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房胡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鶯房胡同,原名海淀中街東路,為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西區內的一條道路,北起北四環西路,南至海淀北二街。在中關村西區改造前為海淀鎮的一條胡同的名字。
鶯房原為「鷹房」,為清代皇家養鷹之所,據考證,海淀鎮的鷹房最晚建於清嘉慶年間[1]。後來在此處建造房屋,形成胡同,便名為鶯房胡同。直至中關村西區拆遷改造前,鶯房胡同仍然存在。改造後,政府為了恢復老胡同地名,便將此道路命名為鶯房胡同[2]。
海淀區
海淀區「海淀區」的「淀」字在本詞中並非「澱」的簡化字[3]。「淀」字本義為淺水的湖泊,而海淀街道轄區西部在元代有一名為丹稜沜的淺水湖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北京城區西北部。全區面積426平方公里,南北長約30公里,東西最寬處29公里,約占北京面積2.53%,平原約占全區面積的四分之三。
歷史
其治所古時稱海淀鎮,海淀歷史悠久, 最晚在戰國時代已經有村落,東升地區的朱房村有漢代建築遺址; 海淀區又是北京西北郊最大的集鎮。作為地名,「海淀」在元朝王惲所著《中堂記事》一書中即有文字記載。海淀又稱「海甸」,在元朝以前是一片窪淀(沼澤地帶),故稱「海淀」。到清代中葉,由於「三山五園」(三山:香山、玉泉山、萬壽山;五園:暢春園、圓明園、靜明園、靜宜園、頤和園)的修建,帶動了海淀鎮文化和經濟的繁榮。
海淀區現有地域在民國時期分屬市郊區和河北省宛平、昌平兩縣。1949年1月10日,北平市十八區人民政府在海淀鎮成立,同年7月與十六區一部、十七區合併,改稱十六區。原昌平縣東北旺一帶等五村隨後也併入十六區。1950年8月,十六區更名為十三區。展覽路、禮士路以東地區於1951年5月劃歸西四、西單區管轄。1952年9月1日,十三區正式更名為海淀區。
參考文獻
- ↑ 王彬、徐秀珊. 《北京地名典》. 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1. ISBN 7-5059-3757-X.
- ↑ 馬力. 北京中關村擬重用老胡同名. 2009-07-31 [2012-03-16].
- ↑ 李炳衛; 童卓然 (編). 北平地名典. 北平: 北平民社. 1933年8月: 第1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