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鱗斑莢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鱗斑莢蒾

中文學名:鱗斑莢蒾

拉丁學名:Viburnum punctatum Buch. -Ham. ex D. Don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茜草目

:忍冬科

:莢蒾屬

鱗斑莢蒾(學名:Viburnum punctatum Buch. -Ham. ex D. Don)是忍冬科莢蒾屬植物。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9米;幼枝、芽、葉下面、花序、苞片和小苞片、萼筒、花冠外面及果實均密被鐵鏽色、圓形小鱗片而無尋常的毛被。葉硬革質,矩圓狀橢圓形或矩圓狀卵形,少有矩圓狀倒卵形,全緣或有時上部具少數不整齊淺齒。聚傘花序復傘形式,平頂,直徑7-10厘米,總花梗無或極短。果實先紅色後轉黑色,寬橢圓形,扁,長8-10毫米,直徑6-8毫米;核扁,兩端圓形。花期4-5月,果熟期10月。

分布於中國、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北部、泰國、越南、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北部;在中國分布於四川西南部、貴州(清鎮)和雲南。生長於海拔700-1700米的密林中溪澗旁或林緣。

鱗斑莢蒾葉常綠,花潔白、芳香,果實殷紅,艷麗奪目,既可觀花又可觀果;萌枝力強,新枝生長快,枝葉繁茂,耐修剪,常用作園林地被、綠籬,也可植於庭園觀賞,是一種非常好的園林綠化樹種。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鱗斑莢蒾
  • 拉丁學名: Viburnum punctatum Buch. -Ham. ex D. Don
  • 界: 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茜草目
  • 科:忍冬科
  • 族:莢蒾族
  • 屬:莢蒾屬
  • 組:大葉組
  • 種: 鱗斑莢蒾
  • 命名者及年代: Buch. -Ham. ex D. Don,1825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9米;幼枝、芽、葉下面、花序、苞片和小苞片、萼筒、花冠外面及果實均密被鐵鏽色、圓形小鱗片而無尋常的毛被;當年小枝密生褐色點狀皮孔,初時有鱗片,後變光禿;枝灰黃色,後變灰褐色。冬芽裸露。葉硬革質,矩圓狀橢圓形或矩圓狀卵形,少有矩圓狀倒卵形,全緣或有時上部具少數不整齊淺齒,邊內卷,長8-14(-18)厘米,頂端驟尖而鈍尖,有時尾尖,基部寬短尖,上面欖綠色有光澤,側脈5-7對,弧形,下面凸起,小脈不明顯;葉柄粗壯,長1-1.5厘米,上面有深溝。

聚傘花序復傘形式,平頂,直徑7-10厘米,總花梗無或極短,第一級輻射枝4-5條,長約2厘米,第二級輻射枝長達8毫米,花生於第三至第四級輻射枝上;萼筒倒圓錐形,長約1.5毫米,萼齒短,寬卵形,頂圓或鈍形,邊緣膜質;花冠白色,輻狀,直徑約6毫米,裂片寬卵形,頂圓形,長約2毫米;雄蕊約與花冠裂片等長或略超出,花葯寬橢圓形;柱頭頭狀。果實先紅色後轉黑色,寬橢圓形,扁,長8-10毫米,直徑6-8毫米;核扁,兩端圓形,有2條背溝和3條淺腹溝。花期4-5月,果熟期10月。

近種區別

該種以遍體密被鐵鏽色圓形小鱗片和冬芽裸露為主要特徵,明顯地有異於同組內的其他種。

主要變種

大果鱗斑莢蒾(Viburnum punctatum Buch. -Ham. ex D. Don var. lepidotulum (Merr. et Chun) Hsu):花和果實都比較大,花冠直徑約8毫米,裂片長約3毫米,果實長14-15(-18)毫米,直徑約10毫米。分布於中國廣東西部、海南及廣西東南部經南部至西部。生長於海拔200-900米的山谷雜木林中。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北部、泰國、越南、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北部;在中國分布於四川西南部、貴州(清鎮)和雲南。生長於海拔700-1700米的密林中溪澗旁或林緣。 鱗斑莢蒾喜光,稍耐陰較耐旱,忌土壤過濕,適合生長在地勢高、乾燥、排水通暢的地方。

繁殖方法

扦插準備

苗床:扦插在溫棚內進行。棚高3米、寬8米、長40米,溫棚為坐北朝南東西走向,棚膜用無色防滴膜,兩側的塑料薄膜應能捲起、放下,便於增溫和降溫;棚內安裝了自動噴灌系統,上面覆蓋75%遮陽網。溫棚內建有山沙苗床,床高1米,寬1.5米,長度依地勢而定;苗床上鋪墊2-3厘米的山沙,便於瀝水。

基質:扦插基質選用腐殖土和珍珠岩的混合物,先將15-20目腐殖土和珍珠岩按8:2的比例混合均勻,再用0.1-0.3%的高錳酸鉀溶液(或用1-2%甲醛溶液)澆濕消毒,最後用塑料薄膜覆蓋密閉消毒一周後掀開,待藥味自然散失後加入10%的普鈣即可裝盤使用。

扦插盤:扦插盤採用136孔或162孔的聚苯乙烯塑料泡沫漂盤,外型尺寸為66厘米×35厘米×5.5厘米,底孔徑0.5厘米。使用舊盤時用1-2%的甲醛溶液噴灑,蓋膜熏蒸1-2天,清水沖洗乾淨或用0.3-0.5%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2 小時,清水沖洗乾淨即可使用。把配製好的基質裝入育苗穴盤中,用手輕拍盤側,刮去多餘的基質,保持裝盤基質鬆緊適中。育苗穴盤填裝好後整齊地擺放於溫棚內的山沙台上。

插穗選擇及處理:鱗斑莢蒾扦插穗條應選擇健壯、無病蟲害母樹的一年生半木質化嫩枝,采穗前1-2天對采穗母樹澆透水,選擇上午10時前或下午5時後采枝,應隨采隨插,保持穗條水分充足,可提高生根率。插穗切制時應選擇在陰涼處,按一葉一芽切制,節間過短的可剪成兩芽一個穗條,長度6-7厘米為宜,保留1/3-1/2葉片;上切口剪成平口,下切口呈45°斜面,剪口應平滑。可先按上中下分段切制,再按枝條粗細分開,綁紮成捆,每捆50枝或100枝,用0.2%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30分鐘。扦插前用激素萘乙酸或吲哚丁酸進行速蘸處理,速蘸濃度為1000毫克/千克。

扦插方法

鱗斑莢蒾可在春季和秋冬季進行扦插。春季可在2-3月扦插,秋冬季可在8月至翌年1月扦插。採用直插法。將處理好的鱗斑莢蒾扦插穗條插入育苗穴盤中,穗條按上中下段及粗細分別扦插。扦插深度為3-3.5厘米,壓實穗條四周基質,扦插完後澆透水,在山沙台上搭建50厘米高的小拱棚,上面覆蓋一層塑料薄膜。  

栽培技術

鱗斑莢蒾扦插後的前30天每天早晚各噴一次水,澆水應澆透澆勻,溫棚內的相對濕度應保持在90%以上。扦插後的前25天內,遮光率控制在75%左右,溫棚內溫度<30℃,溫度過高時應及時將大棚兩邊的塑料棚布捲起,可通風降溫。澆水結合葉面補肥進行,噴施濃度為0.3-0.5%複合肥溶液,澆水時拔除病株銷毀;每隔7-10天噴600-800倍多菌靈溶液,連續噴2-3次即可。扦插後35天開始生根,生根率可達90%以上。當插穗50%以上發葉後便可開始煉苗,應逐步揭去山沙台上小拱棚的塑料薄膜,增加光照時間,減少澆水次數,控制基質水分。煉苗25-30天,即可移栽至溫棚外的容器內。

病蟲防治

鱗斑莢蒾種植後受澇或生長不良時,易遭粉虱、葉斑病危害。

葉斑病:葉斑病嚴重時可引起落葉。葉斑病的防治方法是生長期15天噴一次殺菌劑預防,發現病葉及時摘除,並集中燒毀;一般可用50%多菌靈300-4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300-400倍液噴霧,防治效果較好。 [1]

粉虱:還可噴灑2.5%溴氰菊脂乳油2000倍液或10%二氯苯醚菊酯2000倍液;在低齡若蟲始盛至高峰期,可用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6000倍液噴霧,藥效較長;由於粉虱蟲體在葉片背面,噴藥液時應噴頭朝上,並且做到周到、細緻,效果才好。

主要價值

鱗斑莢蒾葉常綠,花潔白、芳香,果實殷紅,艷麗奪目,既可觀花又可觀果;萌枝力強,新枝生長快,枝葉繁茂,耐修剪,常用作園林地被、綠籬,也可植於庭園觀賞,是一種非常好的園林綠化樹種。[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