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鴛鴦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鴛鴦豆
圖片來自湖北省人民政府

鴛鴦豆 豆是指盛菜的器皿,是一種春秋戰國時代流行於楚國的漆木胎盛食器。荊州荊門博物館都藏有這種文物。

戰國,豆通高25.4厘米。荊州市荊州區雨台山四二七號墓出土。木胎,由豆蓋、豆盤和豆柄組成,蓋與盤扣合後形成一隻鴛鴦。器表髹黑漆,羽毛用紅、金色繪出,鴛鴦尾部的兩側又各繪一隻金鳳。鴛鴦神態安閒,是一件難得的藝術作品。

木胎,雕制。由帶蓋的深盤、細把、喇叭形座接榫而成。蓋與盤以子母口相扣合,內呈橢圓形,外作靜睡的鴛鴦狀,即鴛鴦作盤頸側視、雙翅收合、蜷爪、尾略上翹狀。其頭、身、翅、腳、尾等均係淺浮雕,雕工精細,形象逼真。把和座為整木製作,柄中部有道凸棱;喇叭形座較高,內空。器表在黑漆地上用朱紅、金、黃等色彩繪花紋:鴛鴦身上繪羽毛紋,尾部兩側繪兩隻對稱的回首立鳳,把與座上繪卷雲紋和勾連雲紋。

形制

從湖北江陵雨台山427號楚墓出土的一件鴛鴦豆通高25.4厘米,盤徑、底徑分別為18.2和12.3厘米。它的盤和蓋能組合成鴛鴦的開關,整體作臥首何處狀,其頭、腹、翅和腳都是雕刻而成,頭為曲頸側視狀,翅膀收縮,爪蜷曲,尾部略上翹。此器全身髹漆,並以朱紅和金、黃等色繪出鴛鴦各個部位和羽毛。在尾部兩側分繪金色鳥。

製作者通過圓雕的手法將整個器形作成一隻盤頸側視、神態安詳的鴛鴦。鴛鴦的眼、鼻、嘴均用肉雕法刻出並施以彩繪。翅、羽、尾、爪等則以斑斕的色彩繪出,形態真切、栩栩如生,有極高的藝術觀賞性。

參考文獻

《楚國歷史文化辭典》石泉主編;何浩、陳偉副主編ISBN 7-307-020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