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雞公山茶稈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雞公山茶稈竹

雞公山茶稈竹(P.maculiferaJ.L.Lu)稈高2-4m,徑0.5-1.5cm,新稈微被白粉,節下白粉環明顯,稈髓片狀分隔,稈環與籜環均隆起;籜環常具殘籜及刺毛環,節間長21-31cm。籜鞘淡綠色,微被白粉,有綠脈紋及銹褐色斑點和斑紋,尤以基部較密,稈上部籜鞘則無斑點,邊緣有脫落性纖毛,反部常具一圈銹褐色毛環;籜葉三角狀披針形,外翻;籜舌弧形,高1.5-3mm,背面被濃密白粉,先端有灰色短纖毛;無籜耳或有時具微弱籜耳和數枚肩毛。每小枝具葉2-4權枚葉帶狀披針形,下面基部疏生短柔毛,葉舌密被白粉。分布:河南雞公山

基本內容

中文學名:雞公山茶稈竹

拉丁學名:Pseudosasa maculifera J. L. Lu

亞科:竹亞科

族:北美箭竹超族、北美箭竹族、北美箭竹亞族

屬:矢竹屬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亞屬:茶竿竹亞屬

組:茶竿竹組

形態特徵

竿高2-4米,徑粗0.5-1.5厘米,新竿綠色,微被白粉,節下方粉環明顯,無絨毛,老竿黃綠色;竿中部節間長21-31厘米;竿環高於籜環;籜環常具籜鞘基部的殘留物;節內長0.5-0.8厘米;芽的先出葉在脊周圍密生紫紅色纖毛;竿每節分3枝,稀僅1枝,枝基部貼竿,向上約1厘米處始斜展。籜鞘淡綠色,略被白粉,有綠色條紋和棕褐色的斑點或斑紋,斑點在鞘基部和上部尤較密,或上部斑點不顯著,背部無毛,或其上部在二側散生淺褐色貼伏疣基刺毛,毛易脫落,僅留疣基而無凹痕,鞘基部有一圈淺黃褐色絨毛,邊緣有短纖毛,易禿淨;無籜耳和有易脫的少數條鞘口繸毛;籜舌拱形,高1.5-4毫米,背面被厚白粉,近基部具微毛,上部質薄而無毛,邊緣具極短纖毛,但毛易脫落而全緣;籜片三角狀披針形,外翻或直立,全緣。小枝具2-4葉;葉鞘背面無毛,在鞘節下方被較厚白粉,鞘邊緣生纖毛;葉耳橢圓形或鐮形,邊緣具放射狀伸展的彎曲繸毛,後者長約5毫米;葉舌拱形,高2-5毫米,背部具白粉,先端膜質,邊緣無纖毛而全緣;葉片橢圓狀披針形,長7-14厘米,寬1.2-2.2厘米,上表面光滑無毛,下表面近基部有稀疏微毛,其餘部分具極細的瘤狀點而粗糙,次脈5-9對,邊緣之一具稀細齒,另一邊全緣,小橫脈明顯。總狀花序着生在側枝的頂端,僅有小穗1或2枚;小穗綠黃色,通常長(3) 5厘米左右,具5-7朵小花,排列疏鬆,頂端1朵小花不孕;小穗軸節間長約6毫米,一側扁而有二棱,下部無毛,上部具向上的微毛,尤以棱上明顯呈短纖毛狀;穎2,背面和邊緣均無毛,第一穎長卵狀披針形,長0.8-1.4厘米,先端長漸尖,幾呈短芒狀,第二穎卵狀披針形,長1-1.6厘米,先端漸尖,具11-13條脈,小橫脈模糊;外稃長卵形,長1.1-1.8厘米,上部無毛,邊緣下部生微毛,基部有絨毛,先端漸尖或鈍圓;內稃舟形,長0.9-1.6厘米,先端鈍或2裂,先端和邊緣被微毛,余處光滑無毛,脊上部具易脫落的短纖毛;鱗被3,膜質,幾等大,長0.5-0.8厘米,邊緣具纖毛;花葯暗黃色;子房先端具密毛,花柱1,柱頭3,羽毛狀。穎果長圓形,有縱腹溝,頂端有毛,長0.9-1.3厘米,徑3-4毫米。筍期6月上旬,花期5月。[1]

產地

產河南雞公山周河鄉(模式標本產地)。

本種提示

本種籜鞘有銹褐色斑點,基部有一圈淺褐黃色毛環,與斑籜茶竿竹P. notata Z. P. Wang et G. H. Ye相近而與本屬其他種易區別,但本種籜片三角狀披針形,具葉耳和較長的曲繸毛,葉舌較高,可以與斑籜茶竿竹相區別。

變種

毛籜茶竿(變種)(植物研究)圖版197:11. var. hirsuta S. L. Chen et G. Y. Sheng in Bull. Bot. Res. 11(4): 5, 6, 1991. 本變種外形極似原變種,主要區別在干籜鞘背面之上部散生有較密刺毛,邊緣具長纖毛,籜舌高,呈舌狀突起面先端平或尖,籜片線狀披針形等特徵與之不同。 產浙江慶元(模式標本產地)。

參考文獻

  1. 雞公山茶稈竹,植物智, 2018-08-19