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在山東送別杜甫時創作的一首五律。[1]

此詩寫於唐玄宗天寶四載(745年)秋天。李白於天寶三載(744年)被"賜金還山",離開了長安,到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遊歷,其時杜甫也因料理祖母喪事奔走於鄭州、梁園(今開封)之間。兩位大詩人終於在梁宋間相會、同游。不久就暫時分手。次年春,兩人又在魯郡(今山東兗州)重逢,同游齊魯。深秋,杜甫西去長安,李白再游江東,兩人在魯郡東石門分手。臨行時李白寫了這首送別詩。

這首詩以醉別開始,乾杯結束,首尾呼應,一氣呵成,充滿豪放不羈和樂觀開朗的感情,給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無纏綿哀傷的情調。全詩語言古樸真淳,直抒胸臆,把敘事、繪景、抒情三者融為一體,以情動人,以美感人,充滿了深情厚誼與詩情畫意,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作品原文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詞句注釋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⑴石門:山名,在今山東曲阜縣東北。山不甚高大,石峽對峙如門,故名。杜二甫:即詩人杜甫,因排行第二,故稱他為杜二甫。[2]

⑵池台:池苑樓台。

⑶金樽開:指開樽飲酒。

⑷泗水:水名,在山東省東部,源出山東泗水縣陪尾山,向西流經流經曲阜、兗州,由濟寧入運河。

⑸徂(cú)徠(ái):山名。徂徠山在今山東泰安市東南。

⑹飛蓬:一種植物,莖高尺余,葉如柳,花如球,常隨風飛揚旋轉,故名飛蓬,又稱轉蓬。

白話譯文

離痛飲後大醉而別還有幾日,我們登臨遍附近的山池樓台。

什麼時候在石門山前的路上,重新有我們在那裡暢飲開懷?

漾漾的秋波搖盪在眼前泗水,熠熠的海色映亮了遠山徂徠。

我們就如飛蓬一樣各自飄遠,且來個淋漓痛快飲盡手中杯!

作品鑑賞

「醉別復幾日」,沒有幾天便要離別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別吧!兩位大詩人在即將分手的日子裡捨不得離開。「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魯郡一帶的名勝古蹟,亭台樓閣幾乎都登臨遊覽遍了,「登臨遍池台」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李白多麼盼望這次分別後還能再次重會,同游痛飲:「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石門,山名,在山東曲阜東北,是一座風景秀麗的山巒,山有寺院,泉水潺潺,李杜經常在這幽雅隱逸的勝地遊覽。這兩句詩也就是杜甫所說的「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的意思。「重有金樽開」這一「重」字,熱烈地表達了李白希望重逢歡敘的迫切心情;又說明他們生活中有共同的樂趣,富有濃烈的生活氣息,讀來令人感到親切。[2]

李杜同嗜酒,同愛遊山玩水。他們是在秋高氣爽、風景迷人的情景中分別的:「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這裡形容詞「明」用如動詞,賦予靜態的自然色彩以運動感。不說徂徠山色本身如何青綠,而說蒼綠色彩主動有意地映照徂徠山,和王安石的詩句「兩山排闥送青來」(《書湖陰先生壁》)所採用的擬人化手法相似,這就把山色寫活,顯得生氣勃勃而富有氣勢。「明」字是這句詩的「詩眼」,寫得傳神而生動。在這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背景中,兩個知心朋友在難捨難分,依依惜別:「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好友離別,仿佛轉蓬隨風飛舞,各自飄零遠逝,令人難過。語言不易表達情懷,言有盡而意無窮,那麼,就傾盡手中杯,以酒抒懷,來一個醉別吧!感情是多麼豪邁而爽朗。結句乾脆有力,李白對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傾吐無遺。

這首送別詩以「醉別」開始,乾杯結束,首尾呼應,一氣呵成,充滿豪放不羈和樂觀開朗的感情,給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無纏綿哀傷的情調。詩中的山水形象,雋美秀麗,明媚動人,自然美與人情美——真摯的友情,互相襯托;純潔無邪、胸懷坦蕩的友誼和清澄的泗水秋波、明淨的徂徠山色交相輝映,景中寓情,情隨景現,給人以深刻的美感享受。這首詩以情動人,以美感人,充滿詩情畫意,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名家點評

《分類補註李太白詩》:蕭士贇註:杜工部嘗有詩贈太白曰:"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今觀此篇,豈一時酬答之詩邪?

《李杜詩選》:梅禹金曰:不必言涕,黯然消魂。

《唐詩廣選》:蔣仲舒曰:爽語易而有致。

《南濠詩話》:李太白、杜子美微時為布衣交,並稱於天下後世。今考之杜集,其懷贈太白者多至四十餘篇,時太白詩之及杜者,不過沙丘城之寄、魯郡石門之送,及"飯顆"之嘲一絕而已。蓋太白以帝室之胄,負天仙之才,日試萬言,倚馬可待,而杜老不免刻苦作詩,宜其為太白所誚。

唐宋詩醇》:無限低徊,有說不盡處,可謂情深於辭。

《石園詩話》:少陵於太白,或贈或懷,詩凡九見。太白於少陵,惟《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二作,而皆情溢言外……試玩二公詩及"醉眠秋共被,攜於日同行"句,可知其交情也。

《李太白詩醇》:嚴云:出語輕省,寫情稠至。又云:五、六取境清曠,非胸懷如此者,對此亦墮茫昧。

作者簡介

李白[3](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4]

視頻

一代詩人 李白

康震:大詩人李白的氣韻與風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