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魯汶天主教大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魯汶天主教大學 (法語: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縮寫為 UCLouvain)是比利時的一個重要高等學府,也是世界有名的大學之一。其前身為1425年由教皇馬丁五世下令建立的魯汶天主教大學,是現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大學。1968年魯汶天主教大學分裂,持荷蘭語的部分留在魯汶,組成天主教魯汶大學 (荷蘭語),持法語的則搬至新魯汶,建立了本校。

聖誕節是基督教最重要的節日,為慶祝耶穌誕生,定於每年的12月25日為聖誕日[1].12月24日通常稱為聖誕夜,一般教堂都要舉行慶祝耶穌降生的夜禮拜(根據聖經耶穌降生於晚上),禮拜中專門獻唱《聖母頌[2]》或《彌賽亞》等名曲。

簡介

1425年是教會禧年,在第四代布拉班特公爵約翰的提議下,羅馬教皇馬丁五世於12月9日詔令建立魯汶天主教大學。魯汶大學初創時期教授主要來自巴黎大學、科隆大學和維也納大學,並設有文學院、法律學院和醫學院。1432年,增設神學院。後來規模逐漸擴大,學術聲望也明顯提高。許多著名學者也來此執教。

16世紀大人文學者伊拉斯謨在魯汶大學執教,並於1517年創建了三語言學院,研究希伯來文、拉丁文與希臘文,使魯汶大學成為當時歐洲人文主義研究的中心。富有改革精神的教皇艾德里安六世也曾是魯汶的教授。哲學家利普修斯也曾在這裡執教過很多年。魯汶大學的科學傳統源於數學家弗里西斯,他培養了很多科學家,如地圖學者墨卡托,他的繪製地圖方法至今仍在使用;植物學家多多恩斯和現代解剖學之父維薩留斯也在魯汶學習或執教過。

魯汶大學初建時,適逢比利時國運昌隆,大學發展迅速。但隨後比利時先後經歷西班牙帝國、奧地利、法蘭西帝國、荷蘭王國的統治。在西班牙統治時期,在今荷蘭南部和比利時佛拉芒地區爆發了尼德蘭宗教戰爭,魯汶大學因戰火遭到嚴重破壞。奧地利統治時期,教育體制受奧地利的深刻影響,體制較為僵硬。在法蘭西帝國統治時期,魯汶大學曾一度被迫關閉。

19世紀初,經歷獨立戰爭,比利時從荷蘭王國獨立,成立比利時王國。1835年,九位有崇高威望的天主教樞機主持恢復了魯汶天主教大學。

由於比利時王國地處西歐心臟地帶,歷代均為交通要衝和兵家必爭之地,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比利時都未能倖免,被德國二度占領,魯汶大學亦經歷浩劫,其中著名的圖書館兩次被焚為灰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得以重建。

1797年,魯汶天主教大學被法國政府關閉,直到1834年才恢復教學。進入現代以來,由於比利時處於德法之間,使得魯汶大學飽受戰爭之苦。1914年,大禮堂和圖書館被德國人燒毀,三十萬冊書籍化為灰燼。戰後在美國和國際組織資助下,重建了圖書館。不幸的是,二戰中圖書館再次被焚。九十萬卷書只剩下一萬五千卷,整個學校受到極大破壞。二戰以後才又重新恢復,學生人數逐年增加。

1968年代開始學校再次受到政治影響,說荷蘭語的教授和學生要求將說法語的人士趕出學校,兩方發生嚴重衝突。當時的比利時首相范登·博埃南不同意學校分裂,結果比利時政府中有八位弗拉芒族的大臣自主離職,導致內閣空虛;范登·博埃南無力支撐局面,不得不宣布辭職。新大選之後,比利時政府最終作出裁決:魯汶天主教大學一分為二。1970年,天主教魯汶大學正式分裂成兩所大學:魯汶天主教大學 (荷語)(簡稱荷語魯汶)與魯汶天主教大學 (法語)(簡稱法語魯汶)。前者留在原址,後者絕大部分系遷往新建的新魯汶,其醫學院遷往布魯塞爾附近。

視頻

魯汶天主教大學 相關視頻

<文化歷史> 宗教
大衛鮑森《舊約縱覽》32、約拿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