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昂大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魯昂大教堂是法國魯昂的一座大型哥特式教堂,以建築和巨大的管風琴著稱。其建築規模與魯昂主教座堂相似,並且與聖馬克盧教堂(SaintMaclou)都是魯昂主要的哥特式建築。魯昂大教堂最初屬於本篤會修道院,始建於1318年,百年戰爭期間中斷,又遭洗劫,到15世紀建成。1794年遭到鎮壓。法國革命期間,修道院建築被騰空,隨後由魯昂市政廳占領。
歷史沿革
教堂於12世紀開始建造,13世紀因遇大火而重建,到16世紀才建成今天這個樣子。
建築風格
魯昂大教堂是法國最為雄偉的一座哥特式建築。哥特式建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備受漠視,被認為太過粗俗;到18世紀末被重新發現,經過分析論證後得到修復;最後得到了1791年創辦於巴黎的法國古建築博物館的正式確認。到19世紀30年代,浪漫時期的詩人和小說家從中找到了黃金時代的影子;主張把純淨清新的中世紀藝術重新發掘出來。1837年成立的古建築委員會因而擔當起了修葺和恢復古建築的重任,此熱潮隨着19世紀鼎鼎有名的大建築師歐仁-艾瑪紐埃爾·維奧萊公爵所展開的拯救行動而達到頂峰。他的這一行動,受到了時任古建築總巡視員的作家普羅斯佩爾·梅里美的支持和鼓勵。
哥特式的由來
在中世紀的歐洲,繼仿羅馬式教堂[1]之後,興起的是歌特式教堂。哥特式教堂產生於西歐11世紀後期興起了繁榮的城市經濟有關。在西歐的許多城市中,手工業和商業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城市之間除了經濟、政治上的競爭,也帶來教堂建築的競爭,每一城市都以能建立美麗雄偉的教堂為榮。基於這一背景,這一時期的哥特式教堂從外島內都十分瑰麗華美,即盡奢華之能事,使之成為城市經濟繁榮的象徵。
哥特式的教堂最初從法國的巴黎開始興建,其發展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從 12 世紀開始持續到 13 世紀的 50 年代,強調零散結構的遞增和高度的增加,如著名的巴黎聖母院。第二階段,十分重視裝飾性的處理,並開始追求豐富多彩的整體視覺效果,如德國的科隆大教堂。第三階段,除仍保持自身的基本特點外,裝飾效果的變化已脫離了視覺上應有的結構整體性,如英國劍橋皇家學院禮拜堂[2]。
建築結構
教堂的中央大門,大門左側是聖羅曼塔樓,右側為波爾塔樓,二者的氣派和風格全然不同。塔樓、中央大門、三角楣、拱形曲線、小連拱廊、尖形拱肋、大門三角楣以及雕刻精細的長廊。
旅遊攻略
魯昂是個非常人性化的城市,整個城市的體量、街道的長寬和建築物之間的間隔都非常適合步行。城內有大大小小的教堂、鐘樓30多座,眾多的名人紀念館。右岸的舊城區到處是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和彎彎曲曲的小巷。在老城裡行走,很容易有一種迷失了時間和方向的錯覺。其實,老城很小,再怎麼轉也不會迷到哪裡去,何況,魯昂大教堂就是最好的地標。魯昂大教堂廣場上散布着幾家古老的咖啡館和家飾店,一到天氣晴朗的日子,露天的咖啡座便坐滿了人,空氣里滿是咖啡香。
交通:從巴黎聖拉扎爾車站乘坐特快列車約1小時可到魯昂。魯昂是座特別適合步行的城市,一天的時間大致可以把主要景點遊覽完。
住宿:選擇餘地較大,從一星級的到四星級的酒店都有,價格從20多歐元一晚到200多歐元一晚。
參考文獻
- ↑ 羅馬式教堂建築藝術,新浪博客,2008-05-30
- ↑ 劍橋國王學院及禮拜堂,搜狐,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