.2503億元,財政收入13.0854億元,三次產業比為0.37:61.44:38.20,人均可支配收入35068元。在全國百強鎮中排名第98位。

陸家鎮城鎮建設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已形成了功能健全的現代化小城鎮格局。312國道、滬寧高速公路、京滬鐵路、京滬高鐵、滬寧城際鐵路穿鎮而過,吳淞江、青陽港、夏駕河縱橫全境。陸家鎮先後獲得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家衛生鎮 、江蘇省特色文化之鄉 等榮譽稱號。2018年10月9日,陸家鎮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前100名。[1]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今陸家地屬婁邑。

秦代,為婁縣屬地。

新莽始建國年間(公元9-13年),婁縣改稱婁治。

東漢建武十一年(35年)婁治復名婁縣,陸家為其屬地。至南齊,隸屬不變。

梁天監六年(507年),分婁縣置信義縣,陸家地屬信義。大同初年(535-536年)分信義縣置崑山縣,地屬崑山。

隋開皇九年(589年),撤崑山縣。開皇十八年(598年),復置崑山縣,地屬崑山。

南宋淳佑十二年(1252年),地屬崑山縣武元鄉永安鄉,沿至清末。

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崑山縣置新陽縣,武元鄉、永安鄉分屬新陽縣和崑山縣。宣統二年(1910年),建菉葭浜鄉,分屬昆、新兩縣。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崑山、新陽兩縣合併,仍名崑山縣,菉葭浜鄉直屬崑山縣。

民國十八年(1929年),縣下設區,菉葭浜鄉屬崑山縣第三區。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6月,菉葭浜鄉改稱菉葭浜鎮,屬崑山縣第三區(亦稱自治實驗區)。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月,菉葭浜鎮改稱菉葭鎮,屬崑山縣第七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復稱菉葭浜鎮,屬崑山縣第三區;同年12月,第三區改稱菉葭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2月,撤銷菉葭區,西古鄉併入菉葭浜鎮,菉葭浜鎮為縣直屬鎮;同年9月,菉葭浜鎮改為菉葭鄉,直屬崑山縣。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初,縣下設督導區,菉葭鄉屬崑山縣第三督導區;5月13日,菉葭解放;7月,建立人民政權,菉葭鄉屬蓬閬區;11月,設菉葭區,菉葭鄉屬菉葭區。

1950年1月,改劃鄉、鎮,分建菉葭鄉、菉葭鎮,均屬菉葭區。

1956年3月,合併區鄉,菉葭鎮、菉葭鄉仍屬菉葭區(蓬閬區併入);同年8月至12月,撤區並鄉,分建菉葭鎮、菉葭鄉,均直屬崑山縣。

1958年4月,菉葭鎮併入菉葭鄉;同年9月,實行政社合一,菉葭鄉改建為菉葭人民公社,屬崑山縣。

1966年4月,"菉葭"更名為"陸家"。

1983年6月,政社分設,改陸家人民公社為陸家鄉,屬崑山縣。

1986年12月,實行鎮管村體制,陸家鄉改建為陸家鎮,直屬崑山縣迄今。

1989年9月,撤銷崑山縣,設立縣級崑山市,陸家鎮屬崑山市。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明弘治十年(1497年),武元鄉轄第九、第十保,計27村:陶仁、盧家、朱巷、於家、東王、沙葛、景巷、徐里、車塘、何莊、道印、朱張、東張、姚巷、許家、董村、奚村、王家、韓涇、孔巷、徐家、杜巷、羅巷、許張、夏駕、強巷、鮑巷。永安鄉轄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保,計29村:潘巷、木瓜、西張、陳巷、姚陸、梅叚、吳郟巷、韓涇、嚴巷、祁巷、於巷、顧墓、景巷、陶巷、徐莊、南戴、曹村、沈巷、唐巷、唐家湖、周巷、黃巷、顧巷、東馮、毛巷、衛巷、新村、韓村、三徐。

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崑山地置新陽縣,菉葭分屬蘇州府新陽縣和崑山縣。新陽縣境東南至車塘與崑山縣分界18里,鎮中木瓜河以南為永安鄉,屬崑山縣;木瓜河以北為武元鄉,屬新陽縣。

宣統二年(1910年),菉葭浜鄉轄6區、21圖:巨區十五、十六圖,闕區二、三、四、五圖,果區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圖,夜區一、二圖,光區九圖,珍區八、十、十一、十三圖。

民國十八年(1929年),第三區轄安亭、菉葭浜、徐公橋、花家橋、天福5鎮及六泉、橫槽、虬濱、逢善、馬澤、三浦、厚澤、新安、郭澤、瓦浦、澄涇、泗橋、太平、吳涇、鶴塘、金城、滬瀆、望仙、和莊、清風、陳元、嚴巷、仁節、三江、聚華、集善、雞鳴、三閭、相讓、孔巷、富村、西古、淞波、明元、陶仁、宋陳、文簡37鄉。區公所設於菉葭浜鎮。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月,崑山調整區劃,第三區(自治實驗區)轄菉葭浜、安亭、花家橋、天福4鎮及徐公橋、泗橋、金城、西古4鄉,計245閭1202鄰,區公所駐菉葭浜鎮;11月,推行保甲制,第三區共編55保621甲。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底,原第三區改為第七區,轄菉葭、花橋、金城、泗橋、西古5鄉鎮,計39保409甲。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第七、九區合為第三區,轄菉葭浜、天福庵、花家橋、安亭4鎮及金城、西古、泗橋、徐公橋4鄉,計59保636甲,區公所仍設菉葭浜鎮;12月,第三區改稱菉葭區,區公所改稱區署。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月,區署復稱區公所;2月,撤銷菉葭區,西古鄉併入菉葭浜鎮,菉葭浜鎮為縣直屬鎮;12月,菉葭浜鎮改稱菉葭鄉,為縣屬鄉,鄉公所設於菉葭浜鎮。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7月,廢保、甲,建立區、鄉人民政權,菉葭、夏溪、蓬閬、花溪、安亭、茜步6鄉屬蓬閬區;11月設立菉葭區,轄菉葭、安亭、花溪3鄉。

1950年1月,菉葭區轄菉葭鎮和菉葭、雞鳴、孔巷、泗橋、花溪、金城、公橋、天福、新安、陶仁11鄉(鎮),計131個行政村。

1954年,菉葭區轄菉葭鎮及菉葭、新安、公橋、雞鳴、天福、花溪、金城、石浦、陶仁、泗橋孔巷、沙葛、白楊14鄉(鎮),計150個行政村。

1956年3月,原蓬閬區併入菉葭區,菉葭區轄菉葭鎮及花溪、公橋、菉溪、白楊、蓬閬、兵希、夏橋8鄉(鎮)。同年撤區並鄉,設菉葭鎮、菉葭鄉,均直屬縣。

1958年4月,菉葭鎮併入菉葭鄉;9月,撤菉葭鄉,成立菉葭人民公社(下稱公社),下設1個鎮、9個大隊、6個專業隊、69個生產隊。

1959年6月,公社下設27個農業大隊(紅星、紅旗、菉葭、新豐、星生、河莊、泗橋、裕利、新華、星光、河浦、夏橋、新民、車塘、新建、新春、群雲、黃巷、北張、新成、友誼、孔巷、枉涇、中棣、里巷、新安、合心)和1個漁業大隊、1個副業大隊。

1962年,調整人民公社規模,菉葭公社計有27個農業大隊、1個漁、副業大隊。

1965年,枉涇、中棣、里巷3個大隊合併為合豐大隊。

1966年4月,菉葭公社更名為陸家公社後,計有25個農業生產大隊、1個漁業大隊。

1983年,26個大隊改建為26個行政村,計300個生產隊。26個行政村分別是:陳巷(紅星)、南圩(紅旗)、陸家、神童涇(新豐)、邵村(星生)、河莊、泗橋、裕利、王家厙(新華)、鄒家角(星光)、河浦、夏橋、群英、黃巷、北張、新成、長浜(友誼)、孔巷、車塘、石頭灣(新民)、白陽(新建)、新春、合豐、新安、西巷(合心)、漁業。陸家鎮轄26個行政村,1個社區。

1984年,生產隊改建為村民小組。

1988年,陸家鎮轄26個行政村,300個村民小組。

1992年8月,西巷行政村13個村民小組(包含王家村、西巷、姚步漊、黃家角、朱家、蘇家灣、水堤塘、俞皋、西皋9個自然村)劃入崑山開發區託管。

1994年5月,新設立龍王社區和夏橋社區。

1997年2月,新設立菉溪社區、育才社區、合豐開發區社區。

2000年10月,漁業村併入陸家村,邵村村併入神童涇村,河浦村併入夏橋村,群英村併入孔巷村,長浜村併入北張村,新安村併入合豐村。

2001年6月,新春村的第1、2、3、6、7、8村民小組,合豐村的第1、2、3、16村民小組,北張村的第1、2、3、4、5、7、8、9、10、11、12、13村民小組劃入孔巷村,並將孔巷村的第19、20、21、22村民小組劃入北張村後,組建孔巷中心村。同年8月,南圩村併入陳巷村,河莊村併入夏橋村,裕利村併入泗橋村,王家厙村併入鄒家角村,黃巷村併入新成村,石頭灣村、新春村併入車塘村,白陽村併入合豐村;孔巷中心村劃歸崑山開發區託管。

2002年5月,原陸家、龍王、夏橋、菉溪、育才、合豐開發區6個社區調整為陸家、龍王、夏橋、育才、合豐5個社區。7月,新成村第3、4、5、9、10村民小組和北張村第1、3村民小組春江路以東部分土地劃入神童涇村;車塘村第1村民小組春江路以西、新南東路以南部分土地劃入北張村。調整後,新成、北張2個行政村劃歸崑山開發區託管。

2005年12月,新設立邵村社區。至此,陸家鎮轄6個社區(陸家社區、龍王社區、邵村社區、育才社區、夏橋社區、合豐社區,其中夏橋社區、合豐社區分別由所在的夏橋村、合豐村託管),67個居民小組;8個行政村(陳巷村、陸家村、神童涇村、泗橋村、鄒家角村、夏橋村、車塘村、合豐村),213個村民小組,共有104個自然村。 2013年,陸家鎮仍轄6個社區,8個行政村。

區劃詳情

截至2014年,陸家鎮轄9個社區,8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陸家鎮崑山市域東南部,東與花橋鎮交界,南與花橋鎮、千燈鎮接壤,西與玉山鎮隔吳淞江、青陽港相望,北沿滬寧鐵路、昆安公路與玉山鎮毗鄰。鎮域地跨東經120°48′02″-121°09′04″,北緯31°06′34″-31°32′36″,東西最大距離10.8公里,南北最大距離6.8公里,總面積35.98平方公里,版圖略呈"雛雞"形。鎮人民政府駐菉溪路22號,距崑山市區中心12公里,距蘇州市區45公里,距上海市中心50公里。

地質地貌

陸家鎮鎮地處長江三角洲東部低洼平原,屬崑山市中部半高田地區。古時,境內屬華東陸台範圍江南古陸地帶,受黃浦江回潮影響,泥沙逐漸沉積,成土母質為河湖相沉積,局部地區兼有江海沉積。境內60-133米深度之內均為第四紀疏鬆堆積物所覆蓋,成陸年代約在距今4200-6000年之間。陸家鎮屬昆東青陽港半高平田土區,全境地勢平坦,自然坡度較小,略呈東高西低,地貌分異不大。地面平均高程3.6米(基準面為吳淞零點,下同),最高高程為5.3米,最低高程為1.6米;耕地高程在3.2米以上的面積占94.38%,3.2米以下的占5.62%。

氣候

陸家鎮屬北亞熱帶南部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全年晴、雨、陰天幾乎各占三分之一。降水集中於4、5、6、9月,分春雨、梅雨、秋雨三個時段。冬季風以西北、偏北風為主,夏季多東南、偏南風,平均每年2-3次受到颱風或熱帶風暴影響。20世紀90年代後,因氣候變暖,境內霜、雪量逐漸減少。災害性天氣有颱風、暴雨、乾旱、冰雹、霜凍等。

水文

陸家鎮屬太湖流域水網平原區,河道縱橫,或流入黃浦江,或注入長江。截至2006年末,陸家鎮境內的紅星、陸家、星光、合豐四個圩區內外共有104條河道,總長度127.98公里,水面面積4705.91畝;有潭、漊、浜65條(個),總長度19.37公里,水面面積450.37畝。

104條河道中,圩外有7條河道,總長度23.4公里,水面面積1565.04畝,其中吳淞江、青陽港為蘇州市級河道,夏駕河為崑山市級河道,其餘為鎮級河道。市級河道中,吳淞江屬淀泖水系,青陽港、夏駕河屬陽澄水系。

圩內有河道97條,總長度104.58公里,水面面積3140.87畝。其中南北流向38條,總長39.24公里;東西流向59條,總長65.34公里。在河道等級方面,有鎮級河道5條,總長13.55公里;村級中心河道14條,總長24.1公里;生產河道78條,總長66.93公里。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農田基本建設、水利建設和城鄉一體化規劃建設的需要,對潭、漊、浜和廢河道進行填埋。截至2006年底,全鎮已填廢河道88條(段),總長度60.4公里;填廢潭、漊、浜101條(個),總長度22.46公里。星光、合豐兩個圩區填廢河道(漊、浜)最多,占填廢總長度的92.7%。

土壤

陸家鎮境內土壤的成土母質為河湖相沉積,局部地段為江海沉積物,質地較輕,粉沙含量較高,滲水性能較強,保肥性能較差,全境共有2個土類(水稻土、潮土),4個亞類(瀦育型水稻土、脫潛型水稻土、潛育型水稻土、灰潮土),6個土屬(黃泥土、烏山土、黃鬆土、僵土、園田灰潮土、堆疊灰潮土)和9個土種(黃泥土、粉沙心黃泥土、粉沙底黃泥土、烏泥底黃泥土、烏山土、黃鬆土、僵土、旱地黃土、堆疊土)。2個土類中,水稻土類占91.55%,潮土土類占8.45%。水稻土中以黃泥土分布最為廣泛,黃泥土土屬50058.41畝,占土地總面積的90.75%;黃泥土土種47185.5畝,占土地總面積的85.55%,各村均有分布。土壤組合以黃泥土、粉沙心黃泥土、粉沙底黃泥土為主,局部鑲嵌有烏泥底黃泥土、烏山土、堆疊土等土壤類型。

境內土壤因水旱輪作,施肥和耕作水平較高,乾濕交替明顯,微生物活動較強,養分儲量比較豐富。但長期以來用養失調,土壤肥力有所下降,部分出現次生潛育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陸家鎮興修水利,科學耕作,增施有機肥料和磷、鉀肥料,實施秸稈還田,土壤肥力普遍提高。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06年末,陸家鎮有耕地20529.46畝,景觀綠地林帶3484.62畝,住宅、廠礦、商業、行政用地18021.37畝,交通運輸用地3344畝,水面4705.91畝,其他用地3314.64畝。 截至2010年,陸家鎮土地總量75132.15畝,其中農用地28287畝,建設用地41679.15畝,水域及未利用地5166畝。

人口民族

戶籍人口

2014年,陸家鎮總戶數12769戶,戶籍人口34625人,其中男性16863人,女性17762人;年平均人口數34215人。全年出生425人,出生率12.42‰;死亡236人,死亡率6.9‰;自然增長189人,自然增長率5.52‰。遷入742人,遷出45人。

外來人口

20世紀90年代以來,外來人口成規模進入陸家境內。1990年全鎮外來流動人口282人,2000年增加到17173人。2006年末,陸家鎮有外來暫住人口48740人,登記在冊外來人口為70939人;登記在冊的外來人口中,男性占58%,女性占42%;打工者占90.7%,投資經營者占7.6%,種養殖者占1.7%;主要居住在神童涇、夏橋、車塘、合豐4個村,其中合豐村最多,占外來人口總數的34.4%。 截至2014年末,陸家鎮外來暫住人口為49320人。

民族

陸家鎮為漢族聚居區,少數民族人口很少,多為改革開放後遷入。1982年,境內有少數民族2個,少數民族人口5人;1990年有少數民族5個,共27人;2000年有少數民族11個,人口147人。截至2006年,全鎮戶籍人口中有少數民族11個,人口73人,占戶籍人口的0.27%;其中壯族36人,滿族13人,土家族6人,回族4人,苗族3人,布依族、達斡爾族、朝鮮族、傣族、仡佬族各2人,瑤族1人。

經濟

綜述

陸家鎮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經濟結構長期以農業為主。1978年後,農、副、工綜合發展,鎮村工業興起,1986年成為長三角對外開放重點工業衛星鎮之一。 90年代以來,陸家鎮作為"崑山之路"的實踐者之一,招引大批外資企業落戶,鼓勵、引導發展民營經濟,經濟總量迅猛增長。 2014年,陸家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8.2503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戶籍人口)404063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3.0854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31.8759億元,財政支出7.9458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5068元,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0112元; 在全國百強鎮中排名第98位。

第一產業

陸家鎮種植的農作物向來以水稻、三麥(大麥、元麥、小麥)和油菜為主。新中國成立前,正常年景水稻畝產175公斤,小麥畝產50公斤,油菜畝產約20公斤。1950年11月實行土改。1951-1956年,先後成立了農業生產互助組、初級合作社、高級合作社。1956年開始種植雙季稻,耕作制度由稻、麥一年兩熟制向稻、稻、麥(油菜)一年三熟制發展。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和生產大隊。1965年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平整土地,興修水利。1983年底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5年停種雙季稻,恢復一年兩熟制。 1993年開始推行規模經營。1995年農業生產基本實現機械化和半機械化。1997年起,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糧經作物比例有所調整。 2014年,陸家鎮糧食總產量4717噸,其中夏糧1806噸,秋糧2911噸;實現農業總產值4554萬元。

第二產業

民國年間,菉葭地區有榨油、麵粉、釀酒、印染、服裝、鐵器、木器等手工業。1914年,新誠碾米廠在龍王廟成立,採用半機械化生產方式,成為境內現代工業發展之始。1958年辦起冶煉、建材、紡織等社隊工業企業8個。1973年後社隊工業漸成規模,工廠數量、門類不斷增多。1980年下半年社隊工業達到辦廠高潮,社隊企業達到66個,工業產值突破千萬元。 90年代初引進多家中外合資企業,規劃建設工業小區,成為"崑山之路"外向型經濟的實踐者。1998年,60家鎮村企業完成轉制。90年代末以來,民營企業逐漸發展壯大。進入21世紀後,工業企業向集約型、規模型、科技型、配套型方向轉變、發展。到2006年,陸家鎮有民營企業888家,占工業經濟總量的33.42%;有外國及港澳台地區的投資企業194家,占工業經濟總量的85.7%;基本形成了食品加工、紡織、服裝、家具製造、造紙印刷、兒童用品、化工、醫藥製造、橡膠製品、塑料製品、玻璃製品、五金機械、電子製造、汽車零配件製造等門類為主體的工業體系。

2014年,陸家鎮有工業企業949家,利稅總額33.4604億元,利潤總額21.2791億元,資產合計245.6374億元,工業產值345.1092億元(輕工業產值占51.66%,重工業產值占48.3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9家,利稅總額31.0353億元,利潤總額19.9877億元,資產合計240.424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04.059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17.33%。

第三產業

20世紀90年代,陸家鎮主要發展為工農業生產服務的第三產業;進入21世紀後發展房地產業和倉儲物流業。 2014年,陸家鎮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52.8058億元,其中增加值居於前三位行業的是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住宿和餐飲業;有規模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49個,營業收入43.0089億元,利潤總額9.5109億元。

商業貿易

菉葭浜地處崑山東部,水陸交通發達,商業繁榮,曾有"昆東首鎮"之稱。境內商業集中於菉葭浜、夏駕橋、泗橋、龍王廟、沙葛、車塘等集鎮。明代菉葭浜已有集市,清代百貨業、綢布業、飲食業已具規模。抗戰時期至新中國成立前商業蕭條。1947年始辦合作社。1951年成立菉葭供銷合作社。1955年,菉葭鎮有坐商73戶。1957年設國營菉葭百貨商店。1958年私營商販全部納入集體。1958-1978年集市時興時衰。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個體商業和集市貿易恢復發展。1984年成立陸家集體商業公司, 1997年由供銷社兼併。2001年,供銷社轉制為供銷社有限公司;2006年,供銷社公司分立為3家公司。2006年,陸家鎮有個體工商戶1581家,經營40餘種行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億元。 2014年,陸家鎮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完成27.6154億元,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52.3%。

房地產業

1992-1999年,陸家鎮區開發建設了珠海新村、育才新村等商品房小區,總建築面積10.4萬平方米;2000-2006年開發新建9個小區,建築面積54.44萬平方米。截至2006年,陸家鎮共有房地產公司13家,引進房地產開發公司10家。 2014年,陸家鎮房地產業增加值完成11.8953億元,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22.5%。

交通運輸

綜述

陸家鎮位於滬寧交通大動脈上,312國道、京滬鐵路、滬寧城際高鐵、京滬高鐵自西向東穿鎮而過;距上海虹橋機場40公里(約半小時車程),距上海浦東機場100公里(約1小時車程),距上海港60公里,距張家港100公里,海陸空交通便利。

水路

陸家鎮水網密集,自古以來主要依靠水路交通。清乾隆年間境內有渡口4處,以櫓帆驅動的木帆船為主要交通工具。1900年首開虞申航線。民國年間有營運"航船"和"班船"各2條,大宗水運貨物主要為外運的糧食。1949年,崑山航運公司開闢菉葭-滸浦和崑山-朱家角的航線,後分別於 1958年和1984年停運。70年代在龍王廟成立水上運輸站。1973年開闢崑山-石浦航線。因公路交通的發展,1986年境內客輪停航。到1987年,境內的主要航道有吳淞江、青陽港、夏駕河、車塘港、 友誼河等;有各類貨運船隻129艘,年貨運量97975噸。1990年陸家鎮有村辦渡口1處(黃巷渡口),渡距100米,渡船載客定額35人,日均渡運150人次,2000年渡口撤銷。到2010年,境內有蘇申內港線(吳淞江)、申張線、蘇申內港支線等幹線航道,有碼頭4個,泊位4個,堆場1.47萬平方米,岸線300延米。

鐵路

京滬鐵路陸家段長10.8公里,於1908年通車,境內設菉葭浜站和恆利站。民國年間撤銷恆利站,增設西巷站。1973年改建為複線,撤銷西巷站,僅保留四等站陸家浜站。滬寧城際高速鐵路於2010年7月建成通車,境內設花橋站,車站位於東城大道西側、金陽路南側,站房面積1930平方米,有4股軌道和2座站台。京滬高速鐵路並行於滬寧城際鐵路,境內不設站。

公路

312國道(滬寧公路、昆安公路)始建於1935年,是陸家鎮的東西幹線公路,東自裕利村入境,向西途徑王家厙、陸家、神童涇、車塘等村,轉向西北至西巷村出境,境內長10.2公里。2003年自西夏村橋向南改道至新安東路,途徑車塘、新春、合豐、孔巷等村,西至青陽港橋出境,改道後312國道境內長10.4公里。G2京滬高速公路陸家段(原滬寧高速公路)於1996年通車,設計車速120公里/時,途徑泗橋、鄒家角、夏橋、車塘、合豐等村,境內長9.7公里,設有互通1個(陸家互通)。此外境內還有黃浦江中路、陸石公路、東城大道等市級公路。截至2006年,陸家鎮有國省道3條,長24.11公里;市級公路3條,長8.11公里;鎮級公路60條,長73.88公里;村級公路108條,長45.77公里。2010年,滬寧高速陸家出入口日均車流量8982輛次。

社會事業

水利建設

陸家鎮地處太湖流域水網平原區,河港縱橫交錯。吳淞江自北宋以來進行了多次大規模裁彎疏浚,屢浚屢淤。明代在吳淞江與夏駕浦交匯處建起石閘。新中國成立前,境內河道狹窄彎曲,水流阻塞不暢,雖修築圩堤塘岸,但仍排灌困難,經常遭受旱澇災害。1950年實施修堤復圩工程。1956年後修建機電排灌站和排灌溝渠。1958年冬開展河網化運動。1959年,公社成立水利機電工程指揮部,到1965年95%以上的耕地灌溉實現機電化。60至80年代修建了一大批機電排灌站。70年代開始聯並小圩,調整大圩;同時開展基本農田建設運動,實施開挖河道、田園化建設和農田除漬工程。改革開放後,水車逐漸被機電排灌所取代。到1987年,陸家鎮境內新開河道231條,有聯圩9個,固定機電排灌站50個。 80年代以來多次對河道進行疏浚、清淤,部分河道因經濟建設而被填埋。1996-2000年開展了三項農田整治重點工程。1999年開始廢除活絡埧,興建防洪閘。2000年調整聯圩,加高加固圩堤護岸。2006年,陸家鎮有各級河道104條,固定機電排灌站29個;全鎮灌溉能力總流量8.76立方米/秒,灌溉面積16875畝;排澇總流量65.94立方米/秒,排澇面積5.34萬畝。

城鎮建設

舊時,菉葭浜等集鎮街巷狹窄,房屋低矮,設施簡陋。1958年整修拓寬街面。70年代整治河道,拆除舊屋,拓寬街道。80年代制定了集鎮總體規劃,改造老街,鋪設管道,栽植樹木。[5] 1987年後,陸家鎮在老鎮區基礎上,制定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劃,鎮區道路形成"三橫二豎"格局,鎮區面積擴至1.41平方公里。1989年,北莊村進行崑山市宅基地有償使用試點工作。1991年,鎮區向西延伸,面積達到7.5平方公里。90年代建成樂溪公園、杏泉園。2006-2010年陸續建成菉溪廣場、濱江體育公園、吳淞園、菉溪生態園。截至2010年,陸家鎮搬遷自然村99個,動遷3467戶、13624人,建成新型社區49個;綠化面積903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25.8%。 2013年,陸家鎮小城鎮人居環境建設項目獲評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6] 2014年,陸家鎮啟動花橋-陸家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完善老鎮區、新鎮區等5個控制性詳細規劃;動遷安置房新開工5萬平方米、竣工17.3萬平方米;新增綠化面積12.6萬平方米,沙葛公園、夏橋公園投入使用;新建污水管網2.7公里,疏浚河道8.4公里,疏通雨、污水管道11.2公里,污水日處理總量達到1.98萬噸。

教育事業

清代,境內車塘辦有書院,幾乎村村都有私塾。1907年創辦菉溪蒙學堂。民國初年,菉葭浜鄉成立3所國民學校,此後境內較大集鎮均建立新式學堂,私塾逐漸減少。二三十年代,菉葭地區曾作為師範教育、農民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示範試驗區,黃炎培、梁漱溟等學者親臨調查講學,是近代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先行者。1922年成立師範學校。1928年首建農民教育館,並在徐公橋創辦鄉村改進試驗區,開展農村職業教育。1931年起推行義務教育。1934-1937年在東莊、徐公橋試行政教合一,區公所、農教館合一,區長兼館長,指導民眾教育。日軍侵昆後教育事業遭到破壞,學校數銳減。日偽統治時期,私塾又興。1944年成立私立仁中中學。抗戰勝利後推行國民教育,各小學恢復辦學,1947年有小學8所,並開設幼稚班。

陸家鎮學校

1949-1952年對教育進行整頓改造,私塾停辦,主要發展小學和工農教育,以冬學、夜校等形式開展青壯年掃盲教育,並創辦多所農業中學。1956年,菉葭中心幼兒園成立;原私立初中改為公立,並增設高中部,後發展成為陸家中學。"大躍進"時期各基層單位短期辦過幼兒班。"文革"期間教育事業受到摧殘。1973年辦起"戴帽中學"。1978年後教育事業走上正軌。1980年,陸家成為"無盲公社";同年各大隊紛紛開辦幼兒園,幼兒園(班)增加到22個。1985年推行教育體制改革,實行分級辦學、分工管理;同年成人教育中心校落成。1987年,陸家鎮有幼兒園23所,小學22所,完全中學1所,聯辦中學2所,成教學校1所,在校生總數5084人。 90年代起,逐步合併幼兒園、小學和聯中。1995年,新建好孩子幼兒園,啟動鄉鎮教育現代化建設工程。2000年,上海交大南洋附屬(崑山)中學建成開學;陸家中學被列為省重點高中;同年開辦民工子弟小學,後發展成為車塘小學。2003年,陸家小學被認定為省實驗小學。 截至2010年,陸家鎮有中小學6所,成教學校1所,民辦學校5所。 2011年陸家中學初高中分設,崑山陸家高級中學成立。

科技事業

1990年,陸家鎮設立科技辦公室,與鎮科協實施科技項目3個。1996年陸家鎮被評為江蘇省科技工作先進鄉鎮。2001年,鎮政府設立了產品開發、項目技改等獎項激勵科技創新。2006年,全鎮有基層科技協會組織21個,各類技術人員1360人;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2家、高新技術產品3個,市級研發中心6家;新增專利申請761件,授權451件。 2012年,好孩子集團被評為國家級創新型試點企業,9家企業成為高新技術企業,36個產品被評為高新技術產品;專利申請1572件,授權1131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82件;全鎮每萬人擁有人才數1709人,高技能人才1572人。 2014年,陸家鎮科技人才支出占鎮財政支出比重達4.5%;新增高新技術企業7家,高新技術產品30個,省外資研發機構3家,蘇州市企業技術中心2家;新增專利授權941件,其中發明專利31件;好孩子集團獲國際工業設計"紅點"獎;新增產學研合作項目14個。

文化體育

1928-1937年,夏駕橋東莊村辦有民眾教育館。1946年3月設簡易民眾教育館,不久即停辦。新中國成立前,境內有2處戲台,春節時邀請外地班子演出;每年舉辦有滬瀆汾水龍王廟會和車塘能人寺廟會。1952年設菉葭區文化站。1957年建立菉葭鄉廣播放大站。1958年,菉葭鄉有26個農村俱樂部,49個文藝宣傳隊,26個業餘劇團,1個文化宮。"文革"期間俱樂部十分活躍,以表演樣板戲和自編革命劇為主。1975年公社建立電影放映隊。1979年公社組建通訊報道組,同年底原天主教堂改為影劇院。1980年設文化中心管委會,統管文化站、廣播站、影劇院和文藝工廠。1984年辦起亦工亦藝、以工養文的文藝工廠。1987年成立鎮象棋協會。 1989年舉辦首屆鎮運動會。1992年陸家鎮被評為江蘇省群眾文化先進鎮。1995年在神童涇村建起廣電大樓,開通有線電視。2001年,鎮文化站與廣電站合併為鎮文化廣電體育站,有線廣播改為無線調頻播送,同年舉辦首屆文化藝術節。2004年廣場舞興起。2005年開設菉溪書場。2006年建成新圖書館和新影劇院,舉辦首屆全民健身月活動。2007年,陸家鎮承辦第七屆中國國際藝術節。2009年鎮文聯成立。 2010年,陸家鎮完成有線電視數字化, 被命名為江蘇省特色文化之鄉。 2014年,陸家鎮開展各類文體活動150場次,承辦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門球邀請賽、全國象棋男子甲級聯賽等重大賽事,舉辦鎮第十四屆文化藝術節、第九屆全民健身月等大型文體活動。

醫療衛生

民國年間,菉葭地區的醫療機構全為私人診所,共有中醫32人,西醫5人;由於境內河道縱橫,釘螺分布廣泛,血吸蟲病流行,村村都有患者,孔巷、丁家浜、陶家厙尤為嚴重,死亡率奇高,此外霍亂、傷寒、瘧疾、肺結核等傳染病亦時有傳播。1951年,菉葭區建立醫務工作者協會,成立了菉葭、夏橋、車塘、泗橋等數家聯合診所。1953年開展血吸蟲病流行調查和滅螺、防治試點工作。1955-1956年建立血吸蟲病治療委員會和防治領導小組。五六十年代多次掀起以查螺滅螺為重點的群眾血防運動,連續反覆普查普滅,並對全公社人畜進行檢查治療。1958年,菉葭衛生所升格為衛生院,同年始辦農業合作社保健站,實行合作醫療。1964年1965年各大隊建立衛生室。1970年後再次掀起查螺滅螺、查病治病高潮。1975年徹底消滅霍亂,1976年基本消滅血吸蟲病。 80年代初全面推行合作醫療制度,1992年實現城鄉居民100%參加合作醫療。1994年建立大病風險基金。1999年,陸家地區中心衛生院更名為陸家人民醫院。2004年,陸家人民醫院更名為崑山市第四人民醫院暨上海中山醫院崑山技術合作醫院;同年開始實行農村居民基本醫療保險。2006年,陸家鎮有公立醫院1所(崑山四院),科室10個,職工136人,年門診量16.9萬人次;有7個社區衛生服務站,醫務人員36人;有4家診所,19家藥店。 據2012年1月陸家鎮政府網站發布的資料顯示,陸家鎮有醫院2所(崑山市第四人民醫院 、新華醫院)。

歷史文化

文物古蹟

地龍(地壠埂)位於鎮西1.5公里的邵村,相傳為金兀朮所築。地龍長700餘米,壠基高7米,寬5米,三曲九彎,張牙舞爪,形似龍。1969年興修水利時被毀。出土有弓、箭、盾、甲、酒器、碗等文物。

古寺觀多始建於南朝和宋代、明代,今全無存。卸甲橋、集福東泗橋建於宋代,滬瀆通濟橋、萬安橋、夏駕橋始建於明代。楊廳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占地10畝,被稱為陸家浜第一廳,今存正廳及圍廳高牆。

狀元墓為南宋文武雙科狀元劉必成之墓。駙馬墳為明孝宗永福公主之夫鄔景和之墓。周都墳葬明嘉靖年間南京刑部尚書周倫。張家墳為明萬曆太常少卿張棟墓葬。葉益墓為明代處士葉益之墓。紫錦墳相傳為康熙皇帝紫錦公主衣冠冢。李德莪墓為清道光年間按察使、雲南布政使李德莪之墓。

傳統文藝

陸家浜鼓手

陸家浜鼓手始於宋代,在江南較有名氣,蘇滬一帶流傳民諺"陸家浜鼓手,來得勒來"。鼓手即民間吹奏手,擅長嗩吶、竹笛及各種打擊樂器,主要在婚禮、壽慶、廟會等場合表演,打擊以"走馬""大游""龍燈調""急急風""花鼓""威風鑼鼓"等套路為主,專奏一些粗獷、雄健的崑曲音樂中的曲牌或道教音樂中的曲牌,樂曲常用《三六》《小開門》《大開門》《迎賓曲》《喜臨門》《浪淘沙》《水龍雲》《青南湖》等,曲風高亢、激情、豪放,感染力強。相傳抗金名將韓世忠聽後稱讚"陸家浜鼓手真好聽"。滬劇《蘆盪火種》中阿慶嫂唱詞即有"陸家浜鼓手稱第一"。清末民國時期,上海名流均以請陸家浜鼓手演出為榮,鼓手租住的街道也被稱為陸家浜路。由於時局動盪,後繼乏人,解放前陸家浜鼓手已銷聲匿跡。進入21世紀後,陸家鎮組建鼓手樂隊,恢復演奏了部分曲目。

宣卷

宣卷是融唱、念、白於一體的民間藝術,活躍在廟會、壽慶、喪事等場合,是人們寄託哀思、勸人為善、積善行德、引以為戒的宣教形式。表演者仿道士做法事,念經、騰佛、送佛等等,常用樂器有木魚、 碰星、鑼、鼓、板等,並與道士、軍樂隊聯合營業,活躍至今。

斷龍

陸家浜斷龍起源於明代。相傳,陸家浜大旱,汾水龍王七太子得知後,私自做法降雨,因違反天規被斬成七段。百姓感恩七太子,遂用篾編成龍頭、龍身、龍尾七段,每段長2尺,直徑1尺,各段中間用3尺竹梢固定。舞龍時,前方有一人"引珠",7人各舉一段舞動,並有鼓手伴奏。舞龍套路有"龍起水""龍騰雲""龍滾翻""龍叩壽""盤龍"等,伴奏調門有"走馬鑼鼓""龍燈調""急急風"等,逐步形成斷龍和紗龍之分,傳承至今。

美食名吃

陸家浜醬鴨

相傳陸家浜醬鴨起源於南宋年間,本地獵戶蔣野曾製作醬鴨慰勞韓世忠部隊抗金。醬鴨的製作要經過活殺淨羽、處理肚雜、烹料調色、焙煮火溫等工序,俗稱"三分殺,七分煮"。醬鴨呈醬紅色,味鮮肉嫩,酥而不爛,肥而不膩,是本地宴請的必備菜餚,有"到了陸家浜品不嘗醬鴨是一大遺憾"的說法。

顧家白切羊肉

顧家白切羊肉是陸家鎮經營二百多年的老字號,製作流程包括活殺、泡羊(去毛、去皮)、開膛、燒煮等工序,不添加任何調味作料,加工出來的羊肉色白、無凍、清香、味淡。

柯家走油蹄子

柯家走油蹄子也是陸家鎮上的百年老字號,有煮熟、油氽、水漲、燒煮四道工序,蹄子色澤紅潤,蹄皮柔韌,脂肪潔白如綿,油亮潤口。柯家走油蹄子有"吃七看八"的說法,宴席一般桌面上八大菜,其中走油蹄子客人只能觀賞,席後作為貴賓禮品贈送,帶回家品嘗,故饋贈走油蹄子是貴重、高雅、誠情待人的一種禮儀。

陸家浜糖棗

陸家浜糖棗為南宋中後期陳萬興創始,用糯米粉拌麥芽糖入油鍋炸氽,再加糖漬桂花拌制而成,形如紅棗,外色棕褐,內色淡黃,表層拌球棉白糖,口味類似枇杷梗,為慈禧太后親點貢品,民間有"金(軍)點心""枇杷梗""糖棗""節場果"等稱呼。

泗橋豆製品

泗橋豆製品起源於南宋年間創始的桑氏豆製品,已流傳七百多年,被稱為"素菜之王"。製作流程有浸豆、粉碎、扯漿、煮漿、點漿、脫水、燒煮、油氽八道工序,豆腐類產品有嫩豆腐、老豆腐、豆腐花、豆漿,乾絲類產品有乾絲、百葉、香豆腐乾、白豆腐乾,油炸類產品有油豆腐、油繭子、油泡、油煎臭坯等。

旅遊景點

菉葭生態園

菉葭生態園位於富榮路西側、南圩北側,東側及北側緊鄰吳淞江,總占地約40.3萬平方米。生態園共設生態展示、瓜果採摘、濕地展示、生態休閒、森林氧吧、休閒景觀等6個功能區10個大類,建有法制長廊、人口文化園,亭子、橋樑各7座,接待中心1座,具有休閒娛樂、科普教育等多種功能。

沙葛公園

沙葛公園位於陸家鎮沙葛新村北側、涇新路東側、金陽西路延伸段南側,占地面積2.5萬平方米,2014年建成開園。園內設有休閒廣場、景觀廊架、亭子、門球場、健身場地等休閒娛樂設施。

杏泉園

杏泉園位於陸家鎮新區中心童涇路東側,是為紀念崑山第一支抗日武裝的創建人陶一球而建立的一座新園林。杏泉園坐東朝西,占地3畝,長方形。園內甬道東端矗立"崑山第一支抗日武裝紀念雕像",雕像底座背面大理石刻有《崑山第一支抗日武裝紀念雕像碑記》。2004年在杏泉園裡建造一座占地面積250平方米的陶一球紀念館,展示陶一球生平事跡及生前資料物品。

陸家天主教堂

陸家天主教堂始建於清同治年間,位於鎮南羅家厙,光緒十年(1908年)重建,占地20多畝,附設驗磁台、天文台等,20世紀70年代被毀。1981年在小夏駕河東重建天主堂。2002年重建陸家浜天主堂,建築面積1350平方米,教堂長49米,寬16.8米,能容納1500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