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魯語 | |
---|---|
魯語,"魯語"即"論語",因孔子乃出"魯國",故稱為"魯語"。出自<十三經註疏>下冊2490頁,張伯端在引用時省略了幾個"?"字。
基本介紹
(1.1.)此說望文生義,典籍中,《魯語》僅僅指《國語》中的《魯語》,完全沒有《論語》的意思。如果偏要和《論語》扯上關係,那也只能說《魯論語》,或者《魯論》。)
(1.2.)《十三經註疏》下冊2490頁,只有"魯論"一詞,出現過一次,這是指《魯論語》,而絕對不能說《魯語》就是《論語》。也絕對不能說《魯語》就是《魯論語》(或《魯論》)。
(1)宋時蜀人用以稱中原語音。[1]
(2)我國最早的國別史史書《國語》的一個部分。
《國語·魯語》原文及翻譯
原文:
魯飢。臧文仲①言於莊公曰:「夫為四鄰之援,結諸候之信,重之以婚煙,申之以盟誓,固國之艱急是為。鑄名器;藏寶財,固民之殄病是待。今國病矣!君盍以名器請糴於齊。」公曰:「誰使?」對曰:「國有饑饉,卿出告糴,古之制也。辰也備卿,辰請如齊。
」公使往。從者曰:「君不命吾子,而吾子請之,其為選事②乎?」文仲曰:「賢者急病而讓夷,居官者當事不避難,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國家無違。今我不如齊,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2]
文仲以鬯圭與玉磬如齊告糴。齊人歸其玉而予之糴。
取材於《國語·魯語》
注釋:①文仲,名辰,魯卿。②選事:自選差使
譯文:
魯國發生饑荒,臧文仲對魯莊公說:「與鄰國結好,取得諸侯的信任,用婚姻關係來加強它,以盟約誓言來鞏固它,乃是為了應付國家的急難。鑄造鐘鼎寶器,貯藏珠玉財物,乃是為了救助百姓的困苦。
現在國家遇到了困難,國君為何不抵押鐘鼎寶器向齊國要求購買糧食呢?」莊公說:「派誰前去?」臧文仲回答說:「國家遇到饑荒而由卿大夫外出求購糧食,是古代的制度。臣充列卿位,請派臣去齊國。」於是莊公派遣臧文仲赴齊。
臧文仲的侍從說:「國君沒有指派你,你卻主動要求,這不是自己挑選差事去幹嗎?」文仲說:「賢明的人應該爭着擔當危難而謙讓平易的事務,當官者應該敢於任事而不逃避危難,在高位者應該體恤百姓的憂患,這樣國家才能安定。現在我不去齊國,就不是爭着擔當危難了。處於上位而不體恤百姓,當了官卻又懶於理事,不是臣子侍奉國君所該做的。」
臧文仲去到齊國後,用鬯圭和玉磬向齊國求購糧食,說:「天災流行,殃及敝國,饑荒又降臨到人民中間,百姓瘠瘦羸弱,生命受到威脅。對周公、太公的祭祀無法保證,給王室的貢品也難以操辦,我們國君很擔心因此而獲罪。
所以不敢再珍惜先君的寶器,請求交換貴國積余的陳糧。這既可減輕貴國管糧人的負擔,也可解救敝國的饑荒,使我們能擔當向王室朝貢的職守。不但我們的國君和臣子能領受到貴國國君的恩惠,就是周公、太公和天地間的所有神只也靠這可以繼續得到祭祀。」齊人於是把糧食借給了魯國,並退還了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